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知识】民主革命时期福州“第一”
2019-09-0504-54-17来源:福州党史网

1919年

福州学生开展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1919年5月7日,福州各校学生8000余人在南校场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游行队伍冲破军警封锁,到达仓前山,在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前示威,高呼“废止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然后,返回城内到福建督军署请愿,迫使皖系军阀、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派人接受请愿书,并允转陈北京政府。

第一个学生爱国运动的社团——福州学生联合会  1919年5月中旬,福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在吉庇巷的谢氏祠堂开会,正式成立福州学生联合会(后改为福建学生联合会),统一领导学生爱国运动。

第一个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书店——浪花书店  1919年5月中旬,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福州学生联合会在仓前山对湖路开设浪花书店,大量出售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书刊。其中有《新青年》杂志,李大钊、鲁迅等人著作和文章。

第一个宣传新文化运动的月刊——学术月刊》  1919年5月中旬,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福州学生联合会创办了《学术月刊》。该刊提倡民主与科学,传播新思潮。

第一个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剧社——醒民剧社 1919年5月中旬,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福州学生联合会组织了醒民剧社。该社以崭新的姿态提倡话剧,宣传爱国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五四”运动后福州人民进行的第一次反帝爱国斗争 “五四”运动后,福州广泛开展抵制日货、倡用国货运动。还在南门兜竖立“请用国货”的石碑。当时福州商会会长黄瞻鸿勾结军阀,囤积日货,牟取暴利。学生查实后,将此事公之于众,使黄受到舆论界的普遍谴责。6月14日晚,黄纠集日籍台湾浪人和保镖,毒打到黄家调查的学生,致使3人受重伤,3人失踪,并诬告学生调查为“土匪抢劫”,军阀李厚基派军警抓捕市民5人。6月15日,福州商民罢市抗议,李厚基派兵强迫市民开市,还打死1名商人,引起全市人民更大愤慨,6月17日后,工人(包括马尾工人)全体罢工。南平、厦门、泉州等地也相继罢市。全国学联作出决定,声援福州学生。在省内外爱国团体和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李厚基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市民,下令逮捕黄瞻鸿。后来黄虽然用钱贿赂被无罪释放,但不敢住在福州,商会会长也进行了改选。福州人民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0年

第一个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组织——福州旅京学生回闽社会服务团  1920年2月28日,旅京福州学生郑天挺、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福州旅京学生暑假回闽社会服务团”,利用暑假回闽机会,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鼓动。

1921年

第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  从1921年7月开始,以陈任民、方尔灏为首的一批福州进步青年开始与北京的李大钊,上海的恽代英、邓中夏、施存统,广州的李之龙、杨匏安建立了通信联系,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福州市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这些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福州先进知识分子,在党、团中央领导下,筹组进步社团,创办进步刊物,团结有志青年,促使马克思主义在福州的广泛传播,为共青团组织在福州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2年

第一个加入青年团组织的福州学生——陈任民 1922年春,省立福州二中学生陈任民因领导省立二中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后,离榕赴沪。他在上海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同年夏,经杨贤江、郭寿生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第一个传播马列主义的进步社团——“民社”1922年10月12日,陈任民接受团中央的指示,从上海回到福州,与随许崇智部入闽的团中央执行委员俞秀松取得联系,并在俞的指导下,团结福州进步青年方尔灏、叶敏修、何天衢等人,组织了以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福州第一个传播马列主义的进步社团——“民社”。1923年秋,陈任民等人又在“民社”的基础上组织“民导社”。

第一个进步周报——《冲决》  1922年12月,陈任民、方尔灏等创办《冲决》周报,陈任主编。《冲决》激烈抨击军阀黑暗统治,宣传党的民主纲领。这是福州最早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刊物。刊址设在本市大王府职工学校内。1923年春停刊。

1925年

第一个团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州支部  1922年初,省立福州二中学生陈任民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根据团中央指示回福州,与许崇智部队入闽的团中央执委俞秀松取得联系,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建团活动。1923年6月和10月,陈任民、陈聚奎写信给团中央要求对福州建团工作给予帮助指导。1925年3月,共青团中央派马念一来福州调查了解情况,帮助开展建团工作。马念一到福州后,即与陈任民、陈聚奎等人取得联系,指导他们开展建团工作。3月中旬,在马念一指导帮助下,陈任民先后吸收方尔灏、翁良毓、黄源、陈聚奎、林铮、张珪、施松龄、邱腾芳、郑松谷、林大屿等10人加入共青团。同年4月1日,经共青团中央批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州支部正式成立,直属团中央领导,地址在府直街青青小学。至同年5月下旬,团员发展至19人。陈聚奎任支部书记。这是共青团中央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团组织。

