沈绍安脱胎漆器
2018-07-0905-09-01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沈绍安传世之作—兰记山水对瓶

沈绍安传世之作-脱胎寿星

  沈绍安,字仲康,侯官县(今福州市)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卒于道光六年(1835年),是中国近代脱胎漆器的创始人。工艺美术界都以“沈绍安”三字作为脱胎漆器的“正宗代表”。

  少年时期沈绍安在福州杨桥路双抛桥附近开设“沈绍安老铺”,以油漆加工为业,并制售漆筷、漆碗、神主木牌之类的小商品。当时双抛桥与官僚、豪绅、富贵人家集中的“三坊七巷”很接近,沈绍安为了迎合官场酬酢、男婚女嫁的需要,很早就想创造一些新奇商品应付市场。有一天,他在一个官府衙门修理金字横匾,发现匾额的字迹虽已脱落褪色,而里面是夏布裱成,仍然坚固如新。这给他创制脱胎漆器很大的启发。

  其实我国早在南北朝时代就有了当时称之为“夹紵”的漆器,后工艺失传。沈绍安发掘利用我国的传统工艺,加以改进创造,成为近代杰出的工艺品。沈绍安创制的脱胎漆器,最初是取粘土捏塑成各种器物、人物、花鸟的形,称为胎,然后在胎外用夏布(纻布)或绸布敷漆分层上裱,等到布质干透,再从胎底凿孔浸入水中,胎泥遇水慢慢溶解,最后只剩下坚硬的布质外壳,形状丝毫不变。这就是所谓“脱胎”。然后在脱胎之外表,加以精工的磋磨修饰,髹以彩漆,于是就成为“脱胎漆器”了。

  脱胎漆器,最初主要是制造一些实用器物和佛教人物,诸如茶箱、烟箱、提盒、首饰箱、观音佛像等,大受上流社会的欢迎,名声大振。

  沈绍安“脱胎漆器”之所以成功,不但他在“脱胎”的制作工艺上是一大创造,而且对于“漆器”的使用也有大胆的创新。他将传统的只有红与黑的二种颜色的漆料,再加以巧妙的调配,增加了黄、绿、蓝、褐诸颜色,并且还使用银箔、贴金等手法,使漆器鲜艳夺目,光彩美观。当时经营脱胎漆器的,仅此一家,而且他的脱胎漆器因为非常轻巧、美观、耐用,所以当时供不应求,甚至远道客商都不惜高价前来求货。于是“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牌号就这样打响起来了。

  沈绍安的脱胎漆器,由于品质优良,虽然价钱昂贵,也成为“抢手货”。所以当年的沈绍安,因掌握了这门独家工艺,可以不事招徕,坐收厚利。正如在沈家后代收藏的一幅沈绍安的肖像图,画中的沈绍安手执钓竿,身穿蓑衣,神采奕奕,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表现他经营脱胎漆器,好比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说明脱胎漆器一开始就具有强盛的竞争力,确实是福州工艺美术中的一大瑰宝。

  沈绍安脱胎漆器的牌号打响以后,到了清朝末年,闽浙总督许应骙首先以重金购买一批沈绍安的第四代长房传人沈正镐(正记)和沈正恂(恂记)的脱胎漆器,进京送与慈禧太后。当时慈禧大悦,立即赐予沈正镐、沈正恂兄弟四品商勋,五品顶戴。这时沈家的脱胎漆器步入了“黄金时代”。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沈绍安正记和沈绍安恂记又得到了“一品商勋”和“四品顶戴”。同年,沈绍安的漆器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1911年参加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 1914年参加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1924年参加英国伦敦博览会。以后又先后在美国、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日本等多次国际博览会中,得到各种奖章、奖状和崇高的评价。

  (本文摘自《八闽掌故大全物产篇》)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