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船坞
一号船坞又称青洲石船坞、新船坞,位于马尾区罗星山下东青洲。坐西北向东南,方位角160°。船政初创只设有一船槽,供修船之用。随着造船增多及吨位不断增大,船槽不敷使用。光绪九年十二月(1883年1月),福建按察使张梦元督办船政,即上奏朝廷,提出拓厂、添机和修造大船坞的计划。次年5月,新任船政大臣何如璋规划发展船厂,也把修造船坞列入计划。后因中法马江海战爆发,计划暂搁。十二年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奏请在罗星塔下修建船坞,以便勘修北洋、南洋、浙洋、粤洋、台湾各处兵船,强调此事“实难再缓”,总理海军衙门大臣以“目下经费竭蹶,实难为继”为由再次搁下。翌年,裴荫森与船政道员提调杨正仪、船坞道员提调沈翊清经过多次勘测,便在罗星塔东侧下方先动工再上奏修建石砌船坞。由吴德章等技术人员参加监造。十五年八月,闽海关不能按时拨给船政经费,船坞工程费用左右支绌,又暂停。后海军衙门令船政“分工兼办”,裴荫森与兼管海关的福州将军汇商后,决定在海关六成项下原拨给船政的经费中拨出6万两,作为按年筹办船坞的经费。十六年二月廿七日船坞复办,于十九年六月廿二日建成,计用银49万两。船坞还设有抽水机、机器厂、官厅、丁役房、水手房、木料房等,总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时船政工作人员朱宗炳在位于一号船坞右侧的罗星山东麓岩壁上题“云屏”题刻,文:“余于癸巳秋奉公,船坞大工告成,见峭壁当窗,云屏列坐,时有云气往来,爰书数言,以志鸿爪云尔。光绪十九年仲冬,琴川朱宗炳题。”光绪三十年船台改建石料,并造船屋。1934年扩建。从坞顶到坞口外侧长111.0米,内侧长101.7米,上沿最宽处35.8米(底宽19.2米),有效深度7.6米(总深9.8米)。该坞除供福建水师维修使用外,曾接受修理“海筹”“海琛”“海容”等军舰,还对外承接修船业务(光绪二十五年,为美国西能达夹板船、法国兵舰、商船维修),是当时远东著名的大船坞之一。1941年日军撤退时炸毁船闸,潮水自由进出,坞底泥沙越积越高,坞旁设施尽毁。1949年后荒废。2000年6月,福州市马尾区建筑设计室完成《马尾清代船坞挡墙修复工程方案》。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共投入近100万元资金修缮船政一号船坞。2001年,福州市文物局组织专人对一号船坞进行清淤、考古,马尾区政府主持修复。次年,海军司令部拨来一艘猎潜艇,供人参观。1988年公布为马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船政为了改变官办经营模式,以一号船坞为营业单位,开始承修中外船舶。船政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开自然之利”,培育市场经济,进而整体扭转官办企业僵化的经营模式。囿于历史的局限性,一号船坞的经营活动虽然取得一些成效,却未能持续下去。但一号船坞的市场化经营,对近代中国官办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与转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摘自《船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