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坊巷里弄
——福州民间地情专家王啟生口述资料选辑(二)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坊巷里弄沉淀了大量的闽都文化和历史传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一部分坊巷里弄在城市的变化中逐渐消失。现将征集的部分已消失的福州坊巷里弄资料分期刊载,供读者参考怀旧。
李厝弄
曾位于福州八一七中路西侧,介于福州工人文化宫与秋龙巷之间的一条小弄,该弄东西走向,长约130米,宽约1.5米,弄内民居密集,柴栏厝一家接一家,巷东连八一七中路大马路,巷西通洋中路北段大马路。2002年横街地段拆迁改建后,弄址变为东方百货群升店。
一枝弄
曾位于台江苍霞,东起隆平路南段路口,西至三保三捷透。东西走向,约350米长,弄内民居很多,人口密集,曾经是一个棚户区。这里有历史古迹观音寺,还有台江第一中心小学。2001年苍霞棚户区拆迁改造,原来的一枝弄旧址变为嘉华苑等住宅小区,另在嘉华苑外拓宽一条大马路,宽20米,直通三保街、中平路、正义路、隆平路等地,原轮工电影院、平理桥、武状元黄培松故居都在一枝弄周边。
延泰弄
曾位于台江延平路向北通民居,南北走向,全长约89米,1998年拆建后并入白马南路,今该弄不存。
天福弄
曾位于台江东潭尾街中段,西至下杭街中段。全长约48米,宽约1.5米,2001年拆建苍霞新城,今该弄不存。巷名的典故是民国时期至1956年下半年,这里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天福号酱园店,产品质量上乘,名气很大,故弄以店号为名。
南园弄
又称南园道,曾位于下杭街与潭尾街之间,长约103米,民国20年(1931年)在南园弄东侧下杭街198号,建有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知福州)后裔家祠的曾氏祠堂,1988年公布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苍霞棚户区拆迁改造,潭尾街被拆除,南园弄消失。
碗弄
曾位于台江潭尾街向北通民居,南北走向,全长约97米,宽约1.5米。昔时,弄中有四家碗行,专门从事批发业务,故名。2001年苍霞棚户区拆迁改造,此弄消失。
蛤蟆弄
曾位于台江潭尾街,是潭尾街中段的一条小弄,弄北是潭尾街街面,弄南是三捷河。昔时弄口立着一只石蛤蟆,传说是蛤蟆穴地,能吃掉河中及周边蚊子,因此夏秋季节没有蚊子,百姓都说这地方是风水宝地。2001年苍霞棚户区拆迁改造,旧址变为苍霞新城住宅小区。
水仙弄
曾位于台江三保潭尾街从西往东第一弄,弄中供奉水仙菩萨,故名。2001年苍霞棚户区拆迁改造,此弄不存,旧址变为苍霞新城住宅小区。
鱼钩弄
曾位于台江横街,东西走向,巷长约40米,历史上这里有四家专门从事钓鱼鱼钩的批发店铺,弄以行业为名。这四家鱼钩店中“宝兴”店在弄内,“永兴”“祥利”“祥兴”三家在弄口和马路边,2005年以后横街拓宽马路,鱼钩弄变成马路。
拿公巷
曾位于台江三保街地段内的一条巷子,巷以拿公为名。拿公,原名卜福,福建闽北邵武市拿口乡人氏,明朝初年来到福州,时值朱元璋部将汤和从闽江口率部将登陆福州,先派部下到福州贴出布告,告示中称:本军攻下福州时“不留一人”,意为杀光福州百姓,拿公看后,心生一计,冒死化装成一渔翁,赶到闽江口求见汤和,并提出把“不留一人”改为“不杀一人”作为条件,愿为汤和部队当向导,改由乌猪港水道直取福州城。当部队攻进福州时,汤和如约改字,把“留”字改为”杀”字,这就是拿公“一字救万民”的历史典故,拿公保福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福州城的安宁,是福州人民敬仰的人物,人民建庙祀之。三保地段拆迁后,拿公庙移建于白马南路南段东侧大马路边(福四中附近)。
本文摘自《福州史志》201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