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仗着他儿子李世民的雄才大略,不出10年,便统一了整个中国。唐朝前期的统治者,鉴于隋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巩固新政权,励精图治,轻徭薄赋,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经济。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至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这为福建和福州的开发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安史之乱“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而僻在东南一隅的福州,却又成为北方人民避乱南迁的一方乐土。
福州逐步成为福建的中心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今福州);四年,移建州州治于建安(今建瓯);六年,又析置泉州(今福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名为福州。据《元和郡县志》载:以州城西北福山为名,福州的名称自此开始。福州辖有闽县、侯官、长乐、连江、万安、长溪等县(辖地相当于今福州的五区八县(市)及宁德、霞浦、福鼎),后又增辖古田、尤溪二县。唐初福建只有三州:泉、丰、建;其后添设漳、汀二州(泉州更名为福州,丰州更名为泉州),共设五州;但都先后隶属于岭南道、江南东道。至乾元元年(758年),设置福州都督府;上元元年(760年)升格为节度使,福建便自成一道。福州都督府军事管理机构,其军政长官后来又先后改称经略使、都防御使、节度使、团练使和观察使。
唐代,福州不仅是福建的政治中心,也是福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大量增加。据统计,唐建中年间(780~783年)福建总户数达93535户,人口数有537472人,而福州就占39527户、217877人,约占福建总人口数的40%。当时,福建共有11个上县,其中福州就占了5个:闽县、侯官、长乐、福唐(今福清)、连江。
福建兼有山海之利,唐代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向沿海发展,因而福州地区得到较大的开发。今日福州市的许多地方,在古代都是海潮出没之处,仓山区长安山东南有施埔、程埔头;台江区台江路东有鸭牳洲,西有苍霞洲,曰埔曰洲,都由江中泥沙淤积而成;而福州东门外东岳岭以东,有竹屿、横屿、前屿、后屿,均为沙洲之地,浮于水面。唐代福州开始较大规模地围垦造田,与海争地。太和三年(829年),在闽县县令李茸主持下,于闽县东五里修筑海堤,蓄溪水灌概,开辟出良田三百余顷种植水稻。太和七年(833年),长乐县令李茸又在长乐县东十里主持修筑海堤,以防御海潮,海堤长三万六千余步,堤成后附近濒海土地皆成良田。
福州平原是福建沿海四大平原之一,地域宽广。发展农业生产,种植农作物,以往主要依靠河浦灌溉,这一时期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贞元十一年(795年),观察使王栩在福州城西南筑南湖,还同时开凿一条长五里又二百步的流渠,与晋朝开凿的西湖连通,泽溉田园,可使“高田无干涸之忧”,“低田无淹没之患,民以享丰年之利”。天宝年间(742~754年),福清县新丰里修筑了天宝陂;自天宝五年(746年)至宝应二年(763年),长乐县修建了滨闾湖(俗呼东湖)和重修了严公湖,可灌溉土地一千余顷。长乐县令陈齐贤捐俸兴修了陈令津湖;连江县令刘君逵于唐咸通初年(860年)在连江县东北十八里,整修材塘,种植大树以加固堤防。历代志书中,记载这个时期的浚湖、疏浦、筑塘、开港的史事很多。灌溉工具普遍使用筒车和翻
车汲水,农产品加工使用水碓。
由于水利的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增加。当时已种植双季稻,还出现过冬耕;荔枝、龙眼、柑桔等水果的栽培相当普遍,尤其闽荔在晚唐时还成为贡品。唐代名人韩偓入闽避乱,其诗作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品,密诏惟教进荔枝”的吟咏。中唐以后品茶渐成社会风尚,闽茶得到名流的赏鉴,福州方山(俗称五虎山)的名茶称“露芽”,成为全国名茶之一。元和年间,皇帝诏方山院和尚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御茶,怀恽却说“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可见方山茶早已闻名。
封建王朝十分重视盐铁生产,盐铁之利是国家的重要财源。唐朝管理盐场的机构曰监,侯官县被列为全国十监之一。当时福建有六个县份产盐,其中侯官、连江、长乐、长溪等四县属福州。
