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制造处员工在自己建造的飞机前留影
福建船政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深深的印迹,其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左宗棠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整顿水师。船政造船,主要造的是军舰,武装海军;同时制炮,生产鱼雷,也是为了武装海军。船政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造船和驾驶人才,也都是为造舰和海军服务。因此,船政被誉为“中国海防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海军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达1100多名,占中国近代海军同类人员的60%,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多数海军高级将领,如叶祖珪、萨镇冰、蓝建枢、刘冠雄、李鼎新、程璧光、黄钟瑛,等等,都是船政的毕业生。还有中法马江海战英烈吕翰、许寿山,中日甲午海战英烈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铸造爱国魂的杰出英才。
船政是中国近代最大的船舶工业中心。船政是当时在中国乃至远东规模最大、设备最为齐全、影响最为深远的船舶工业基地,从1868年开始制造“万年清”号,到1907年止,共造船40艘,总吨位47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4%。造船技术也不断更新,从木壳船到铁胁船,又到铁甲船。造船工业是当时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它的建造带动了上下游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产业工人。正因为有了船政这个工业基地,才有了日后破天荒地采用国产材料成功地制成了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从而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的飞机制造工业的新纪元。
船政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院校。船政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采用法国体制,把船舶工程学校与海军学校合二为一,办成一所按技术分设专业的近代高等院校。前学堂学制造,采用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科目训练;后学堂学驾驶,采用英国海军的培养方法训练。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坚持“权操诸我”的原则,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化办学模式,如厂校一体、工学结合;严格管理、精益求精;引进人才、契约合作;留学深造、因材施教等。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成功的。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各地效仿的样板,被李鸿章誉为“开山之祖”。晚清40多年,船政学堂共毕业学生510名(连同民国初期毕业的共629名),选送出国留学生四批及零星派出共111人,他们分赴法、英、德、美、比、西、日等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有造船、航海、飞机、潜艇、枪炮、鱼雷、矿冶、机械、无线电、天文等。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我国科技力量的主要骨干,而且影响深远。至今,福州的科技人才仍然是一道亮丽的景观,仅中科院院士就达40多名。
船政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船政学堂通过学生留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是引进了西方的应用技术,也就是所谓“西艺”,高起点嫁接,迅速地提高了造船、航海、飞机、潜艇、枪炮、鱼雷、矿冶、机械、无线电、天文等科技和工艺水平。二是引进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突破了“中学西用”的框框,引进了触动“中学”的“西政”观念。在传播西学方面,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帮助林纾翻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遗事》,震撼了中国文坛。陈寿彭翻译《格致正轨》、罗丰禄翻译《海外名贤事略》《贝斯福游华笔记》等都有一定影响。马建忠在欧洲从事外交工作多年,精通英文、法文、希腊文、拉丁文,得以根据外文文法,撰写研究古汉语的文法书《马氏文通》,开拓了近代汉语文法研究领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去,陈季同是杰出的一位。他在法、德等国使馆工作多年,熟悉欧洲社会与文化生活,时常出入巴黎上流社会文艺沙龙,写了许多介绍中国现状和中国文学的法文作品,如《中国人自画像》《中国戏剧》《中国人的快乐》《黄衫客传奇》《中国人笔下的巴黎》《中国故事集》《吾国》等,还用法文写了一本以中国问题为题材的喜剧《英雄的爱》,在法国文坛上享有盛名,成为近代中学西传的先驱。
(本文摘自《船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