第一个共青团农民支部——共青团福州市郊农民支部  共青团福州支部建立后,立即在学生、教员、店员、农民中开展工作,发展先进分子入团,扩大团的组织。1925年6月23日,福州第一个共青团农民支部在福州市郊成立,书记郑章荣,团员有郑佬丹等6人。

第一个由团组织开办的书店——福州书店  1925年7月中旬福州书店开业,翁良毓任经理。这是福州最早由团组织开办的书店。书店既销售《向导》、《中国青年》及马列主义书籍,又作为团的地下联络站。团地委还在书店建立支部,有团员7人。书店店址在鼓楼前简而文刻字店旧址(今817北路332号)。不久,又在锦巷另设分店,即后来的“左海书店”。1925年12月23日,因团地委发动收回教育权运动遭到军阀镇压,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委员长、团地委组织委员翁良毓被捕,福州书店亦因出售《中国青年》等进步书刊被封。

第一个进步报刊——《海滨日报》  1925年冬《海滨日报》创刊,这是福州最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刊。由陈任民等创办,陈任社长。社址在本市中洲户部前。1926年春被福建督军署勒令停刊。

第一个由团组织创办的学校——平民小学  1925年5月中旬,共青团福州支部根据团中央多办平民学校,使一般工人农民小商人乃至兵警都发生革命要求的指示,在城内总督埕创办平民小学,实行勤工俭学,发展平民教育。

第一个团地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州地方委员会  1925年5月22日,共青团福州支部派方尔灏随团中央特派员马念一赴上海向团中央汇报工作,适逢“五卅惨案”在上海爆发,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要求有一个更加集中统一的领导机构。7月19日,团中央派方尔灏为团中央特派员,回福州主持召开全体团员大会,传达团中央关于成立团福州地委的决定。正式成立团福州地委,选举林铮为书记,陈聚奎为宣传兼学生委员,翁良毓为组织兼工农委员,李培兰为妇女委员,直属团中央领导。团地委成立时下辖职工小学、女校、三山、七里、农民和福州书店6个支部。

共青团福州地委建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反帝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 鸦片战争后,福州列为“五口通商”之一的城市,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开办了毓英女子学校、协和大学等近10所教会学校。校内禁止学生接触新思想、新文化,禁止学生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强迫学生信教等文化侵略行径,激起学生强烈不满。震动全国的“福州事件”和上海“五卅”惨案,促使福州学生反帝情绪的迅速高涨。共青团组织审时度势,领导和开展了反对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的斗争。9月12日,在共青团福州地委指导下,福建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翁良毓任委员长。与此同时,共青团地委为加强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斗争的领导,成立“非基督教运动委员会”,由陈公光任书记。共青团福州地委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派出人员,深入各教会学校,在学生中进行宣传鼓动,得到热烈响应。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全省各地迅速开展。学生纷纷脱离教会学校,使有些教会学校学生人数骤减,几致关门。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教会学校开始被迫向北京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撤换外籍校长,改聘不信教的中国人任校长,接受停开宗教科目,接受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审查等要求。从教会学校退学学生的转学问题得到了解决。在共青团福州地委领导下,经过各界民众和进步团体的斗争,收回教育权运动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全省产生了深刻影响。

1926年

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1926年4月初经团中央安排,方尔灏与林铮、陈聚奎、严明杰、尤崇玮等人先后从上海回到福州,根据中央指示,在整顿团组织的基础上,从团员中吸收部分优秀分子转为党员。第一批从团员转为党员的有:方尔灏、林铮、陈聚奎、施松龄、吴徽谦、郑蓉裳(女)、林鉴(女)、严明杰、陈长康、郑步云、金毓芬、林世良、傅克壁、陈与潮、陈长庚、傅炳恭、赵凯等17名。