唐代福州与内地的交通,主要靠闽江水道。由于水口以上江中险滩丛立,船毁人亡事故时常发生,因此,唐元和二年(807年),福建观察使陆庶组织民力,铲峰填谷,置渡船、筑栈道,开辟了一条从福州西门抵延平(南平),再由闽北通往京师的沿江陆路驿道。这条被称为西门路的驿道,保证了商旅往来的交通安全,官府公文的传递也较过去快捷,从而加强了福州与朝廷的联系。
唐代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发展。大历七年(772年),李椅任福建都团练处置观察使(简称观察使)兼福州刺史时,提倡教化甚力;常衮继任后,兴文重教更取得显著成绩。常衮(729~783年),京兆(今西安)人,进士出身,性耿介,善属文,为时人所重。历官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文、崇文馆大学士,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因触犯权贵,被贬为向南少尹,再贬为潮州刺史。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任宰相,起用常衮为福建观察使。常衮到任后,大兴文教,广设学塾,招收英才入学,并亲自指导诸生作文章,还经常参与诸生的活动。经他大力倡导,福建各地士子纷纷尚学,学风大振。自此至唐末一百多年间,福建中进士者多达74人,福州人才之盛与中原文化发达地区相差无几。常衮病逝于福州。福建人民感其兴学功德,立祠春秋致祭。
但是,唐代中叶之后,吏治开始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农村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多。唐贞元年间,观察使柳冕任职七年,大肆扰民。他为讨好皇上,庆祝唐德宗(李适)的生日“天长节”,不惜搜括民脂民膏,在福州乌石山南麓建造“无垢净光塔”(俗称乌塔)。他还在平潭岛等地设立万安监(畜牧场),搜括民间牛羊驴马一万多头,百姓怨声载道。福建设立有盐铁院,卢昂任职间,营私舞弊三十万贯,从他家中抄出一具金床琵琶枕,唐敬宗叹为禁内所元。一些官吏将破产农户的子女掠夺为奴蝉,称为“南口”,当做馈赠的礼物,或贩卖牟利。闽中还成为宫廷小阉宦的产地。诗人顾况有《哀闽诗》,读来令人肠断,诗曰“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福州方言称父为郎罢,称子为囝,不知多少闽中可怜的孩童受此惨无人道的摧残。当阉宦的都没有后人,以致唐咸通年间,福建观察使杜宣献每年岁时都要派官吏致祭阉宦家墓。
黄巢起义军进入福州 唐末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唐朝的统治危机四伏,农民大起义已是势在必发。浙东裘甫起义发生于咸通元年(860年),成为唐末黄巢领导的全国性大起义的前奏。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聚众数千起义,与王仙芝起义军合兵后,转战山东一带,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第二年,起义军攻占河南汝州,东都洛阳为之震动。唐朝廷急忙调集重兵防守,于是起义军挥师南下,进入湖北地区,另有一支起义军东进,在安徽一带活动。乾符五年春,王仙芝被唐军包围在黄梅地方,兵败战死,余部由尚让率领投归黄巢。黄巢改元王霸,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率十万大军,由山东攻入河南,再由河南至淮南,渡过长江,进入江西境内,又转入浙西和浙东。一路由仙霞岭开辟一条七百里山路攻入福建,沿着崎岖山路艰苦行军,到达福建浦城、政和、建阳;另一路则由江西南城向东攻打福建建宁,联合闽西各溪峒被压迫少数民族人民,迅速攻下建阳,与主力会师后,经建瓯、古田等地,攻打福州。
乾符六年(879年)三月,起义军攻克福州城,福建观察使韦岫战败,弃城逃遁。福建各州郡都被黄巢起义军占领。当黄巢在福州驻扎一个多月后,迅即开拔,南下进军闽南,经泉州、同安、漳州、漳浦、云霄,转往潮汕,即于当年夏季攻下广州。
黄巢起义军入间,攻占福州,时间虽然短促,但却留下深刻的影响。封建统治者对黄巢多所诬蔑,如说他“焚室庐,杀人如蚁,是时闽地诸州皆没”,“城壁公府学校,焚荡几尽”,“闽之浮屠……焚殄元遗”。这一方面说明黄巢起义军入闽攻占福州,对封建统治势力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起义军确实杀了那些平日作威作恶的豪绅、恶霸、衙蠹,另一方面更说明封建统治者对黄巢起义军的极端仇视,恶毒攻击起义军。像这样大规模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的领袖率军攻占福州,在福州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实说明,黄巢并非残暴嗜杀,《侯官乡土志》载:“先是巢军中谣曰:‘逢儒则辱,师必覆’。”意思是滥杀儒生,战争一定会失败。黄巢出身不第进士,亦可能以儒生自命。校书郎黄璜退隐归居福州新美里(今黄巷),黄巢兵过时,“以璞儒者,戒元毁,灭炬而过”。与黄巷隔邻的安民巷,相传因黄巢部队经过时,在巷口张贴过安民布告而得名。黄巢对读书人颇为尊重,也不滥杀无辜,所焚毁的多是官府与寺庙,绝非一般民居。黄巢起义军撤出福州后三四年时间,福建观察使郑镒于中和年间(881~884年),便把福州城向东南拓展。据史书记载,唐天复初(901年),福州安泰桥“人烟绣错,舟樨云排,两岸酒市歌楼,萧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如果说黄巢攻占福州后,“杀人如蚁,任意焚毁,福州沦为一片废墟”,难以想象恢复得如此之快。
