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南与大念“山海经”
2019-08-1102-44-18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梁茂淦

提起福建的改革开放,我们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被全国人民誉为“改革开放五位元勋”之一的项南。

1980年12月,中央任命项南为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不久又任命为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1981年1月14日,项南肩负着党中央“尽快开拓福建新局面”的重大使命来到福建。下了火车项南就直奔省委正在召开的地市县委书记工作会议的会场。从几天的会议中,他了解到当时福建的情况可以用“一穷二白”四个字来概括。政治上,“文革”形成的派系还十分严重,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本地干部和外省干部矛盾重重;经济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实行备战,准备打烂”的方针,除了一条为解放台湾而建的鹰厦铁路之外,中央没有一个大中型项目落户福建,财政入不敷出,靠中央补贴,经济十分落后。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全国排第23位和第22位,一些老、少、边、岛地区的人民还十分贫困。更为严重的是,各级领导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贯彻不力,中央关于广东和福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在厦门办经济特区的文件发了两年,还一直未行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被压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若要福建起飞快,就看思路解放不解放

项南怀着对党的事业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雄才伟略的大手笔和敢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解放思想,排除各种干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新举措,推动了福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有幸在这位慈祥又才华横溢的领导身边工作了四年多,亲眼见证、亲耳听闻了那一桩桩一件件深刻改变福建落后面貌,后来居上的大事。虽然时间过去30多年,但一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心潮澎湃!

项南和省委一班人首先抓紧思想解放和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这两件最为紧迫的事。

1981年1月20日,项南在福建省党代会上公开亮相,发表了《谈思想解放》的即席讲话。他讲了7个问题,一是首要的问题在于学习;二是把祖国东南沿海前哨这个基地建设好;三是解放思想,不断清除“左”倾思想的影响;四是自觉地维护安定团结;五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六是不要随便许愿;七是不要一刀切。这篇被福建干部群众称为“施政演说”的讲话,针对福建存在的主要问题,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他满含深情地说:“闽之水何泱泱,闽之山何苍苍,若要福建起飞快,就看思想解放不解放。”他的别开生面的演讲,振聋发聩,令人振奋,被与会者誉为“多年来没有听过的好报告”“思想解放的宣言,八闽起飞的号角”。于是,全省掀起了思想解放、勇于改革、大胆开放的浪潮。省委派出一万多名干部组成的工作队,经过短期培训之后,深入全省各地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学习、大讨论,推动全省农村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并用后者来检验前者。

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全面落实,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彻底改变了长期束缚福建农村干部群众的极“左”观念,广大农民逐步从封闭、僵化的“一大二公”体制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生产积极性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大包干、包产到户的当年,福建农业又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各行各业兴旺发达。

这之后,项南和省委一班人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振兴福建的重大战略措施和重要举措,如大念“山海经”,建设林业、畜牧业、渔业、经济作物、外贸、轻工、科技和祖国统一等八大基地,“给企业‘松绑’放权”“包字进城”“乡镇企业一枝花”“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以智取胜”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的十大项目(建设福州和厦门两个海港、两个机场、两套电信,改造鹰厦铁路,建设福厦铁路、漳泉铁路,整治闽江、九龙江,建设沙溪口电站、水口电站等)。其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就是关系福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以及社会事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大念“山海经”。

大念“山海经”是福建起飞的根本出路

大念“山海经”的提出,不是项南心血来潮,而是在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的实践、认真听取专家意见、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

1981年1月27日,项南同志在他主持召开的吹风会上,首次提出了大念“山海经”这个酝酿了许久的想法。以商量、探讨的口吻说道:“大念‘山海经’是不是福建的根本出路?”与会的省领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志对这个充满智慧、新意,又简明扼要的想法表示赞同和支持。这让项南增添了信心,但为了稳妥,他认为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还要再请教更多的领导和专家,集思广益。

