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漫
辛亥革命风起云涌,福州志士出类拔萃。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林述庆,1881年4月8日出生在闽安镇西山村,弱冠之年出任清廷新军南京三十三标三营管带。1905年冬,他在南京组织同盟会,倡导军人革命,辛亥年就职镇江军府都督。1912年秋,与好友孙毓筠等人在北京成立国事维持会,翌年离世任上。
一、投毒疑云
坊间传言,林述庆是因政治原因而被毒死。临终前,林述庆紧紧地拉着孙毓筠的手,痛言国势危险,请他“遍告同志,努力支持”,没有一句话说及私事,说自己短命,“只作了半个人”。
根据1913年4月22日《申报》的描述,林述庆“躯干伟大,年甫三十余,意气雄健,酒后据案大谈,逸趣横生,亦好为歌诗以自喜。”但4月10日前后,他突然得病,而后住进了山本医院。到15日深夜,不治身亡。林述庆死前,口鼻和尿道均有血流出,皮肤变黑。当时传言中毒而死。
传言经演绎后,则成了现在说法:林述庆北上后,被袁世凯笼络,授予陆军上将衔,还出任总统府军事顾问等职。但因宋教仁被刺杀,林述庆准备召旧部反对袁世凯,被袁世凯派心腹梁士诒趁宴请林述庆之机,暗置毒酒,导致林述庆中毒, 七窍流血而逝。
这个说法是否确凿,得打个问号。因为按照山本医院的说法,林述庆确实是患了“急性天然痘”,该病“有激烈之传染性,遂以不救。而其鼻孔流血及皮肤变黑,则与中毒状态无殊”,所以才引起民间的怀疑。
4月16日,林述庆的好友陈汉槎向外界透露,林述庆同孙毓筠等人发起成立“国事维持会”,定于本月10日开会,林述庆9日还在该会本部筹商事务。当天感觉身体发烧,入夜四肢奇痛,林述庆平时体魄强健,认为是得了寒湿病,找中医问诊,中医说是疹;再找西医,则说是痘。13日这天,病情加重的林述庆住进了山本医院。当时身上的痘疹呈“色红无浆”状态,14日就转成紫色,又变成黑色,而且小便都是血,15日深夜撒手西去。
林述庆死因扑朔迷离。由于当时政治上的争论激烈,包括投毒在内的各种暗杀手段都不算新鲜事,外界传言其被投毒而死,并非全然无据。但山本医院的医师否认林述庆中毒。在解释死者何以七窍流血、遍身皆黑时,医生说,病菌有强弱,林述庆所感染的是最强病菌,冲裂血管,导致流血至遍体皆黑。
那几天,不断有人问医生林述庆是否中毒而死。医生说,林述庆病症太猛,流言自属难免,但确实不是中毒,而是“急性天然痘”症状,他入院后,陆军部方君及自美国归来的中医多人对他进行诊断,“皆无异词”,“且其家族亦深明此旨,毫无可疑之余地也。”
从当时报道来看,并没有提及梁士诒宴请林述庆之事,事实上林述庆的朋友孙毓筠等人,此后仍支持袁世凯。医生且称林述庆的家人对病情并无怀疑。如果说医生有被袁世凯收买的可能,但他家属并未被噤声,似未在反袁媒体上发声,又是何故?而且《申报》位于革命党云集的上海,并非袁世凯掌控媒体,也倾向于相信林述庆非毒病死。不知沿袭今日的梁士诒毒死林述庆一事,究竟有何依据?
