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闽族人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和文化,在周初即已纳入王朝版图,向周朝朝贡。战国晚期,勾践的后裔驺无诸在闽地开拓经营,创立闽越国,真正翻开了福州历史的新页。
越王族南奔 明代王恭的《冶城歌》写道:“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史记》和《汉书》上都记载: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越国瓦解,越王族分散在江南海边,各踞一隅,有的称王,有的称君,但都向楚国朝贡。越王族中的一支,就在这时航海南奔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和吴越文化,同土著的闽族人结合,这就是“闽越族”的由来,也称“闽越人”。无疆又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成为闽越族的首领。福州的于山,一说即因古为于越人所居而得名。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闽中郡,废去闽越王无堵的王位,只封他为君长。闽中郡的范围很大,不仅包括今日的福建省全境,还兼有浙南和赣东部分地区,而且地处偏远,山高路险。所以,它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却不相同,秦并未派守尉前往管辖。文献上所说的“秦时弃弗属”、“越未尝亡”,都说明秦王朝无法直接控制该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对它施行统治,福州仍然是闽越族的势力范围。但也有人说,这可能是秦始皇治理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尝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地方自治。
无诸治闽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率闽越兵归顺鄱阳令吴芮,跟随诸侯反秦。陈胜、吴广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成为反秦的主力军。无诸率闽越甲兵随刘邦攻析、郦,战蓝田,入武关,“以狙悍称”。秦亡,项羽掌政令,不封无诸为王。同年,楚汉战争爆发,无诸率兵再次北上中原,帮助刘邦击败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作出贡献。《史记·东越列传》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
无诸颇有雄才大略。他复封为闽越王后,与汉王朝保持着和睦的关系;同时,积极吸收中原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不仅使闽越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促进了闽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无诸仿效中原地区,在今福州市区冶山一带建造都城——“冶城”。这就是唐杜佑《通典》中所说的:“福州,今理闽县。”“闽,闽越王无诸都东冶,即此。”冶城是福州历史上最早的城池。它的面积不大,城里居民主要是王族及其属下的官吏和士兵。元《文献通考》、清《读史方舆纪要》称:“闽越王无诸开国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据《榕城考古略》的考证,“其地当在今诸古岭以南,城隍庙以北等地也”。现在的华林寺和钱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1991年12月,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福建省建设银行基建工地发掘出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了红黄色宫殿夯土基址、大型砖砌建筑护坡,以及大块板瓦、筒瓦、汉代布纹砖、几何图案的陶片和15块戳印汉初文字“闽”的板瓦;1997年10月,在屏山市场基建工地又出土1块印有龙凤呈祥纹饰的“万岁”瓦当,1块篆有“万岁、未央”的瓦当,4块篆有“万岁”的瓦当以及几百种绳纹板瓦、筒瓦。特别是1998年底至1999年初,在冶山路福建省财政厅建筑工地发掘出成规模的汉代文化堆积层,从距地表5米多的深处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厚约1米的西汉夯土台基,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10米。台基上有柱洞坑,有板瓦、筒瓦和汉代使用的其他器物。另有一个与台基平行的宽约6米、深1—2米的壕沟。沟北坡与台基相连,堆积甚为丰富。最重要的是,露出许多保存完整的汉代板瓦和筒瓦,堆积约30厘米厚。还有2组汉代时的木桩基座,共有8块,由北向南渐降。木料中间均凿有或圆或方的榫眼,其中2块木板上立有木柱。此次出土的大量汉代文物中,主要是板瓦、筒瓦,也有少量铁器和陶器等。瓦片上有绳纹和弦纹,部分还有未破译的铭刻,也有“万岁”瓦当,还有1块古闽越时期的云纹箭镞瓦当。这几处汉代宫殿遗址的发现,以及近年在井楼门、福建省农业厅的考古发掘,都为史志关于冶城在福州冶山(即泉山、将军山)一带的记载提供了有力实证。无诸还大兴冶炼业,努力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较大地提高了闽越的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当时铁制的农具有、臿、锄、镢,工具有斧、锤、凿、锯、还首刀、大刀削、铁环、典形铁条,兵器有铁矛、刀、剑、匕首、镞等,并已使用相当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刻印有水波纹等纹饰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陶制生活器皿,如匏壶、双耳罐、双耳瓿、敛口钵等更是流行。当时,在汉王朝的统治下,闽越国势日强,百姓安居乐业。无诸还经常同僚属们一起到福州市区九仙山(于山)九日台和郊外桑溪等处欢游宴饮,与民同乐。
无诸为开创闽越国建立了卓越功勋,死后受到闽人的景仰。相传他葬于王墓山(今福州城隍庙西),山因闽越王的墓在此而得名。人们怀念他,历代立庙祭祀。今台江区大庙山,就因建有闽越王庙而得名,山南有越王台。宋林世程《闽中记》载:“昔汉遣使封闽为闽粤王,授册命于此。其后即此立庙。”茶亭祖庙也是祭祀无诸的地方。今闽侯县上街、南通、洋里和闽清县坂东等处尚存明、清时期修建的闽越庙、闽越殿,市郊洪塘还有闽越亭。