王潮兄弟占领闽中 黄巢举事,江淮群雄纷起,唐中和元年(881年),寿州王绪和他妹夫刘行全聚众起义于寿州。一个多月后,攻陷光州,队伍发展到万余人。王审知与他的两个哥哥王潮、王审邽投靠王绪起义军。王绪受唐蔡州防御史秦宗权招抚,授光州刺史。他以王潮为军正,并率光寿兵5000人,随带吏民于光启元年(885年)渡江南下。王绪部队渡江后,由南康经赣州,再由粤北转潮阳,几经迂回绕道,进入福建漳浦。王绪是屠户出身,治军无法,沿途劫掠,且心胸狭窄,生性多疑,凡军中将士有勇略过人或仪表魁梧的,多被杀害,与他共同起事的妹夫刘行全,亦未能幸免于祸,搞得军中人人自危。行军至漳州,王绪以道险粮少为由,下令军中不得随带老弱者,犯者斩。当时王审知母亲董氏随军同行,王审知三兄弟据理责问王绪:“人皆有母,未有无母之人,将军奈何使人弃其母?”王绪怒气冲冲,下令要杀董氏,王氏三兄弟说:“潮等事母如事将军,既杀其母,安用其子,请先母死!”全军将士对王绪十分不满。行军至南安时,王审知兄弟策划了一次“竹林兵变”,在竹林里埋伏数十名壮士,把王绪从马上拉下擒缚。王绪被幽禁后自杀,将士们拥护王潮为统帅。王潮意在率众北归,经永春、德化、大田,到达沙县。一路上秋毫无犯,闽南广大人民有口皆碑。泉州人张廷鲁等赶到沙县,奉牛酒犒师,遮道挽留,迎王潮回师。光启元年(885年)八月,王潮攻占泉州,杀了贪暴的泉州刺史廖若彦。次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便疏请唐朝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以其弟审知为副。陈岩原是黄连镇(建宁)地主武装头目,当黄巢队伍退出福州时,他乘虚抢先进入福州,后当上福建观察使。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卒,其妻弟范晖自称留后,骄奢淫逸,不得人心。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王审知出兵攻打福州,此前陈岩病重时,曾派使者召王潮到福州,欲授以军政大权。福州城垣经郑镒扩大,又得陈岩加固;加上与范晖有亲戚关系的浙东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发温、台、婺兵五千支援。王审知攻打福州城历时一年多,直至城中粮尽,范晖才弃城出逃,途中为部将所杀。王潮占领福州,素服礼葬陈岩,将女儿嫁给陈岩的儿子,厚加抚恤陈岩家属。此时,各地武装势力纷纷归附,唐朝廷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潮以审知为副使,王氏兄弟遂占据福建五州之地。乾宁三年(896年)九月,唐昭宗建威武军于福州,以王潮为节度使,加检校尚书、左仆射。王潮在福州主政四年,整顿吏治,招抚流亡,厘定租赋,选派官吏到各州县劝课农耕,并以身作则,在福州东北郊建“爱亭”,作为躬耕劝农之所。乾宁四年(897年)冬,王潮病卒。王潮有四个儿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但他临终遗命,由审知继任。审知礼让其二哥审邽,审邽认为审知军功显赫,坚辞不受。王审知继任后,先是暂称福建留后,唐朝廷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有人劝他称帝,他力排众议,说:“吾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唐朝灭亡后,审知审时度势,向后梁进表纳贡,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年)加授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四月,封他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审知卒,谧忠藤,享年64岁。