《申报》在4月18日还刊发一篇《林述庆之死》的杂评:“近日中国人猜疑之心无孔不入,较有关系之人一有事故,即有非常可异之说随之而起。林述庆之死,或谓其病痘症,或谓其为反对者毒死。毒死固甚可怪,即病死而有毒死之疑,其疑亦足见人心之怪现状也。”无论是病死还是毒死,那的确都是一个“可怪”的时代。
二、镇江起义
林述庆贫苦农家出身,他的父亲林耀源,曾参加马江海战,与法国侵略兵搏斗中壮烈牺性,这一乡土教材,陶熏了林述庆幼时心灵:“保家卫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同时,林述庆亲自率领新军在镇江起义。新军,作为清朝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本是清朝廷用来巩固维持其统治地位的。然而在辛亥革命中,新军反倒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领导新军起义的林述庆,是镇江新军中革命党的领头人、总指挥。他曾在南京赵伯先当标统的新军第九镇三十三标任队官,加入同盟会后,追随赵伯先参加秘密反清活动。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林述庆在总会领导下发展革命组织。
10月17日,林述庆赴上海与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之一的潘祖彝会晤,受命领导驻镇新军起义。回到镇江后,他以更大热情宣传革命,加速发动新军3000余名官兵准备起义,建立了以他为首、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指挥系统,来响应武昌起义。
镇江素有“江河咽喉”、“东南锁钥”之称,为兵家要地,自古以来一直是要塞,清政府在这里驻有重兵,水陆都有清军把守。当时,驻防旗兵4个营,炮兵1个营,1500余人、300余匹马、山炮6门、机关炮3门,除驻防旗兵外,镇江清军还有巡防营、水师营等,共10000余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
为了加强镇江防务,清政府于辛亥年春季特地将在山西太原任守尉的皇室载穆调至镇江,任驻防旗兵的副都统。武昌起义爆发后,镇江清军加强戒备,日夜巡逻,将炮架到城墙上,对准驻在城外东南的新军,准备新军暴动时开炮轰击。
面对此种形势,林述庆在团结驻镇新军官兵的同时,还派人去串联驻镇其他驻军及炮台炮兵,孤立旗兵,并亲自进城侦察地形,制订计划:起义时,大本营设在京岘山,起义新军集中京岘山主攻东门、南门,城内响应起义的巡防营闭塞西门、北门,炮台对城内旗营轰击。京岘山,是位于镇江城东一座险要的山,是当年太平天国与清军激战的战场,也是镇江人出东门必经的门户、要道。
11月6日,林述庆研究布置驻镇新军武装起义,成立镇江军政府,建立民军。7日,起义新军陆续集中到京岘山。大炮拉到山上,对准了城内旗营。下午4时,起义的新军在京岘山集合。京岘山山顶上竖起一面偌大的白旗,迎风飘扬,京岘山上下旗帜翻飞,人声鼎沸,声势壮大,群情高昂。镇江新军今天在这里举义了。接着,林述庆发表起义宣言和演说,高声宣布:“镇江军政府成立了!”又宣布了五条纪律和进攻时的分工、集中地点,进攻时间以京岘山顶举火为号。
顿时,京岘山上下一片欢呼声起,似响雷隆隆滚过。这夜,漆黑一团的夜空,一点都不平静,但一夜也未见京岘山顶的火光。原来林述庆等待镇江城内旗营是否接受投降的消息。此前,驻镇新军在紧张准备起义的同时,也在瓦解敌人,争取和平光复镇江,减少民众损失。
承担劝降清军此项任务的是同盟会会员杨邦彦,他详细分析了东南一带的革命形势,力劝载穆投降。载穆心情很复杂,想到战火在即,八旗子弟的生命将灰飞烟灭,怎对得起他们呢?他沉默半晌,提出了要保全旗人生命等条件。杨邦彦等拍着胸脯一口担保旗人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11月8日中午,镇江城门大开,林述庆率起义新军分三路,浩浩荡荡开进镇江城来。城内,沿街全部挂起白旗,以示除旧布新,街上安民告示上墙;百姓们闻讯纷纷涌到大街上,燃放鞭炮,欢庆光复。