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  1926年4月初,经中央批准,中共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地委直属中共中央领导。方尔灏任书记,施松龄、陈聚奎为委员。这是福州最早的党组织,也是以福州为中心,包括闽北、闽东、闽中(莆仙)的党组织,地委机关大部分时问设在北大路大营房方尔灏家。

第一个牺牲的共青团员——翁良毓  翁良毓,字子濯、号一赤。1905年生于福州市。1921年考入省立福建师范学校,开始阅读进步书籍。1923年初,去上海得到李大钊的教导,回福州后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同年秋,参加福州进步青年陈任民、方尔灏等组织的“民导社”,创办《民导报》。1924年春,同进步青年联合创办职工小学,发展平民教育。传播革命思想。1925年春,当选为福建学生联合会副理事长,领导学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同年3月,加入共青团,随即当选为共青团福州地委组织委员兼工农委员。“五卅”惨案发生后,领导福州学生罢课抗议和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7月,开设福州书店,专售各种革命书刊,并作为共青团组织的地下联络点。9月,任福州“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编辑出版《经济绝交》、《反基》、《收回教育权运动》等刊物,痛斥帝国主义侵略种种罪行。翁良毓反帝爱国活动深为反动军阀所忌恨,12月下旬被军阀政府逮捕,“福州书店”被查封。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此身不作资产杰,有日甘为无产奴”等誓言。1926年9月23日,被反动军阀杀害于福州西门鸡角弄,就义时年仅21岁。

第一个福州籍的中国工人运动先驱和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领导人之一——王荷波  王荷波,中国工人运动先驱和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领导人之一。原名灼华,化名满玉纲、彼得洛夫、汪一喜,1882年5月出生于福州。早年当过水手、苦工。1916年夏,在津浦铁路浦镇机车车辆修理厂当钳工。1921年3月,浦镇机工工会成立,先后被选为副会长、会长。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底,代表津浦铁路总工会筹备组去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6月,赴广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7月,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参加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领导工作;9月至年底,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9月,中共中央迁至上海后,任中央局委员,兼任中央工委书记。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5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大会。1925年1月,在上海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2月,在郑州主持召开全国铁路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5月,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6月,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赴郑州参加中共豫陕区委领导工作。1926年5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26年秋至1927年春,接受党的委派,先后多次回到福州,指导福建党的工作,策应北伐军入闽。在此期间,协助整顿了中共福州地委,并指导福州地委大力开展工运、农运和统战工作。北伐军入榕后,领导福州地委组织发动柴井医院罢工、控诉“万童坑”事件和揭露教会学校问题,进一步开展收回教育权运动三次反帝斗争。1927年3月,国民党右派反共面目日益暴露,福州弥漫着白色恐怖气氛,仍坚持在福州领导地委,带领革命人民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斗争。3月9日,福州40多个团体、万余人在南较场集会,被公推为大会主席和请愿代表。因国民党右派疯狂反扑,情况危急,3月18日,秘密离开福州,前往上海。后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4月,赴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6月,出席汉口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8月7日,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北方局书记。1927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在北京被捕,11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45岁。

第一个党领导的农民协会——福州郊区农民协会  在工会组织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共福州地委派遣党员林梧风等深入福州各乡,组织农会。1926年下半年福州郊区农协成立,东乡由林挺雄负责,西乡由叶敏修负责,南乡由林建书负责,北乡由张钊丞负责。

第一个党领导的工人协会——福州店员工会  1927年初,中共福州地委派陈碧笙组织福州店员总工会,2月,福州店员总工会正式成立。负责人陈碧笙,会址设大庙山。下属工会有钱庄、京果、布匹、小百货、角梳、牙刷、锡箔、大木、细木、中药房、西药房、桶石、泥业、制笔、拣茶、染布、洋衣、竹排、金银、鱼业、米业等基层店员工会数十个,会员达1万余人。这些工会组织建立后,立即领导工人群众展开了一系列要求增加工资、提高待遇、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大多数都取得胜利,工人政治地位也相应提高。