王审知治闽 王审知在福州执掌福建军政大权前后达29年,堪称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明智的政治家。他的治闽业绩,成为福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王审知少年时“知五典”,通览“周礼之书”,精通“韬略之术”,文武兼备。他亲眼目睹唐末席卷全国的黄巢大起义,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20岁从军,身为将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深得士兵的拥戴。他治军有方,指挥有力,把一支原由王绪统领的十分换散的部队整顿成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队。围攻福州时,由于福州城墙坚固,城南又有乌龙江天堑,他身先士卒,亲冒矢石率队攻城,附近百姓自请输米捐饷,濒海“蛮夷”也派兵助战。王审知统治时期,以史为鉴,以民为本,采取了“保境息民”的治国方略,使闽中在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能有三十年之久的安靖,为福建和福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由于战乱的破坏,“农夫释来,工女下机”,百姓颠沛流离,到处是一片田园荒芜、人烟寥落的凄凉景象。王审知发出“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生乎”的感慨。他虽生逢乱世,从中原战场来到东南沿海之滨,但这却为他提供了施展政治才干和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首先,他招抚流亡,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随王氏兄弟入闽的为数众多的固始人,以及光州、寿州和其他地方的中原人民,是继晋“永嘉之乱”后又一次人口大迁徙。与衣冠南渡有八姓入闽的传说一样,历来也有“十八姓从王”的说法。事实上不止18个姓,单是闽侯、永泰的张姓入闽始祖张睦(王审知政权中的官员)就携带24姓入闽。据新编《固始县志》记载,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骆、蒋、黄、包、袁、赖等34姓。众多的中原人,得到安置,入籍散居于八闽大地,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大有利于开发生产。王审知号召流亡在外的农民还乡生产,安抚流民,并派专人负责,帮助他们修复屋舍,借贷给耕牛、犁耙、种子;又编粮册、定租税,轻徭薄赋,农民耕种公田,什一而税,“敛不加暴”;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兴修水利,围海造田。闽中、闽南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就是他在位时完成的。他曾修泼福州西湖,灌溉闽县、侯官两县的民田。据传,福州台江区瀛洲一带当时尚是荒凉的洲地,他发动人民用“插栖”的办法,即以竹条插围烂泥地垦殖荒地。他又在福清县南隆里祭苗墩,修筑海堤,数千亩农田受益;在福清开凿两塘:大塘与占计塘,灌溉农田数千亩。水利设施的完善,耕田面积的扩大,使粮食产量增加,农作物品种增多,仅稻谷一类就有十余种。他又鼓励农民种植茶树,发展茶叶生产,每年输出茶叶达五六万斤,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王审知还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使农民安居乐耕,出现“夜半呼儿趁晓耕”的情景。他派颜仁郁任归德场(今德化县)场长。颜仁郁勤政无私,劝课农桑,招抚流民,三年之内使当地人民衣食无虞。颜写有民间疾苦吟百篇,有一首《赞农曲》写道:“村南村北春雷声,东家西家犁耕拼;田里稻穗扶摇上,仓中五谷齐丰登。前年米珠薪如桂,大街小巷饿死人;岂知还复有今年,酒肉如山过新年。”诗句描写出一幅五谷丰登的太平盛世景象,与于兢《琅珊王德政碑》所写“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相同。这里可能有些为闽王王审知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当时人民在自己家园安心劳作、温饱无虞的事实是显然的。
王审知利用福建濒海的地理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福州具有海上交通的有利条件,这时近海航线已延伸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带。王审知奉中原为正朝,常年贡献不绝,“岁自海道登莱州入贡于汴”。福州北上山东半岛的航线要经过温州、台州、明州(今宁波),再北上抵登州(今蓬莱县)、莱州(今掖县)。这条海道的开辟,使福州与中原贸易交往增辟一条新路线,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陆路阻隔、贸易困难的局面。闽国向中原朝贡的不仅有福建土特产品,如茶叶、绮罗、桐皮扇等,还有海外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登州、莱州曾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也是新罗、日本对华贸易的口岸。