“铁瓮降幡白”。镇江宣布光复,而且是兵不血刃,和平光复。11月8日,这一天为农历九月十八,立冬。清朝在镇江200多年的统治在这一天被彻底推翻了! 封建帝制在镇江2000多年的统治在这一天宣告结束了!镇江都督府设在旧道台衙门,林述庆被推任都督;11月10日,武昌起义一个月后,镇江军政府对外办公。
三、光复南京
镇江光复后,林述庆军威大振。此后,镇江江面的清军舰队接连起义,“镜清”“保民”“楚观”等14艘军舰官兵投向起义军,整编入镇江民军,林述庆任镇江民军司令。成立江浙联军,林述庆亲率镇江民军赶赴前线攻打南京。当时,镇守南京的是清廷提督张勋,兵精粮足,林述庆带领的义军饷乏弹缺,双方力量悬殊。
1911年11月15日至20日,各处革命军陆续集中于镇江及其西南地区,总兵力1.4万余人。镇江民军的任务是一部随中路浙军攻打天堡城,另一部进攻浦口,切断清军退路。这时的镇江已成江浙联军的大后方,由上海方向运来的兵源、物资都经镇江转运前线,前线的伤员、俘虏则转送镇江救治和收容。林述庆一面率领部队在前线督战,一面组织各方力量筹集物资支援前线作战,并广泛征集民夫积极支援前方作战,为前方运送枪械炮药、粮食物资,靠着独轮车送到前方战士的手中。
当时民军官兵一律剪了头发,一部分从清军起义刚加入民军的士兵还有拖着长辫子的,林述庆见了一律剪去,以示明志反清。而镇江民众并未强求一律剪辫,清兵在南京城里看到剪了辫子的人便一律砍头,大肆杀人立威,各城门尸体山积,而且放火焚毁民宅,动辄百间。物价腾贵,民不聊生,逃出城者竟达十五万人。
11月24日,江浙联军夺占南京外围各据点的战斗打响了。据林述庆的《江左用兵记》描述,由于他使用了重重间谍方法,暗中联络了乌龙山、幕府山等各炮台的台长,使各炮台倒戈,并从幕府山炮台向清军北极阁司令部及狮子山炮台猛烈轰击,使得外围进攻进展顺利。唯有紫金山的天堡城炮台负隅顽抗。天堡城位于紫金山半山腰,地势险要,上筑要塞炮台,有炮10余门,机关枪4挺,由江防兵一营和旗兵400人防守。
11月30日,联军向天堡城发起攻击,清军据险顽抗。在敌火炮和机关枪封锁下,联军伤亡较大,难以前进。联军随即组织敢死队,以一路从正面进攻,另一路从侧背进攻。第二次攻击开始后,敢死队勇猛冲锋,各军相继跟进。清军不支,遂佯作投降。联军信以为真,放松警惕。清军遂以枪炮还击,联军死伤百余人。镇军由第三标三营管带杨韵珂带领的敢死队在攻打天堡城炮台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经一夜激战,12月1日凌晨,联军终将天堡城守敌全部歼灭。
联军控制了这一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后,南京城内清军军心动摇。在美国驻江宁(南京)领事的调和下,清军派人出城与联军谈和,林述庆对美国领事说:“胜负既分,张勋对民军谓之降则可,谓之和则否。”林述庆向美国领事提出了缴械不杀的条件,约定12月1日至2日上午7时为停战时机。清军已知大势已去,1日深夜,张勋率部由西门逃出,经浦口逃往徐州,2日晨,城内残存清军开城投降。联军进入南京城,南京光复。首先入城的是镇江民军,守军打开太平门迎接镇江民军进城。林述庆即时作诗一首,抒发豪情。诗曰:
降幡高拂石头城,日照雄关万角声。
如此江山收一战,居然还我汉家营。
林述庆领导的民军以惊人的胆略和大无畏的气概,连摧强敌,攻克南京,平定东南半壁,极大地声援了正在苦战的武昌民军大本营,为随后的推翻清王朝,结束二千年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奠定了基础。林述庆劳苦功高,孙中山先生称他有“旋转乾坤之力”,并誉为立下“光复南京第一功”。
南京光复后,林述庆卸去都督之职,分兵渡江援鄂为北伐临淮总司令。不久南北议和,返兵镇江。但镇江军政府内部争权夺利,林述庆痛心疾首,消极悲观。民国元年(1912)1月8日通电下野,解甲回乡,表示“幸从铁马余生还,红树青山且读书”。
袁世凯为民国总统后,授予林述庆为陆军中将兼上将衔,被推为各团体联合国防会副会长。民国2年(1913)4月15日,林述庆英年而逝,享年33岁。他是一位辛亥革命斗士,时代造就了他的悲剧命运,他立下的卓越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本文来源《福州史志》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