一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项南同志带着这个问题向省里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请教。项南悄悄来到福建农学院原院长、我国著名农学家李来荣教授的办公室,与他促膝谈心,虚心向他请教。李教授敞开心扉地与之交流。李教授的真知灼见,从科学理论上给大念“山海经”提供了依据。项南感到与科学家的交谈实在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知识的升华!后来,成为项南家中常客的,除了侯学煜、李来荣等知名教授外,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制定发展战略、举措必须听取与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为此,1984年11月,他还专门制定了一个“福建科技月谈会”制度,即每个月召集有关专家到省委来讲课座谈,与省委、省政府领导面对面地对话、沟通,开辟了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新渠道。这个制度被全国科协系统传为佳话。1981年3月14日,项南在全省科技会议上明确地提出了要发挥福建优势,必须念好“山海经”,即做好山和海的文章,向大山要财富,向海洋要财富。

项南是个思想解放、很有见地的领导者,项南明确提出,福建人均只有7分耕地,但山林和海洋则人均14亩,不能只在7分地上打滚,不在14亩山海上做文章,否则福建的面貌永远也无法改变。可以把有限的耕地多腾出一些来种经济效益好的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然后再把这些运到外地,把玉米、高粱运回来;把香蕉、荔枝运出去,把苹果、梨子运回来。这样生意就做活了,就可以以商品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还说,香蕉、荔枝在全国只有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几个南方省份的部分地方能种,而这两种水果又是全国的紧俏水果,同样一亩地比种粮食的价格高出一倍多,我们不种太可惜了。我们念“山海经”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既然是商品,就得设法把它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岂不白念“山海经”了吗?所以我们既要大念“山海经”,又要讲“生意经”,货通四海利财兴。

项南工作作风,历来都是认真、严谨的,对重大战略更是过细了再过细,有章有法的。为了征得人大代表更多更好的意见,他在1981年4月4日召开的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以《解放思想和特殊政策》为题作了发言。谈了“山海经”与“八大基地”的关系。他说,念“山海经”战略,其实是一种方法、手段,建设八大基地,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避免个人独断专行,他建议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举行“八大基地”审议委员会,结果得到全力支持。1981年秋,中共福建省委正式作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的决定。1984年9月29日,福建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原则通过了《福建省八大基地建设纲要》。

“山海经”成为福建的致富经

大念“山海经”深刻反映了福建省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向山向海进军的行动纲领。

漳平市永福镇,早在南宋时期就是我国著名的花果之乡,但在“文革”中,种花被批判为姓“资”名“修”,一度出现大砍花果的极“左”之风。项南深入调研,号召广大花农念好“山海经”。年轻花农把各种名花远销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台港澳地区,出现了很多“万元户”。而后,他们引进台湾农民来种花种茶,创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生产的高山茶畅销海内外。又种了十万株樱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樱花园。永福也成为漳平县富甲一方的乡镇。

当时的连城县赖源公社是个偏僻山区,全社山林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2%,是闽西最大的“绿色金属”。但是,这个公社过去“以粮为纲”,强行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结果林业没人搞,粮食也上不去,年人均收入从“文革”前的90元下降到1976年的40元。这真是“手捧金碗讨饭吃”。在大念“山海经”中,赖源公社认真总结前些年的经验教训,调整为侧重发展林业,实行林农结合,收到显著效果,人均收入107元、口粮735斤,都比过去翻一番。项南对赖源公社侧重发展林业非但没有丢掉粮食,反而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在大念“山海经”中,项南特别重视林业基地的建设和荒山的治理,强调指出,林业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林业涉及农业、工业、交通、生态环境,乃至于整个社会。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是福建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过去,我省有好些河流都可通船,现在不通了。因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河道都被泥沙淤塞了。如果不迅速扭转森林覆盖率继续下降的趋势,不坚决消灭“森林赤字”,将整体上影响福建经济的发展,还会危及全省人民的生存。