福州近海航线的延伸,促进了南北贸易的发展。王审知为进一步发展海上交通与对外贸易,招徕商贾,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甘棠港作为福州的外埠。为使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王审知开辟福州黄崎港并更名为甘棠港。此举作为王审知主闽时期的重要德政而记载下来,并被蒙上神话的色彩。《新五代史·闽世家》说:“海上黄崎,波涛为阻,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黄崎附近海上有巨石阻挡,常有船毁人亡事故发生,清除巨石,利于海船进出口岸,无疑使甘棠港成为画鹢争驰、商贾云集的商港。福州港口也不断发展,新罗、占城、三佛齐等国家和地区的货船都前来贸易。可见,福州港不仅是区域性的港口,而且是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王审知主闽政之后,福州是闽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前海道北方仅通会稽,南惟记广州,至此利涉益远,且招徕番舶。新罗国(今朝鲜)遣使献宝剑给闽王王昶(王审知次子延钧之子),福州与朝鲜半岛海上交往不绝。天德二年(944年),占城国(今越南中部)相金氏婆罗出使福州。由于长途航海,身上长满疥疮,来到福州后,到闽县崇贤里龙德外汤院洗澡即愈。为此金氏捐资,在温泉旁盖一亭,以资纪念。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在唐代时尚未与中国交往,五代时已与福州有使节往来。据史书记载,“伪闽时,蛮舶至福州城下”。可见当时海外船舶可乘潮驶入内河。
王审知设有榷货务(商务与海外贸易机构),委派张睦任榷务使。张睦不负期望,执行王审知的商务政策。原来福建税重,百货壅滞,王审知“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使闽地水陆交易元滞,遐迩怀来,商旅相继。张睦体恤商艰,广招商舶,一时对外贸易十分繁盛,商税收入增加,地方财政得以充实。张睦死后,福州人追念其盛德,塑像立祠于福州还珠门春风楼前,号曰“榷货大王庙”,春秋祀之。
为促进商品流通,王审知于贞明元年(915年),在汀州宁化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龙德二年(922年),在福州铸造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海外贸易扩展,促进手工业、尤其是冶铸业和陶瓷业的发展,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闽地能制造长二十丈、载数百人的航海大船。
王审知重视福州城市建设,对福州城市发展颇有贡献。唐末中和年间,福州三山犹在城外。唐天复年间(901~904年),他扩建福州城墙,在子城之外筑罗城,周围长40里,筑有大门、便门和水门,并挖护城河,建有通津门桥、去思桥等。天祐二年(905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形如半月,又称南北月城;计周长26里4800丈。大城建有福安门、清平门、清远门、安善门、通远门、通津门、济川门、善化门等八个城门,南月城有登庸门、道清门,北月城有道泰门、严胜门。第二年,在福州正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又建安泰桥。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九仙桥)。对福州城的内河沟渠也进行整修与改造。扩建后的福州城面积比旧城扩大七倍多。
经济的繁荣、政局的相对稳定,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王审知胸襟开阔,能够“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在福州、泉州设招贤院,广纳人才。他“礼遇下士”,“延揽中原文学之士”,使在外做官的闽人,如翁承赞、黄滔等先后返闽,得到重用。中原各地的名士如李洵、韩偓、崔道融、杨承休、王倜、归傅懿等也纷纷慕名来闽相投,并受到礼遇和优待,使他们大有“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的感觉。王审知知人善任,凡是人才,不管何方人士,他都量才录用。他任固始同乡张睦为榷务使,掌管商务,张睦不负所望,为福建贸易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还大量选用福建当地才人,以翁承赞为相,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任节度推官。难怪黄滔认为“间人任闽中机要人员,自审知始”。翁承赞,字文尧,福唐(福清)人,进士出身,曾任京兆府参军,累官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审知待之殊厚。他建议王审知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王审知之所以特别重视文教事业,为福建培养不少人才,主要是听从翁承赞的谋略。黄滔,字文汇,莆田人,乾宁二年进士,除四门博士,是福建本土名诗人。他任节度推官,对王审知的施政多加规正,使王审知治闽能够做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王审知任用的官吏,大都能深得民心,如有不受馈遗的贾郁、热心兴学的陈洪济和关心民间疾苦的颜仁郁等。
