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孙中山与台湾的不解之缘
2019-08-1012-22-36来源:福州新闻网

  新华社台北11月12日电(记者赵博 李凯)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操弄“去孙中山化”,企图令社会陷入淡漠和遗忘的氛围。然而,昭昭青史不容成灰,台湾同胞对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敬与爱戴,对其革命思想和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均有史实为证。

  “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曾三度到访台湾。在其思想感召下,台湾涌现了罗福星、蒋渭水等一批青年志士,或奔赴大陆投身革命,或在台组织反日斗争,书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这足以证明孙中山与台湾的历史连结之深,社会影响之巨。”台湾历史学者、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说。

  “三百万台湾同胞刚醒,微先生何人领导”

  孙中山先生三次来台前后跨越近20年,均在台湾被日本殖民期间。他的每一次到来,都给挣扎于日本铁蹄下的台湾同胞以巨大的希望和鼓舞,也得到有识之士的鼎力相助和倾心相随。

  廖家“一瓶酒”的故事流传甚广。1913年8月,孙中山二度来台,筹措革命经费。台中葫芦墩区(今台中丰原)60岁的区长廖乾三积极联系当地士绅募得6万元,交给儿子廖进平转致。据载廖家富甲一方,资产共约10万元,可见募款之丰。孙中山感激其壮举,特以威士忌酒一瓶相赠,廖家视为“传家宝”珍藏近一个世纪。

  “在当时日本殖民当局强力镇压抗日分子的肃杀氛围下仍踊跃捐资革命,充分体现台湾同胞渴望祖国中兴的特殊情感。”戚嘉林说。

  孙中山所宣扬的救国图强、民族复兴的革命思想,在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同胞心中激起共鸣,让日本殖民当局深感不安。1918年6月,孙中山第三次造访台湾,日本政府和日本在台“总督”竟不让他与台湾民众见面,只许小住一日便促其离台。此后,他便再也没能踏上台湾的土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消息传到台湾,民众哀痛万分。当时的《台湾民报》发表社论《哭望天涯吊伟人》,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洪炎秋等台湾学生写下挽联:“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两天后,台北爱国社团召集追悼活动,5000多市民冒雨参加。先生逝世两周年时,仍有4000多人不顾日本殖民当局的压制慨然参加纪念会。1929年,先生灵柩安葬南京,台湾民众又一次自发组织遥祭活动。

  “台湾民众对孙中山先生的尊敬、哀悼、怀念与对祖国的认同,可从点点滴滴的历史窥见。这些都是抹不去的史实。”戚嘉林说。

“若要救台湾,非先从救祖国着手不可”

  不止是亲临台湾奔走传播革命思想,1897年兴中会台湾分会、1910年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的成立,都源于孙中山的宣传影响。其“时代开创者”的历史形象深烙于台湾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心中。

  “孙中山先生带给台湾什么样的启发呢?‘台湾新文学之父’赖和的一席话可以提供答案。”台湾历史学者吕芳上说,“当四万万同胞酣醉在大同和平的梦境中,生息在专制忘我的传统道德下,嬉戏在豆剖瓜分的危惧里,使我们晓得有种族国家,明白到有自己他人,这不就是先生呼喊的影响么?”

  在日本加剧高压殖民统治的背景下,一些台湾知识精英把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希望,寄托于中国革命的成功,并不顾艰险毅然投身实践。

  上世纪20年代初出版的《台湾新青年》曾发表文章说:“若要救台湾,非先从救祖国着手不可!欲致力于台湾革命运动,非先致力于中国革命成功。待中国强大时候,台湾才有回复之时;待中国有势力时候,台湾人才能脱离日本强盗的束缚。”

  中国同盟会台湾分会吸收的70多名台籍精英中,有慨然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许赞元、罗福星,有挟血气之勇北上刺袁的翁俊明、杜聪明。

  1913年春,台湾望族“雾峰林家”后人林祖密毅然离台,定居厦门并办理复籍,成为台湾同胞恢复当时中国国籍的第一人。1924年,台北青年李友邦入学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后组织台湾义勇队参加全民族抗战。

  “在广受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的气氛下,台湾青年毅然奔赴大陆投入国民革命的行列,是可以想象的事。”吕芳上说。

  “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

  自革命之日始,孙中山就将收复台湾作为革命目标之一。1912年元旦,他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向中外记者明确表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直到1924年病危之际,先生仍念念不忘深受殖民高压统治践踏的台湾同胞。

  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和辛亥革命成功的激励下,台湾同胞焕发出强烈的抗日反殖斗争意志和愿望。仅仅在1912年至1915年的4年间,台湾与辛亥革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较大规模的抗日活动就达9次,目标口号均为“驱逐日寇,收复台湾”。

  受孙中山委派回台发动苗栗起义的罗福星是其中的代表。他在1913年3月15日发表的《大革命宣言》中列举了日本帝国主义的21条罪状,积极宣传抗日,很快得到台湾乡亲的响应和支持,点燃了宝岛同胞心向祖国的革命之火。

  “与罗福星同案者包括地方上有资产有名望有学力的上流人士。据当时台湾的日办报纸描述,这些人被捕后泰然自若,毫无狼狈之色。连日本检察官都感慨‘乃真挚以革命不羁为目的者’。”戚嘉林说,可见孙中山对台湾社会的影响至深。

  1921年10月,台湾文化协会成立,主要成员有林献堂、蒋渭水、蔡培火、洪元煌、林幼春等人。这是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战斗堡垒,而他们的启蒙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

  文化协会领导人蒋渭水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1929年1月20日至11月24日,他在《台湾民报》连续发表40篇《中国国民党之历史》文章,详细介绍孙中山的革命策略和政治理念。

  “日本殖民当局所编《警察沿革志》记载,台湾文化协会人士心中认为中国是祖国,深信台湾会回归祖国。其‘文化抗日’活动极大影响了台湾民众,日据42年后有一份特务秘密调查文件,结语是台湾人未受皇民化影响的程度‘令人心寒’。”戚嘉林说。

  先生身死,思想犹存。孙中山曾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句振聋发聩的呼声,至今仍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标。

“检视当下,民进党当局不敢搞‘激进台独’,但操作‘柔性台独’,其中就包括以‘去孙中山化’企图消泯台湾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应有的历史记忆和祖国认同。台湾人如果真的忘记了孙中山,忘记了先生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伟大理想,就太愚蠢了!”台湾中华民族发展基金会董事朱瓯说。

(原文来源:新华社)

(本文来源:福州新闻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