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坊巷里弄
——福州民间地情专家王啟生口述资料选辑(三)
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坊巷里弄沉淀了大量的闽都文化和历史传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一部分坊巷里弄在城市的变化中逐渐消失。现将征集的部分已消失的福州坊巷里弄资料分期刊载,供读者参考怀旧。
建胜弄
曾位于台江区洋中街道横街社区,长约100多米,宽约1.5米,东西走向,该弄民居门牌l号是北山杨真君河口总殿的临时殿址,民间信众甚多,香火很旺。2006年此地征用拆迁,当地居民迁出,杨真君总殿也被迁往洋中路,此弄消失。
乞食巷
曾位于五福巷以西,于山以东,闽浙会馆相邻处。昔时为棚户区,周边是田野和水浦,道路弯弯曲曲,不少乞食串成一帮栖身于此,交流乞讨日期和乞讨地点,因此人们就把这条小巷叫做乞食巷。如今此地段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香巷
曾位于五福巷以西,民国时期琼东河、东西河畅通,水上交通方便,可直通闽江,因辖内有香巷猪屎馆,成为闽侯尚干、大义、青圃、兰圃、义序、城门一带乡村到福州城区采购人畜粪便的粪船停靠点,也是掏粪、运粪工人的聚居地。这里臭气冲天,居民苦不堪言。20世纪50年代市政府成立福州市清洁管理所,由环卫工人统一处理粪便工作,让附近居民免受终日臭气熏扰。如今香巷旧貌不存,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民居。
后洲巷
曾位于台江后洲口至中亭街中段的一条小巷,昔时是福州名巷。东西走向,长约100米,宽约1.8米,这里人口密集,巷内米店、酒店、竹器店、肉燕店、杂货店一应俱全。后洲巷的燕皮、面筋闻名全市。2000年因中亭街拆迁改造,后洲巷名存实亡,旧址变为利嘉商场。
三成弄
曾位于中亭街北段西侧,靠近小桥头方向。昔时这里有一家福州城最大的“三成炳”粿店,店堂面积约280平方米,平日里售卖的粿品数十种,顾客众多,十分热闹,故店旁的小弄也以店号为名。2000年因中亭街拆迁改造,此弄消失,旧址变为利嘉商场。
鲎蛙弄
曾位于中亭街西侧,这里有四家专门制作鲎蛙的手工作坊。鲎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厨具之一,既耐用又卫生。2000年因中亭街改造,此弄消失。
道士弄
曾位于中亭街北段东侧,介于中亭街与沧洲街之间的一条小巷。东西走向,长约200米,宽约1.5米,历史上这条弄中有六户人家世代以道士为业,故名。2000年因中亭街征地改造,旧址变为利嘉商场。
汇巷
曾位于中亭街中段西侧,东西走向,长约60米,宽约1.5米。巷东口接中亭街街面,巷西口接三通桥,汇巷南侧有观歧巷,北侧有美华绸布店、福兰棉花店。2000年因中亭街改造,旧址变为利嘉商场。
铁线弄
曾位于中亭街北段东侧,弄西接中亭街街面,弄东通沧洲街,巷长约70米,宽约1.5米,昔时,这条弄中有四家专业从事拉铁丝、造铁线的手工业作坊,故名铁线弄。铁线弄弄口有杨祥利伞店、王大美笔记、游美和饭店。2000年因中亭街改造,此弄消失。
铜钴弄
曾位于茶亭街北段东侧,昔时这里有五家专业制作铜钴的手工作坊,故名铜钴弄。铜钴是烧开水最方便的器皿,其中“义源”号铜钴店规模最大,质量最好,“义源”铜钴享誉全省。2008年因茶亭街扩建改造,此弄消失。
本文摘自《福州史志》2017年第四期 作者:王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