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
是以陈任民、方尔灏为代表的一批福州进步青年。从1921年7月起,他们开始与北京的李大钊,上海的恽代英、邓中夏、施存统,广州的李之龙、杨匏安等建立了通信联系,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福州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这些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福州先进知识分子,在党、团中央领导下,筹组进步社团,创办进步刊物,团结有志青年,促使马克思主义在福州的广泛传播,为共青团组织在福州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福州市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社团——民社
1921年下半年,福建省立第二中学学生陈任民赴上海会见恽代英、邓中夏,并带回革命刊物与书籍,在福州青年中传阅。翌年春,陈任民因领导省立二中的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再次赴沪。他在上海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于同年夏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10月,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第一次北伐的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进入福建。11月,陈任民受团中央指示返回福州,与随许崇智部入闽的团中央执行委员俞秀松取得联系。在俞秀松的指导下,陈任民团结福州进步青年方尔灏、叶敏修、何天衢等人,组织了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福州第一个进步社团——“民社”,创办了《冲决》周刊。《冲决》周刊成为福州最早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刊物。 1923年秋,陈任民等又在“民社”基础上组织“民导社”。1925年1月,“民导社”与福州另一社团“青年学社福建支社”合组福建青年社,成员80余人。它以“研究社会科学,致力青年运动,促进国民革命”为纲领,开展革命活动,并创办《福建青年》,方尔灏任编辑。与此同时,福州格致书院学生组织了“福建涤社”,出版《涤之》周刊。福建青年社与涤社互相配合,在理论上研究与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上号召青年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踊跃参加国民革命。
福州党组织最早的书记——方尔灏
方尔灏,乳名四四,原籍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福州。1921年,受革命思想熏陶,投入学生运动。1922年转学省立福州二中,参与组织“民社”、“工学社”,出版《冲决》周刊,并创办青青小学,开展平民教育。1923年秋,组织“民导社”。1925年1月,“民导社”与“青年社福州支社”合并,成立“福州青年社”,与陈任民、陈聚奎等在社内物色优秀青年,酝酿建立共青团。1925年4月,共青团福州支部成立,参加领导工作。1926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中共福州地委,方尔灏任书记。6月,改任地委宣传部长兼团地委书记。在王荷波领导下,1926年,参加策应北伐军入闽,1927年春,同反革命势力进行英勇斗争。在福州“四•三”事变中被国民党右派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4月27目遭国民党杀害。
福州最早为革命牺牲的人——翁良毓
翁良毓,生于福州市,1921年考入省立福建师范学校。1923年初,在上海得到李大钊的教导,回福州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学校办小阅览室,组织读书会,编写小报,宣传马列主义。
“五卅”惨案发生后,领导福州学生罢课抗议和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1925年7月,开设福州书店,专售各种革命书刊,并作为共青团组织的地下联络点。翁良毓反帝爱国活动深为反动军阀所忌恨,1925年12月下旬被军阀政府逮捕,“福州书店”被查封。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此身不作资产杰,有日甘为无产奴”等誓言。1926年9月23日,被反动军阀杀害于福州西门鸡角弄,就义时年仅21岁。
福州最早成立的党组织
自1925年4月1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州支部成立后,随着团组织的迅速发展和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团内优秀分子迫切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在福州建立党的组织。9月12日,团中央特派员方尔灏写信给在团中央工作的闽籍中共党员郑超麟,要求郑介绍他入党并反映团内优秀分子要求入党的迫切心情。党中央对方尔灏的要求和反映非常重视,即指示团中央派人到福州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党中央还经常向团福州地委寄送报刊、书籍等宣传品,教育和培养福州的共青团员,指导他们开展工作。
随着福州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发展,在党团中央的指导下,福州建党条件逐渐成熟。1926年1日下旬,根据党中央指示,从团组织中吸收方尔灏等17名团员为中共党员,后又根据党中央意见,吸收陈任民入党。4月初,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方尔灏任书记,施松龄、陈聚奎为委员。这是福州最早的党组织, 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地委一级的党组织。地委机关大部分时间就设在北大路大营房方尔灏家。
据了解,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有:方尔灏、林铮、陈聚奎、施松龄、吴徽谦、郑蓉裳(女)、林鉴(女)、严明杰、陈长康、郑步云、金毓芬、林世良、傅克壁、陈与潮、陈长庚、傅炳恭、赵凯等17名。后又根据党中央意见,吸收陈任民入党。
福州籍在党内职务最高的领导人——王荷波
王荷波,1882年5月出生于福州。1921年3月,津浦铁路浦镇机车车辆修理厂工会成立,先后被选为副会长、会长。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底,代表津浦铁路总工会筹备组去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6月,赴广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5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6年秋至1927年春,接受党的委派,先后多次回到福州,指导福建党的工作,策应北伐军入闽。在此期间,帮助整顿了中共福州地委,并指导福州地委大力开展工运、农运和统战工作。1927年3月18日,秘密离开福州,前往上海。后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4月,赴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6月,出席汉口第四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8月7日,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北方局书记。1927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在北京被捕,11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45岁。
