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区|邓拓故居
2019-08-2110-49-01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jpg

邓拓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弄7号。


  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笔名左海、殷洲、马南邨,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家住道山路第一山。父邓仪中(鸥予)举人出身。

  民国15年(1926年),邓拓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一高级中学。

  民国17年,和傅衣凌等组织“野草社”,出版自编自印的刊物《野草》。

  民国18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社会经济系。翌年冬,加入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秋,转学到上海法政学院,曾任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上海反帝大同盟区党团书记,中共法南区委宣传干事、宣传部长和南市区工委书记等职。

  民国21年,参加上海纪念“广州暴动”五周年纪念游行时被捕。翌年秋,保释出狱。是年冬,参加“福建事变”,在“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外交部任职。“闽变”失败,逃到上海,转入河南大学社会经济系续学。民国26年6月,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同年夏天,再次被捕。“七七”事变后,获释。9月,进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晋察冀文联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邓拓率领新闻队伍,转战太行山,既是总编辑,也是指挥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一周年时,邓拓为《晋察冀日报》撰写讨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论著之一。同年3月,与丁一岚结婚。


2.jpg


  民国33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北平和平解放后,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

  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958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

  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出版《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 

 

3.jpg


  1994年,福州邓拓故居修复,建成“邓拓纪念馆”,纪念馆占地1015平方米,展厅面积有380平方米,以邓拓人生经历为脉络,分为《邓拓生平》《邓拓著作》《怀念邓拓》三部分,陈列《邓拓生平展》,展出邓拓书写的字、创作的诗歌和书籍、编辑出版的报纸清样,邓拓用过的钟表、钢笔等生活用品,以及悼念邓拓的挽联等多件文物。

  邓拓纪念馆于1988年3月被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挂牌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1996年9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8月被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来源:《福州市革命遗址通览》)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