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汤”生活 福州人温泉文化
2019-08-2101-07-19来源:福州新闻网

  【核心提示】

  福州新闻网讯 温泉大饭店、温泉公园、温泉小学……在福州,冠以“温泉”二字的不仅仅是沐浴养生或旅游场所,温泉已成为一种文化贯穿在福州百姓的生活、娱乐乃至文化之中。作为全国温泉最为富集的城市之一,福州不仅拥有绵延5公里的城区高品质温泉带,更因为温泉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温和而不失热情、内敛而不乏活力。

  【悠悠“汤”韵】

  “泡汤”——持续千年,福州城不变的时尚

  “温泉怒涌近高城,洗却尘埃亮体轻。”清代文人陈池养在泡完福州温泉后曾如此抒发惬意的感受。

  有人说,福州是个浮在温泉上的城市,此话一点不假。在福州城区东北部,北起树兜南至王庄,西起五一路东至六一路,有一条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公里的温泉带,这里温泉涌溢,沸珠串串。

  说起福州温泉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末五代时期,甚至更早时,福州人就开始利用温泉洗浴,人们把涌出地面的温泉称为“汤”,并把一些地方冠以汤后街、金汤境等名称。

  公元861年,闽王王审知建城时,民工发现地下涌出热水,就用石块垒砌成池,收工后洗浴,这就是福州最早的澡堂“古山座”。

  北宋嘉佑年间,福州城建起的“官汤”和“民汤”多达40多处,利用温泉沐浴、养生、疗疾已经成为当时一种时尚。这种情况从各处遗留下来的地名就可见一斑:永泰有汤埕村、汤洋村,闽侯有汤院村,闽清有汤下村、汤兜村等,这些村子里的温泉至今仍在使用。

  明清时代,福州城内澡堂业一片兴旺。据《八闽通志》记载,明时城区共有四处温泉,即温泉坊的内汤井,汤门外的外汤井,石槽汤泉和城东的崇贤里汤房(八角井)。清初出现的大众化澡堂遍布今汤门、东门、水部及王庄一带,澡堂内设亭、台、楼、阁,附设茶座。

  清代从康熙时起,福州便有私人澡堂。最早的汤池店是著名的“福龙泉”,据传创始于康熙年间。清施鸿保《闽杂记》载道光时“汤堂”曰:“闽县井楼门外,有温泉焉。居民于其处开设浴室,谓之汤堂,夏日尤多。有日新室、一清居、万安泉、六一泉等名,重轩覆榭,华丽相尚。”道光以后,私营“汤堂”发展。光绪年间,最盛时发展到四十多家,仍多集中在汤门外和井楼门一带。

  福州城区的温泉带,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公里,面积达5平方公里,温泉涌溢,沸珠串串,泉口热气腾腾。浴池毗邻有许多单位都用“温泉”命名,温泉浴池更是比比皆是,温泉出露带面积约占福州市面积的7%,邻区还有桂湖、洪塘、宏屿、浦口等温泉分布。

  【闽商文化“泡”出来】

  泡温泉,品“功夫”,谈生意

  如今的福州,温泉澡堂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商家们没有放过温泉这个天然资源,纷纷把温泉水引进酒店、休闲场所。于是乎,泡温泉、品“功夫”、谈生意便形成了今天闽商文化的一种独特写照。

  “不瞒你说,这两年我的不少订单都是在温泉池中‘泡’出来的。”在福州经营一家电子公司的陈先生说起温泉,显得很有兴致。在他看来,温泉不仅是呼朋唤友的聚会场地和舒缓压力的养生场所,还是天然的商务“会客厅”。

  10年前,一有外地客户来福州,陈先生就有些犯愁,除了吃饭和唱歌,不知道去哪里娱乐,夜总会不仅消费高、没特色,而且感觉没有品味。这几年,福州温泉产业渐渐兴起,出现了一些高规格、有档次的温泉场所,如市区的金汤温泉和近郊的御温泉。现在外地客户或朋友来福州,他最爱带他们去泡温泉,一来娱乐放松,二来可以聊天、谈生意。大家都喜欢挤在水温高的池子里泡个痛快,泡累了就坐到一旁的藤椅上,边品茶边和池中的老兄们聊天。“现在一些温州、上海的朋友点名要到福州来泡温泉,他们喜欢一边泡澡,一边谈生意。”陈先生说。

  “现在的温泉,感觉像福州的一张名片,形象好、口碑好,而且各个温泉都追求自己的特色,让人不觉得腻味。”陈先生赞叹道。

  不仅陈先生感受颇多,恐怕很多福州人的内心都和温泉结下了不解情缘。温泉,作为一汩汩暖流,不仅能拂去人们心中的疲惫,更能涤荡出安然的心境。在福州,温泉不仅是一种文化体验,更是福州人的一种生活态度——温暖而不慵懒,闲适而非闲散。

  泡温泉之所以在遥远的宋代就成为时尚,是因为福州温泉特殊的水质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福州的温泉水质特别优良,相比其他地方的温泉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埋藏浅,水压大,温泉出涌口大多离地面只有40~65米,涌水量达每秒0.5~1升,钻孔涌水量可达每日900吨,不必像其他地方要打井百米到近千米才能打出温泉水;二是温度高,福州的温泉水温,一般在40~60℃,最高可达98℃。如树兜钻井打出的硫酸氯化钠泉的出井口温度为74℃;三是水质纯净,无色无味,泉水含丰富的矿物质对治疗肥胖症、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牛皮癣等疗效甚佳。因此,只要你来到福州,温泉绝对值得体验。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