党在福州市区最早设立的秘密活动据点——双虹小学
双虹小学,系进步知识青年开办,林亨源、郑太初、卓如先后任校长。双虹小学从二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都为地下党和革命团体的重要活动据点。
福州市最早创办的党政干部训练所
1927年初,中共福州地委为了加强各地领导,扩展全省各地的国共合作,迅速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由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筹备员的中共党员马式材、李培桐主持,在福州创办了福建党政干部训练所。训练所从全省各地招收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和进步青年学生进行短期训练。中共福州地委在党政训练班中设立党支部,共产党员刘大业、林淑钰主持日常工作。
福州最早创办的党组织机关报——工农报
1932年3月29日,由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主办的《工农报》创刊,出版至1933年11月24日止。中心市委要求每周出一期。据现存报纸不完全统计,平均约为半个月出一期,油印八开,每期发行4000至8000份。《工农报》内容丰富,既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省内红军、游击队,根据地胜利捷报,国内以至国际工人运动和福州人民革命斗争,还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等。《工农报》每期都有一篇社论,还开辟《工农讲坛》,同时根据各阶段的宣传工作中心,还编排了“五卅”纪念日、“九一八”周年纪念日、广州暴动纪念日、巴黎公社纪念日等特刊、号外。《工农报》在二战时期是我省以至全国白区党的宣传报刊中,为数不多、内容丰富的报刊之一,不愧为“党的喉舌”、“革命战士的向导”、“工人的武器”、“工农的枪刀”。《工农报》现存32期,特刊、号外8期,在漫长而艰难的岁月中,这是难得保存下来的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福州最早开辟的一条党的“地下航线”
为了沟通福州与闽北基本地区的交通联系,中共福建省委福州交通总站负责人苏华十分重视在闽江轮船公司发展党组织。1946年初,先后培养吸收“开封”号客轮和“西藏”、“兰州”号货轮上的4名工人入党。4月,成立闽轮公司党支部,梁宝通任书记。省委利用党员担任轮船司机、助机、水手等职务的有利条件,直接领导闽轮公司党支部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运送武器、电台、医药及传递情报、护送来往干部的任务。在闽江上游成功地开辟一条沟通闽北、福州、闽中等地一条可靠的“地下航线”。
解放后,福州最早筹建的党、政、军各级领导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为适应接管工作的需要,中共福建省委抽调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华东随军服务团以及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的部分转业干部筹建和充实福州市党、政、军各级领导机构。当时,中共福州市委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市直属机关党委会等工作机构,下辖鼓楼、大根、台江、小桥、仓山、鼓山、洪山、郊区、盖山等9个区工委。后机构与辖区根据形势和中央、省委有关文件要求又有所调整、变化,至1952年,市委下辖10个区委和1个区工委。虽然这些建立的领导班子还很不健全,但对福州市摧毁旧政权,顺利开展接管工作,以及随后进行的剿匪反霸、稳定经济、土地改革等民主改革运动的胜利完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福州解放后的首任市委书记——韦国清
韦国清,1913年出生,原名韦邦宽,广西东兰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干部团营长,教导师特科团团长,八路军总都随营学校校长,新四军第三旅政治委员,第四师旅长、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治委员,驻越南军事代表团团长。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8月23日成立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主任,同年9月15日中共福州市委成立,是第一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1950年1月调离福州。以后历任广西省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6月14日逝世。
福州市最早召开的党员代表会议
1950年5月,在福州召开中共福州市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历时5天,出席会议党员代表170人。开幕式上,中共福州市委第一副书记许家屯致开幕词,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冷楚作指示。随后,代表听取和讨论了市委工作报告,听取市委常委、市长许亚传达政务院财经工作决定和指示,还听取市委组织部长赵峰、市委宣传部长刘明凡传达省委组织会议和华东宣教会议的精神。
福州市最早成立的市委纪律检查机构
1950年11月,成立中共福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10月,改称为中共福州市监察委员会。1958年8月,改称为中共福州市委监察委员会。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8月19日成立福州市革命委员会,集党、政于一体,实行“一元化”领导,取代市委、市委监委会职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4月,中共福州市第四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共福州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3年8月,改称中共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福州市最早成立的市委调查研究机构