王审知网罗人才,兴文重教,促成福州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兴盛,社会上出现“千家灯火读书夜”的良好风气。
王审知出身农家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他生活俭朴,平时常穿补丁衣服,府署卑陋,亦不加修缮。有一次,有人以当时较珍贵的玻璃瓶献给他,他掷于地说:“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
王审知治闽近三十年间,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使佛教的流传在福建臻于鼎盛。唐朝中期,佛教在福建传播仍十分缓慢,唐代在佛教的诸多派系中,以天台宗、华严宗、法眼宗、净土宗和禅宗影响较大。“禅宗”又分为“北禅”和“南禅”。传入福建的是慧能所创立的“南禅”,主张只要净心、自悟,不必背诵大量经卷便可立地顿悟成佛。这种信仰易为人们所接受。王审知对“南禅”教义加以利用和改造,掀起一场由他带头“雅信佛法”的“崇佛”运动。当时,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唐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施舍雪峰山钱50万缗,创建雪峰寺法堂、方丈、廊庑等90间;次年,又施舍40万缗,兴建雪峰山大殿及堂宇百余间。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在福州九仙山(于山)建造“报恩多宝定光塔”(白塔),又在雪峰山兴修枯木庵。接着,在鼓山建造鼓山禅院(涌泉寺)及义存十二高徒之一的神晏居住修道之所。次年,为开元寺铸金铜佛像一尊,高一丈六,又铸两尊菩萨像,用去三万斤铜和三百两黄金。王审知的“崇佛”,塔与寺庙的大量增建,虽然造成人力、物力的很大浪费,但也在相当程度上给后世留下文化遗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
王氏政权在内部纷争中覆灭 王审知死后,传五主、四子,其后继者一改审知的统治政策,闽国政治混乱,吏治腐败,父子兄弟争权夺位,王氏集团内讧不已。
审知死,延翰继位。延翰是王审知长子,字子逸,是闽国历史上由盛转衰时的统治者,在位时间仅一年。他先是自称威武留后,又表奏后唐王,请王袭爵,后唐授之为威武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不久,自称大闽国王。他骄淫残暴,大兴土木改建宫殿,置百官,威仪文物皆仿天子之制,追尊其父审知日昭武王,又采择民间女子以充后庭。时任泉州刺史的延钧和建州刺史的延禀上书极谏,延翰刚愎自用,兄弟反目。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延钧、延禀出兵,攻打福州。延禀军先攻入福州,列举延翰罪恶,将其斩首。延禀因自己是养子而推延钧称王。
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后唐授他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天成三年(928年)封为闽王。当时王延禀兵强权重,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四月,延禀与其子继雄率水军攻袭福州,兵败继雄被枭首,延禀被囚。延禀子继昇逃奔吴越。延钧好神仙之术,道士陈守元、巫者徐彦林与盛韬以左道旁门得到宠信,大兴土木,建宝皇宫。延钩昏愚之极,长兴四年正月,乃执皇帝位,国号闽,改元龙启,更名璘;追谥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立五庙,置百官,以福州为长乐府。延钧生活奢靡,国用不足,任巧佞之徒薛文杰为国计使。薛巧立名目,搜括民间财富,枉杀无辜,除严刑拷打外还用铜斗火熨之刑,搞得天怒人怨。建州土豪吴光不忍文杰迫害,率其众万人投奔吴。延钧在薛文杰煽惑下,又诛杀甚得军心的枢密使吴勖一家老小;又忌于助他夺位的王仁达的智略,恐难以驾驭,诬以罪杀之。延钧立陈金凤为皇后,陈氏乃审知侍婢,得宠幸后其族人陈守恩、陈匡胜皆得重用,与陈金凤私通的归守明、李可殷也得重用,国人愤恨之极。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延钧子福王继鹏与皇城使李仿,乘机杀死百工院使李可殷,发动兵变,杀死延钧及陈金凤与“后党”人物;继鹏之弟继韬因与继鹏结怨也被杀。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继鹏在弑父杀弟的情况下,即皇帝位。