汉朝确立统治 闽越重新立国后,国势日强,其“甲卒不下数十万”。
无诸逝后,其子郢继位。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叛乱,鼓动郢一起行动,没有得到响应;后刘濞兵败,其子子驹亡命到闽越,煽动郢吞并东瓯(今浙南)。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果然出兵攻打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武帝派严助去会稽(今绍兴),发兵从海路解救东瓯。但汉兵尚未到达,闽越就已撤兵了。东瓯害怕闽越兵再来骚扰,表示愿意全部迁徙到江淮之间去,得到了汉廷的准许。建元六年,闽越又攻打南越,南越王不敢出兵,急向汉廷报告。汉武帝震怒,再令严助统率大将军王恢、韩安国分兵出豫章(今南昌)、会稽。可是,讨伐大军刚到边境,郢的弟弟余善就“与相、宗族谋”,杀郢,献其首级,请求汉廷退兵。于是,汉王朝废除了闽越王的封号,改封未曾参与叛乱的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两王并处,分治闽越。余善统治闽越初期,与汉廷相安无事大约22年(建元六年至元鼎五年,公元前135—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南越相吕嘉反汉。余善起初还请旨带兵八千援助汉楼船将军杨仆作战。兵到揭阳,又以海上风浪为由滞留不进。汉廷认为他反复无常,并与南越密通,在灭了南越后的第二年,命令杨仆把队伍开到闽越边界驻扎;并委任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待命随征东越。六年秋,余善先发制人,任用驺力等为吞汉将军、徇北将军,发起攻势,连下白沙、武林、梅岭(都在今江西境内)三要隘,击杀汉军三校尉。余善还擅自刻制玉玺,自称为东越武帝。这更激起汉廷的恼怒。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朱买臣率领大军,兵分四路进攻闽越;第一路楼船将军杨朴出武林,第二路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第三路中尉王温舒出梅岭,第四路以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出若邪、白沙。汉军这样大规模地入闽,在福建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于是,余善筑六城抵抗汉军。这六城:一为乌坂城,在今邵武县东15公里;二为大潭城,因筑于建阳县治西南隅大潭山,故以山名之;三为汉阳城,在今浦城县北;四为浦城县城;五为临江镇,在浦城之南;六为崇安县城村古粤城,即今考古发掘的崇安汉城遗址。由于民心思定,因此余善虽然起初取得小胜,但后来在汉军凌厉的攻势下,只得退保冶城王都(福州)。这时,汉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闽越内部发生兵变,建成侯敖和繇郡居股响应汉军,杀余善,献城归顺汉朝。汉廷看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就将大批闽越族人迁至江淮间,闽越国92年的统治至此结束。后来,一部分逃至山野、未迁走的闽越人又出来重建家园。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朝廷立冶县,属会稽郡。这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从此,汉朝统治势力正式伸入福州,闽越族统治集团进一步汉化,这是封建社会制度在福州确立的标志。
随着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福州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口逐步增加,文化、交通等也都有较大的进步。史书记载,西汉初期闽越人的生活,已是“饭稻羹渔”,“无饥馑之患”。《西京杂记》记载:“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鹇黑鹇各一只。高帝大悦,厚报遣其使。”闽越王还以纺织品等礼物馈赠汉诸侯王。《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江都王建“遣人通越繇王闽侯,遗以锦帛奇珍,繇王闽侯亦遗建荃葛、珠玑、犀角、翠羽、蝯熊、奇兽,数通使往来,约有急相助”。196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闽侯县榕岸村庄边山遗址发掘九座西汉初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带有浓厚中原文化特征的陶器,如鼎、豆、壶、盒和玉、石璧等;在福州洪塘、金鸡山和闽侯荆溪等地还发现了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汉代环首刀和大量汉代的钱币五铢、半两、货泉等,说明当时以货币流通制度为核心的商品经济已见端倪。福州由于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很早就开始与外国交往。福州港古称东冶港,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已经和东洋、南洋有交通往来,是中国直达越南的最古老的航路之一,《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相传汉时海舶碇于还珠门外(还珠门在今鼓楼区贤南路口)。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汉廷在福建地区设立边防军,福州成为其指挥机构“候官都尉”的驻地。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汉廷改冶县为候官县,并在福建增设建安、汉兴、南平、建平等四个县。这是汉代福建人口增加、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候官”本为官名,是会稽都尉属下的员弁。冶县建立后,增设东部都尉,初在冶县,后移章安,仅留一员候官镇守。相沿既久,地因官而得名,冶县因此被称作东候官,简称候官。明、清以来,候官又通称为“侯官”。冶县的中心就在今天的福州市区。福州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有关闽越的古地名。如福州城北屏山,因闽越王故都建在山麓,又名越王山。闽江畔的南台山,相传余善在此钓得白龙,称钓龙台。钓龙井至今还保存完好,在福州第四中学校内。福州东山附近,相传郢第三子伏鳝而名鳝溪,并建白马王庙。该庙止至今还在。(严祥钦、黄启权)
(来源:《福州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