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伞始称为“盖”,作为古代帝王炫耀地位的象征,高大壮观,需大力士才捧举得起。福州纸伞历史悠久,始自晚唐,王审知开闽,福州地区比较稳定,中原士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流入福州,他们从中原等地带来先进的制伞工艺技术,迭经世代沿袭,制伞工艺在福州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唐宋以后,福州与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与日俱增。福州人出洋必带家乡纸伞,于是纸伞便随之飘洋过海到这些国家去,深受这些国家人民的喜爱。在前清时代,福州制伞行业进入盛期,福州伞店有百家以上,销路很好,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福建九种大宗出口货单中,“雨伞”仅次于“布尺”、“磁器”,居第三位。到清末民初,福州伞店牌号最多达300余家,年产量达300万柄以上。福州纸伞在国内主要销地是闽南、广东、台港等地区。国外主要销地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20年代以后,福州纸伞销路剧增,据海关统计,在1925年至1930年之间,每年出口纸伞都在100多万柄,价值百万元以上,尤其是1925年创下184万柄的历史最高纪录,加上国内销量,总共年销量达300万把以上。这为福州制伞的鼎盛时期。
福州纸伞主要分布在洋头口至铸鼎环的洋中亭街(现为洋中路)、南台的中亭街和城内的下南街、东街等。中亭街上老牌号“杨常利”和后来居上的“富贵”最负盛名。“杨常利”的“双喜牌”能始终保持质量好,赢得用户信赖。这种纸伞晴雨兼宜,就是三伏天气烈日当空之时,伞面亦能遮挡炎阳而不发泡、不爆裂;受到倾盆大雨冲淋也不漏水,且伞面绘画图案色泽历久不变,是福州纸伞出口国外的传统牌号,享有很高的声誉。还有中亭街的“卓常和”、安泰桥的“一团和”、东街的“陈世泰”,过桥中洲的“金城”等也都颇具名气。
福州纸伞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实用品,而且还是精巧的工艺品。它轻巧、优美、坚实、耐用,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英国女王在香港公开露面时,曾用福州纸伞遮日,显得“雍容华贵,别是一番风度,十分引人注目”。1915年,福州“杨常利”纸伞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马拿马万国赛会”上获得金奖(一等奖),1933年,又在美国芝加哥“百年进步博览会”上,同“福州脱胎漆器”、“福州角梳”一起获奖,被誉为福州“三宝”。“杨常利”纸伞又参加过菲律宾、台湾、日本及青岛国货展览会等国内外十几次展览会,均以优质获奖,声誉日高,被誉为全国雨伞冠军。
福州纸伞可分为彩画花伞、油画花伞、明油伞、书法伞及色伞五大类。彩画花伞伞面绘上人物、山水、花岛、草虫等精美图案。油画伞,喷上桃红、桔红、水红、艳红等底色,盛夏酷暑,于河滨湖畔的树荫绿坪上撑开,真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之美。
解放后,福州纸伞业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又取得很快的发展。在60年代历次全国同行评比会上,“福州纸伞”荣获第一名。1980年10月,福州“双喜牌”花纸伞荣获国家“部优”产品证书。80年代,福州纸伞出口年年保持60—70万柄,独占全国同类产品鳌头。现在,福州制伞业虽改以生产钢骨布伞和钓鱼杆为主流的产品,然而从事传统纸伞生产的还有600多人,年生产能力达100万把,其品种比过去增多,质量也有显著提高,畅销于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肖忠生)
(本文摘自:《八闽掌故大全物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