福州解放初,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张鼎丞给福州工作的指示是:“我们要建设新福州市,必须遵照毛主席‘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熟悉情况掌握政策’的训示,研究福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福州建设的方针政策。”按照省委领导指示,中共福州市委一直把政策研究作为市委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1950年3月,市委决定以原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全班人员,成立市委巡视组,后改称市委秘书处政策研究股,下设财政、统计、文教三个组。同年10月,正式定名为中共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1952年,市委政策研究室人员达20余名。1953年,中共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后,市委政策研究室人员变动较大,其中大多数调离原工作单位,奔赴国民经济建设第一线,余下少数人员合并到市委办公室。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9月,市委将政策研究室更名为调查研究室,同时任命高世煜为主任,并主持市委办公室工作,实际上将市委调查研究室与市委办公室合署为一个单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于1980年2月在市委办公室内设调研组、调研科,1981年7月,成立市委政策调查研究室,与市委办公室合署办公,内设调研一科、二科。1983年6月,在福州市机构改革中,政策调查研究室单列,作为市委工作部门,更名为市委政策研究室。
福州市最早成立的禁烟禁毒委员会
1950年12月11日成立市禁烟禁毒委员会,市长许亚为主任委员。下设秘书、宣教、查禁、施戒四个组,统一领导福州市禁烟禁毒工作。
福州市最早成立的市委党校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前身为1952年8月举办的市委干部训练班。1953年5月正式成立市委党校,首任校长由市委副书记张传栋兼任。1957年9月4日,市委决定撤销党校,改为福州市干部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先后为张汇三、王锐锋。1959年6月4日,党校恢复,校长由市委第一书记张传栋兼任。1965年7月,市委决定将市工交干校并入党校,由市委书记处书记苏里兼任校长。1969年党校停办。1971年6月,市革委会决定筹建市“五•七干校”,lO月正式成立,并设党委会,由市革委会政治处组织组组长孙彦仁兼任书记。1977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精神,市委重新恢复党校,复办后领导体制为党委制(1983年底机构改革后,领导体制改为校委制),安通任党委书记。
福州市最早召开的一届党代会
1956年6月5日至14日,在福州召开中共福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3人,列席代表31人。大会的主要议程是:1.审议和通过中共福州市委的工作报告;2.审议和通过中共福州市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3.选举中共福州市第一届委员会;4.选举中共福州市监察委员会;5.选举出席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大会听取省委常委侯振亚传达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和代表省委给大会所作的指示;听取市委副书记张传栋代表市委所作的《中共福州市委员会工作报告》和市监委副书记李新华代表市监委所作的《关于中共福州市监察委员会工作基本总结和今年任务的报告》。大会审议并通过了这两个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福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0名、候补委员5名;选举产生中共福州市委监察委员会委员9名、候补委员3名;选举产生出席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32名、候补代表2名。中共福州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市委常委10名,其中市委第一书记1名、第二书记1名、副书记4名,逐级上报中共中央批准。中共福建省委1956年9月3日通知:中共中央于8月31日电复,许亚任市委第一书记,张传栋、黄国璋、王一平、王洪祥、何萍任市委书记(不设第二书记)。
福州解放后最早平反的一起政治错案
指“城工部事件”。这个事件是1948年4月,原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无端怀疑所属城市工作部为国民党特务所控制,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采取逼供信手段,从而错杀了一批“城工部”同志,并解散了城工部及其领导的整个组织系统,这是一起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严重事件。1954年2月以来,“城工部事件”经中共福建省委调查核实后,认定闽浙赣区党委对城工部同志和组织的处理是完全错误的。1956年6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城工部组织予以公开平反,认定城工部组织是中共组织,恢复城工部党员的党籍,对被错误处理的城工部人员给于平反,恢复名誉;对被错杀的人员追认为烈士,其家属为烈属,得到人民政府的抚恤和照顾。
福州解放后党内最早开展的整党整风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巩固胜利成果,在全市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民主改革运动,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是由于新党员发展加快,发展后疏于管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党在组织上、思想上不纯洁现象;二是由于过去战争的影响,对党员缺乏系统的共产主义教育。针对上述问题,市委根据中共中央、省委的精神,自1951年到1954年,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整党整风运动,有计划、有领导地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对广大党员普遍进行共产主义与共产党教育,亦即党员“八条标准”教育;第二步进行党员登记;第三步对党员进行鉴定;第四步组织处理,到1955年初,全市共有党员3866名,其中候补党员1094名,参加整党登记的1356名,尚未登记的主要是候补党员转正时未及时登记的以及部队转业的党员。组织处理时本着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前一般都与各区委、各部门党委共同研究,形成一致意见,再作处理。这次整党在总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的单位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县区以上机关整党中,着重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反对在一些党员中发生的贪污、浪费,腐化坠落等行为;在工厂企业中着重批判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法和旧的劳动态度;农村支部的整顿,利用冬闲组织工作队以整党为中心,与生产、整顿互助组合作组织等工作结合进行。
(作者:宋建新 严祥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