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屿
2018-09-1408-15-04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小麦屿

  在福清市南部,兴化湾北侧,距大陆最近点4.5公里。属福清市江阴乡。形似麦穗,故名。长1.32公里,宽0.32公里,面积0.45平方公里。花岗岩构成。最高点海拔31.1米。岸线长4.3公里。南岸为泥沙冲积,余为石岸。人口449人,通莆仙方言。以渔业为主,兼营海运。有客轮通福清市江阴半岛肖厝。

  二、目屿

  在福清市南部,兴化湾东南,距大陆最近点780米。属福清市沙埔乡。又名野屿。长2.92公里,宽1.04公里,面积3.0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06.2米。岸线长10.08公里。人口375人,以渔业为主。南部建灯桩。有客轮通福清市牛头尾。

  三、七星礁 群礁

  在连江县东南、长乐县东北、闽江口外,距海岸13.5公里海域。由7个干出礁组成,形如七星散落,故名。分布范围约0.2平方公里。干出高度1.8~3.9米。礁东南有一险恶地区。周围水深10~18米。设灯桩。为闽江口重要助航标志。

  四、冈屿

  位罗源湾中部北侧。屿北水域为进出罗源湾的重要门户,形如岗哨,故称冈屿。又说屿纯石头光秃,而称“光屿”,因“光”与冈谐音而得名“冈屿”。南北长580米,东西宽180米,面积0.095平方公里。岸线陡峭曲折,最高点海拔54.3米,屿周边水深1.5~14.6米。屿上建有灯桩。

  五、担屿

  位罗源湾可门水道中央,总面积0.029平方米,近屿水深7~30米。屿两头高中间低,涨潮时潮水淹没中部,两端如担水两头而得名担屿。东端称下担屿,海拔24.4米,设有灯桩;西端称上担屿,海拔16.4米。

  六、洋屿

  位罗源县鉴江湾南侧,距大陆最近点0.2公里。因屿顶部浑圆,古称圆屿,后误为洋屿。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30米,面积0.01平方公里,海拔16.6米。屿虽小,但扼鉴江口航路要冲,近屿海面是渔业生产场地,清代前建有渔村,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迁界废村。

  七、石牌洋礁

  在海坛岛西北部的海坛海峡中,距大陆最近点7.6公里。属平潭县苏澳镇。礁似石牌,卓立海中,故名。又名海中石牌。为燕山期花岗岩受海水侵蚀形成的海蚀柱。高30.3米,岩礁面积600平方米。礁盘上两石,一高一低,前后排列,形似舟帆,雅称半洋石帆,为平潭县十景之一,被誉为天下奇观。

  八、塘屿

  在平潭县南部,西临海坛海峡南口,与海坛岛岸相距8.15公里。属平潭县南海乡。古代堵溪建塘,供来往船只取水饮用,故名。长4.23公里,宽约0.72公里,面积3.24平方公里。为燕山期花岗岩、闪长岩构成的低丘陵。最高点大山顶海拔89.2米,基岩海岸,岸线长15.67公里。人口3736人,通用莆仙方言。以渔业为主。有客轮通草屿和海坛岛钱便澳。

  九、鼓屿(别名苦屿,曾名乐屿)

  在平潭县海坛岛西北部,西南与屿头岛对峙,距大陆最近点约2.8公里。属平潭县屿头乡。以形似鼓而得名。长0.95公里,宽0.31公里,面积0.37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55.9米。岸线长2.53公里。人口309人,以渔业为主,钓石斑鱼和滩涂养殖。东北端设灯桩。

  十、大怀屿

  在平潭县芦洋乡马腿村西北1.4公里,东西长0.35公里,南北宽0.05~0.2公里,面积0.035平方公里,岸线长0.81公里。

  十一、横屿

  在平潭县马腿村西南0.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长0.32公里,宽0.05~0.1公里,面积约0.038平方公里,岸线长0.8公里。

  十二、大箩屿(又名老箩屿)

  在平潭县北厝镇南后澳村西北2公里。东西长0.05~0.32公里,南北宽0.1~0.25公里,面积约0.044平方公里。岸线长0.98公里。西为老箩水道,水深0.6~6.8米,潮流湍急,流向复杂,“行舟者视为畏途”。

  十三、响铃礁 干出礁

  在平潭县东部,坛南湾南,与海坛岛岸距约5.5公里。由三块岩石组成,“虽风极静,亦响如大铃”,故名。礁盘面积约7500平方米。干出高度5.4米,周围水深6.6~26米。上有灯桩。

  注:礁,指高出海蚀平台的侵蚀残留体。平潭县在岛礁分类中把露出水面的岩石或珊瑚体,面积小于500平方米,或面积超过500平方米,而常年浪花飞溅且没有植被的,列为明礁;高潮时淹没,低潮时露出海面礁石(含适淹礁),列为干出礁;低潮时,不露出海面或低于海平面20米以内的礁石,列为暗礁。全县已定名的礁石702个,多处在航道中,其中:明礁152个,中有18个险礁。干出礁446个,中有64个险礁;暗礁104个,中有46个险礁。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