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07-56-55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西湖

  在福州市鼓楼区西北部。湖水面积400多亩,陆地面积200多亩。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凿引西北诸山之水聚此以灌溉农田,因位于城西,故名。五代唐天成元年(926年),闽王王延翰在湖滨筑水晶宫,遂成游览胜地。民国3年(1914年)辟为公园。先后进行整修扩建,以柳堤及飞虹、步云、玉带三桥连接开化、谢坪、窑角三屿,构成整体。开化屿有开化寺、宛在堂、盆景园、喷泉、花坛等。窑角屿有省博物馆、省展览馆、影剧院、九龙壁等。谢坪屿有儿童乐园,内设电动飞行器、滑冰场等。过步云桥至湖滨荷亭,有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徐浚湖时所建桂斋。湖畔回廊水榭,杨柳倒垂,与湖心亭相映成趣。

  二、三十六脚湖

  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在平潭县潭城镇西南3公里。湖岸曲折,湾汊四伸,形似三十六只脚,故名。属潟湖。集水面积13.4平方公里,水面积2~6平方公里,蓄水1510万立方米。湖周16.5公里。呈海星状。平均水深6.5米,最深16米。湖底高程5~10米,多泥砂和礁石。湖岸多为海拔150米以下的花岗岩丘陵、台地。海蚀地貌发育,有海蚀穴、海蚀柱、海蚀蘑菇等。为县内工业和居民用水重要水源,灌溉农田千余亩。产甲鱼、鲢鱼、草鱼等。湖中有龙屿、龟屿、观音磹、燕子磹诸景。附近有公路接平潭至娘宫公路。

  三、大漏湖

  位于长乐县湖南镇东部。北起葫芦山,南至下底涸,西自大漏村,东距东海750米,面积5平方公里。湖心东岸平直,由沙质组成,海拔约10米;西岸成锯齿状弯曲,为残丘环绕,形似一把巨大的钥匙,因为沙堤所隔,成为淡水湖。湖水清澈见底,终年不涸,灌溉附近农田。

  附:东湖、南湖地名由来

  东 湖 古代湖泊。在今晋安区新店镇南部,与西湖东西相对,故名。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建晋安郡城的同时,开渠筑堤,引导东北诸山之水注入洼地而成。湖南北长,东西狭,呈冬瓜状。盛时,浮村山地处湖中心,湖水与海水潮汐相通,灌溉田园数以万计。至北宋时期,已大部分淤塞。至明代全部消失。今仅存浮村、琴亭、斗门、湖前、湖堘等地名。

  南 湖 古代湖泊。在今鼓楼区与台江区交界处。唐贞元十一年(795年),福建观察使王翃为兴办农田水利,在城西南沼泽地聚水成湖,宽广240多米,有河渠与西湖相通。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闽王王审知筑南月城时引作南门外大城濠,宽广150米。因湖中种有茶花,后人亦称“莲池”。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始榜书“南湖”两字。后渐淤塞,至南宋后期大部分改作田园,残存部分被逐渐分割为池塘。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