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坪顶遗址系昙石山文化和黄瓜山文化的重要遗址
2018-10-2504-43-2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原题:福建闽侯发掘大坪顶遗址——系昙石山文化和黄瓜山文化的重要遗址,发现石器制造场 

  2016 年3 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进行“闽江下游史前遗址调查”课题调查时,在闽侯县洋里乡大坪顶山发现一处因厂房施工而暴露的遗址,从施工取土形成的地层剖面上观察,该遗址具有明显的文化堆积,尤为难得的是在剖面上发现有彩陶釜、弓背锛等文化遗物。

  大坪顶遗址地处闽江支流-安仁溪上游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缘的一座小山上,山顶地势相对平坦,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海拔约392 米左右,山顶与盆地的高差约为40~50 米。遗址北面山脚下有洋里溪自东向西流过。

  2016 年3 月至4 月,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已暴露遗存地段(大坪顶山的西部)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布两条3×3 米的探沟,发掘面积不足20 平方米。此次发掘揭露了较多且多样的遗迹现象,发现了上下相叠压的两座墓葬,出土了一批文化遗物,收获颇丰。

  从发掘地段可知遗址因早年厂房建设破坏严重,中心区域已被夷平建厂,西部地段的地层堆积情况为:①层灰黑色土,为耕土层;②层灰褐色土,包含的遗物主要为黑衣陶片、印纹硬陶陶片及石片等,该层为为黄瓜山文化层;③层黄褐色土见有少量烧土颗粒,遗物仅有少量夹砂灰陶,为昙石山文化层。

  遗迹

  墓葬2 座。墓葬开口于③层下,M1 打破M2,均为竖穴土坑墓,东部现代取土破坏,平面都为长方形,M1 残长2.7 米,宽1.8米,墓向108°。M1 随葬器物均位于墓室北半侧,共20 件,部分器物叠压于鹅卵石之下。陶器有泥质陶及夹砂陶,器形有鼎、釜、盘、壶等。石器有石锛一件。M2 墓向14°,残长2.3 米,宽1.5 米,M2 陶器均为夹砂陶,以夹砂灰陶为主,夹砂红陶为辅,陶片散落于整个墓室之中,可辨器形仅有釜。石器有石锛一件。

  灰坑11 座。除H3 开口于①层下,H11 开口于③层下之外,余皆开口于②层下,②层下开口的灰坑从包含物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包含有较多的烧土颗粒、炭屑、陶片及石片(如H6),另一种是坑内分布有一定规律的鹅卵石(如H8),第三种是坑内包含物极少(如H2),至于三种不同类型的灰坑遗迹性质的确定,还需后期对坑内的包含物做科技考古鉴定。

  灰坑遗迹之中最为特殊的当属H1,H1 开口于②层下,东半部被施工取土破坏,北部被H2 打破。复原平面呈圆形,半径约1.1米,深度0.8 米。灰坑内有疑似柱洞、火塘、夯土台面等遗迹。疑似柱洞遗迹位于灰坑内部中部,直径约0.26 米。灰坑内南部有一个土质较纯净,直径约为0.48 米、厚0.2 米的夯土台面,夯土台面上放置有一件彩陶釜。台面的北边是一个疑似火塘遗迹,火塘内堆积有较多的炭屑及烧土。出土遗物有泥质陶釜残片、纺轮及较多的石料等。从遗迹及遗物组合来看,H1 可能是一处兼具炊煮及手工业加工而不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屋基址。

  出土遗物

  大坪顶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为②层下的遗物(③层下遗物均出土于墓葬之中,多破碎不堪,正在修复之中),②层下遗物根据材质可分为陶质和石质。陶质遗物有釜、纺轮、陶支脚等。石质遗物见有石锛、石镞、石锤及石球等,尤为重要的是该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石片,从砺石、石料、石核、石片、石锛半成品到石锛成品和石片废料,遗物显示的完整石器加工流程表明该遗址是一处石器加工场。

  意义

  大坪顶遗址是以昙石山文化及黄瓜山文化为主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对于研究闽江下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坪顶遗址完整的地层序列及丰富的遗迹遗存是闽江下游流域继昙石山遗址和庄边山遗址之后的重要发现,为细化该地区史前文化时空分布提供了新的材料依据;其次,出土的彩陶釜是目前发现的黄瓜山文化时期唯一完整的彩陶器,为研究黄瓜山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最后,大量出土的反映石器加工链条的砺石、毛坯、石料、石器半成品及成品等遗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重要的黄瓜山文化时期的石器加工点,结合前期在洋里盆地调查发现的格垄遗址、梧墘遗址及鲤鱼山遗址采集有较多的黄瓜山时期的石制品,可以确定洋里盆地是一处以石器加工为主要特点的黄瓜山文化聚落,而本次试掘也为黄瓜山文化时期的石器加工业研究带来新契机。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林海南)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