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1906年夏,孙中山为了扩大同盟会组织,派人到福州组建“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委任郑祖荫为会长,林斯琛为总干事,福州汉族独立会并入同盟会。同盟会鲜明的反帝反封建领,吸引了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特别是那些忧时爱国的知识分子更是纷纷投到同盟会的旗帜之下。许多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及其他各类学校的学生,抱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加入了同盟会。如闽口要塞炮科学堂的学生严骥就经常与一批渴求革命的有志青年在一起“痛陈清廷丧权辱国之害,大家都认为欲救危亡,必先推翻清朝统治”。
1910年秋,孙中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同盟会会议,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为了准备起义,林觉民受黄兴的委派回福建召集义士赴广州参加起义。林觉民回到福州后,同盟会福建分会决定由林觉民率福州义士赴广州。1911年4月9日,福州的义士由台江分乘两艘夹板船驶向马江,林觉民、刘通、林斯琛同乘一艘,刘无栋、冯超骥、刘六符、黄以通、林友基、郭维亮等同乘一艘。他们在马江上举杯话别,豪饮狂歌,大有“易水萧萧”之慨,而后登轮赴义。吴适由福州回到连江后,带领22名义士,于4月23日由连江直趋马江,乘轮出发,抵港后转入广州。
1911 年10 月10日晚,驻武昌新军各营中的革命党人举行起义,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城,取得了“辛亥首义”的胜利。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省革命党人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义,顿对省会福州风云日紧,马江罗星塔下停泊着许多外国兵舰,密切观察事态的发展。10月底,同盟会福建分会与福建新军在闽江下游魁岐江面的一艘英商乾记洋行的游艇上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参如会议的有同盟会福建分会的主要负责人林斯琛、黄乃裳、程拱震,薪军方面有福建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和第二十协统许崇智等。会议讨论和商定了起义的战斗部署及具体日期等事项。会议决定:起义以“炸弹队登上城楼举火为号,军队见火起,驰往并肩作战。城内部队见火后,除酌留一部分维持四城门治安外,悉数向旗界各据点推进,采取包围战略把旗界紧密围住,只敞开东门,任旗兵逃脱;或迫使集聚一处,然后聚而歼之。
在当时的军事格局中,海军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武昌起义时,海军的相继反正,对于促进辛亥革命在长江中下游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尾作为重要的海军基地,海军的动向对福州的起义同样有直接的影响。当时,马尾船政虽由闽浙总督松寿兼管,但他并不理船政事务,主要由提调杨廉臣全权负责。当武昌起义时,福州盛传革命党向新加坡购舰,已开抵澳门。松寿闻讯极为恐慌,一面奏请清政府派舰保卫福州,一面令杨廉臣加强防范。与此同时,福建的革命党人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马尾海军,利用许崇智与杨廉臣的师生之谊,致信杨廉臣,告知海军驻吴淞口的9只军舰,驻九江的6只军舰、驻镇江的16只舰均已先后起义。“福州日内当有一场血战,必能推翻腐恶政府。请老师加派巡艇,稽查江面,勿使洋屿汉军水师旗兵携械上省。杨廉臣见信后,知清政府的统治气数已尽,便传令水师营管带吴少岩加强罗星塔一带的巡哨,用“威风”小轮船如强巡视江西动静。不仅对于洋屿旗兵,而且连过往客商有携带武器者也立即拘留。
11月8日,为补充革命的大炮火药,革命军总部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的名义,打电报给驻守长门的闽口要塞总司令官陈恩焘,请他调精兵、大炮速即运省协助。陈恩焘接电报后,于当天晚上派轮船两艘另拖驳船一嫂,载长门炮台的炮兵400名和大炮四尊,于当夜9时抵达于山,由担任前敌总指挥的许崇智分配到炮营。11月9日,杨廉臣又接一封拥盖“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之印”的密信,饬马尾船政派人将旧年藏放的枪炮弹药赶运进域。此时杨廉臣已获悉起义已爆发,不敢怠慢,立即命2000名营兵前往储炮厂,筹选一批枪弹,并调拨两艘轮船即刻启运上省。马尾船政和闽口要塞及时调运的兵力和火炮枪枝弹药,对于福州起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福州光复后,都督孙道仁致电陈恩焘:“未投诚兵船,勒令停舰,如敢不遵,当即开炮。”并致电杨廉臣:“他驶差船,电调返航,并派杨廷玉、刘翰侯、施景琛3 人来船政清点人员、物资、船只…… 到册上报。”1912年,马尾船政正式归属于福建省,并废除了船政大臣和提调的官制,改称局长,孙道仁任沈葆桢之孙沈希南为局长。沈希南接任后,从教育入手努力重振马尾船政,马上计划招收180名新生,凡八闽大地包括华侨子弟,都可以应试,招生范围从福州邻县扩及福建全省。
1912年4月18日,在孙中也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乘“泰顺”号轮由上海出发来闽,于次日下午在马尾船政“元凯”号轮的护航下,抵达罗星塔下。孙中山见江面的小船上有“欢迎孙大总统”、“孙大总统万岁”的纸旗,十分生气地说:“共和国的总统卸任是平民了,怎么还可以称总统?至于‘万岁’两字本是封建皇帝硬要手下的官员称他的。我的革命的先烈为了反抗‘万岁’牺牲了多少头颅?流了多少血?我如接受这个陈呼,如何对得起许多先烈呢?如不取消,我不能熟视无睹,我不下船。”待欢迎的小旗子改为“欢迎孙中山先生”后,孙中山才下船上岸。上岸后,孙中山先生在马尾船政局长江希南等的陪同下,在船政员工的欢呼声中,视察了轮祝、锅炉、电好等厂。并在马尾发表了演说“文以解职旅粤便道过闽,既感闽政府暨社会诸君子欢宴欢送矣。到马江船政局,又荷船政局长沈希南君尽礼欢迎,邀观制造、轮机、铁肋、锅炉等厂10余所,乃知从前船政缔造之艰、经营之善,成船不少,足为海军根基。惜乎甲申、甲午两次失败,今幸民国光复,以此任属之沈君。沈君在欧美学习制造有年,办理必能称职。且当时此局系沈君令祖父文肃所创设,从此沈君绳其祖武,勉力进行,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则文所厚望于沈君也。”
弹中山不仅对马尾船政局寄予厚望,而且对马尾港也寄予深深的希望。1918年,他在《建国方略》中专门论述了马尾港的建设。他指出“福州通海之路,自外闩洲以至金牌口,水甚浅,自金牌口而上,两岸高山夹之,既窄且深,直至于罗星塔下。”“吾拟建此港于近罗星塔处。”“闽江上段,应加改良,人力所能至之处为止,以供内地水运之用。其下一段,自罗星塔以至于海,必须范围整治之,以求一深之十尺以上之水道,达于公海。”“于是福州可为两世界大港间航洋汽船之一寄港地矣。”
(本文摘自《马尾人民革命建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