长汀县河田镇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是全国极强度水土流失区之一,放眼望去,山光岭秃,被人们喻为“火焰山”“红色沙漠”,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群众生活艰难。1983年4月,项南等省领导带领专家、科技人员专程到长汀河田考察。他们跋山涉水,走访群众,深入实地调查,总结出了《水土保持“三字经”》,明确指出治理河田水土流失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具体提出三至五年使河田由“红变绿”的第一步治理目标,并确定由省农业厅、林业厅、水电厅、水土保持办公室、林科所、林学院、龙岩地区行署、长汀县政府等八家分工承包到村,支援治理。经过十年的持之以恒的治理,由“红变绿”的目标基本实现,河田极强度水土流失区的面貌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巨大变化,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群众生活明显改善。1988年1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将军回到家乡长汀,特地到河田考察了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当他看到昔日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岭,现在都披上了碧绿的新装时,这位老将军无限感慨地说:“河田水土流失问题封建王朝(清朝)没法解决,国民党政府也没有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也没有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决了,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创造了人间奇迹啊!”

1983年9月15日,项南召集省农业厅和省水产厅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十多人,到沿海几个县进行了20多天的调研。这次调研的主题就是如何发挥福建海洋和内陆水域的优势,加快福建经济的起飞。事前就要求参加调研的人员做好准备,一边深入实际调研,一边发表意见,进行思想碰撞。在第一次福厦公路的行程中,大家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以莆田“涵江养鳗场”为基点,大兴养鳗业,为福建渔业发展闯出一条新路。通过调研,项南与专家、群众经过热烈认真的讨论之后,作出决策:把“鳗巷街”这个地方作为实验基地,深入研究大力发展高效益、高质量的养鳗产业。接着,又组织全省各路专家,攻克了孵化、养殖和饲料关。后来,项南利用“科技月谈会制度”,请省内各路专家发表解决鳗鱼精饲料的意见。在项南的关心和支持下,第一批国产鳗鱼精饲料制造成功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第一代水产饲料专家,建起了第一个以生产鳗鱼精饲料为主营业务的福州海马饲料有限公司,从此开辟了水产饲料专业化生产的新领域,开创了传统水产养殖向现代化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大变革。饲料问题解决了,种苗又是本地的资源优势,养鳗业似乎水到渠成了吧?事情没那么简单。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搞来搞去,还是那么几个场,总产1000吨都还不到,距离“高效益、高质量”的目标一丈还差八尺呢!1984年夏,项南问水产厅的负责人,难道真的就搞几个“景点”供人“参观”?水产厅的负责人为难地摊开了账本。他们说,建一亩鳗池,基建投资就要好几万元,加上饲料、机械设备等,动辄要好几百万元,这钱哪里来?项南习惯性地摸了摸装满智慧的大脑袋,一时也很无奈。永不言败的项南要求省水产厅好好做规划,另外还组织一班人专门解决资金的问题。项南向他们提出了向世界银行贷款的大胆设想。项南的思想和行动,让很多人做梦也不敢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2亿美元的贷款终于到账了,成功了!怪不得那时流行这么一种说法:“跟着项南走,绝对有干头!项南加项南,干啥都不难。”正是这笔资金的注入,福建省的养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莆田、福清、长乐等县成为主产区,迈出了向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从此,养鳗业开始自身积累,滚动发展,很快成为地方经济的生力军。据统计,1985年全省鳗鱼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占全部出口农产品的82%。李先念副总理到福建视察时,项南陪同他参观了莆田涵江养鳗场,听了汇报后,李副总理跷起大拇指,兴奋地赞扬说:“大念‘山海经’好!改革开放就是好!”

实践证明,大念“山海经”,是一项古为今用,大胆创新,完全符合福建实际、利省利民的决策。它改变了福建落后的经济格局,为福建经济的起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福建省在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方面成绩斐然。

(作者系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原主任)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