继鹏乃延钧长子,既立,更名昶,建元永和,翌年改元通文;谥其父曰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自称权知福建节度使。继鹏与其父同样昏愚,立其父婢女陈春燕为皇后,拜道士陈守元为天师,林兴也以巫术见幸,凡更易将相、刑罚选举皆与之商议;守元受贿请托,言无不从。时百役繁兴,建白龙寺、三清台,以黄金铸宝皇及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昼夜作乐焚香,祷祀求神丹。继鹏又好设长夜之宴,强迫群臣饮酒,酒醉则每每因为猜怒而杀人,并借故诛杀宗室。在林兴的挑拨离间下,杀害了其叔父延武、延望及其子五人。用度不足,则公开卖官纳贿,又向民间征收苛捐杂税,果菜鸡豚皆征重税。继鹏既袭帝号,拒绝后晋朝廷派遣的使者卢损及册封他为闽王,士人林省邹对卢损说:“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礼其宾,不睦其邻,其能久乎?”晋天福四年(闽通文四年,939年)闰七月,大将连重遇、朱文进发动兵变,继鹏出逃,迎立王审知少子延羲。延羲令其子继业率兵追杀继鹏及其家人。
延羲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更名曦,改元永隆;谥继鹏曰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曰康宗。延羲执位后,同样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继鹏在位时,丞相王倓常牵制他,此时王倓己死,延羲便命手下掘坟戮尸。校书郎陈光逸谓其友曰:“主上失德,亡无日矣!”他上书极谏,延羲大怒,命卫士鞭之数百下。见他未死,又用绳子套住他的脖子,将他悬挂在树上。延羲因与建州剌史延政素来互相猜恨,听说延政写信招泉州刺史继业,便召继业返回,赐死于福州郊外,并杀其子于泉州。杨沂丰与继业亲善,也被斩首并株连九族。沂丰时年已八十有余,国人哀之。延羲常让群臣侍酒,借故杀害宗室。他先后任陈匡范、黄绍颇为国计使,搜括民脂民膏,公开卖官鬻爵。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十月,铸大铁钱,以一当十,聚敛财富。延羲自称大闽皇帝,又领威武节度使。延羲与延政治兵相攻,互有胜负,福州、建州之间,暴骨如莽。晋天福九年(944年)三月,大将连重遇、朱文进再放发动兵变,杀死延羲。连重遇召闽群臣告之曰:“太祖昭武皇帝光启闽国,今子孙淫虐,荒堕厥绪,天厌玉氏,宜更择有德者立之。”重遇推文进升殿,文进自称闽王,王氏子弟在福州者无少长皆遭杀害。连、朱两人的夺权同样不得人心,泉州、漳州军将又分别迎立王继勋、王继成为刺史,汀州亦归降延政。重遇见大势不好,杀死文进,但他自己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王延政原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当延羲称帝于福州之后,他为了与之抗衡,也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改元天德。在延政统治下,赋敛繁重,力役无节;又发民为兵,强征入伍,军旅不息。建州地区原就地狭民贫,他以杨思恭为兵部尚书,后又升迁仆射,主持军国大事。杨思恭人称“杨剥皮”,因善于敛财而受延政重用,增田亩山泽之税,鱼盐蔬果无不加倍征税。开运元年(944年),铸天德通宝大铁钱,以一当百。延政妄自尊大,同南唐结怨。延羲被杀后,闽国故臣迎延政请归福州,改国号曰闽。延政以建州有唐兵压境,未暇迁都,派其从子继昌都督南都诸军事(延政以福州为南都),以黄仁讽为镇遏使,守卫福州。继昌暗弱嗜酒,将士多有怨声。此时有个李仁达,光州人,随王审知兄弟入闽。他反复元常,延羲在位时,投靠延政,后又投靠朱文进,未得重用,就挑动黄仁讽杀了继昌。但恐众心不服,便抬出雪峰寺和尚卓岩明为愧儡“天子”,他自己则实际掌握福州兵权。不久,仁达杀了黄仁讽,又杀了卓岩明,自称威武留后,一方面奉表亲藩于南唐,另一方面又遣使入贡于后晋。南唐以仁达为威武节度使同平章事,赐名弘义,又改为宏达。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五月,南唐兵围建州;八月,攻占建州,延政投降。不久,汀、泉、漳守将皆降于南唐,南唐置永安军于建州;迁延政家族于金陵。闽国灭亡,前后历53年。南唐召宏达人朝,不从。开运三年(946年)八月,南唐发兵攻福州,破外郭。宏达改名达,奉表向吴越乞师。天福十二年(947年)三月,吴越水陆军至,大破唐兵,攻克福州。吴越王钱倧更达名为孺赟。同年十二月,孺赟又叛变吴越,被吴越戍将鲍修让所杀,福州遂归吴越统治,改称福州威武军。(陈锦谷)
(来源:《福州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