1927年

第一个由中共党员主持创办的训练所——福建党政干部训练所 1927年初,中共福州地委为了加强各地领导,扩展全省各地的国共合作,迅速推进国民革命运动,由任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筹备员的中共党员马式材、李培桐主持,在福州创办了福建党政干部训练所。训练所从全省各地招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国民党左派和进步青年学生进行短期训练。中共福州地委在党政训练班中设立党支部,共产党员刘大业、林淑钰主持日常工作。马式材、潘谷公等和国民党左派到训练班讲授《马克思主义浅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等。党政训练所招收学员60余人,其中仅中共福州地委下辖的中共莆田特区委就选派了陈天章、陈兆芳、陈磊、王纪修、陈德来、林景亮等10多名共产党员参加学习。

第一个党领导的妇女组织——福州妇女联合会  随着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其他群众运动的发展。1927年2月,在中共福州地委领导下,福州妇女联合会正式成立,会长林淑钰,委员陈之英、何柏华、陈开宸、潘珍美、游寿、林碧等人,会员达2万余人。她们从反对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对妇女的束缚人手,提出“打倒旧社会,创造新社会”、“反对童养媳”、“反对多妻制”、“婚姻自由”等口号。组织船上妇女和纺织厂、茶厂女工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并在效区宣传“废除三条陋习”,“反对溺女、童养媳”,提倡男女平等,鼓动妇女群众走向社会,参加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第一次反革命政变——福州“四·三”反革命事变 1927年初,福州成立全省最高权力机关——福建临时政治会议,机关组成人员虽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参加,但军政实权掌握在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手中。在福建临时政治会议支持纵容下,国民党右派对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控制的国民党省、市党部筹备处和各进步团体不断挑衅,压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中共福州地委和国民党右派势力对国民党左派势力围绕工农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引起国民党上层领导的注意。随着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国民革命步骤的加速,福州国民党右派决心镇压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群众。3月底4月初,黄展云、林寿昌连续数次召开秘密会议,传达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关于“清党”的信息,具体布置在福州发动反革命事变、开展“清党”的各项工作。他们一面组织“拥护蒋总司令运动筹备会”,联络右派团体一致行动;一面向福建临时政治会议提出召开“拥蒋护党”大会,向左派力量施加压力。与此同时,由林寿昌负责组成城内和南台两支行动队,欲以暴力手段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4月3日,国民党右派终于在福州发动了镇压共产党和工农革命运动的反革命事变。当天清晨,福州大街小巷贴满了“拥护蒋总司令”和反共的标语口号,上午10时,在南校场召开“拥蒋护党大会”,组织“福建各界拥蒋护党运动大会执行委员会”,枪杀在会上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新编一军二师四团中共代表方毅威,抛尸闽江。并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主要领导人发出通辑令,改组国民党福建省、福州市党部筹备处,成立“福建清党委员会”。蒋介石迅即致电嘉奖和支持。“四·三”事件中,中共福州地委宣传委员方尔灏、组织委员陈兴钟和郑尚衡、林梧风、朱铭庄、王劲民、黄素云等工农运动骨干以及国民党左派30余人相继在福州被捕,中共福州地委书记徐琛和妇女委员余哲贞在秘密转移中于4月13日在厦门被捕。不久,徐琛、方尔灏、余哲贞、郑尚衡、林梧风、朱铭庄、郑长璋等相继被杀害。中共福州地委遭到严重破坏,并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党员人数从事变前的150余人锐减到20余人,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第一个党的秘密活动据点——双虹小学  双虹小学在台江后洲双虹书院旧址,原名沧洲小学,曾一度改为劳动小学。系进步知识青年开办。最初骨干是林亨元、郑太初、蔡训忠、王书锦、阮宝清、王仰前等。林亨元、郑太初、卓如先后任校长。双虹小学从二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都为地下党和革命团体的重要活动据点。

1929年

第一个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福州分会  反帝大同盟福州分会全称为远东反帝非战反法西斯大同盟福州分会。1929年7月,福建党组织在《目前党的主要策略与今后工作总方针》中提出要“加紧反帝运动”。8月,“中东路事件”发生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指示福州市委“要使大同盟成为独立的群众组织,以党团作用去领导……”,8月17日,市委提出“限各支部于25日前成立反帝会,28日前举行代表会,组织反帝大同盟”。在此前后,反帝大同盟福州分会正式成立。对外由执委领导,内部由市委派党团员领导。领导人前后有曾志、王助、卢懋矩、黄小英、周剑心、陈道、郑维新等;党团书记张云。会址设在双虹小学。

第一份由党领导的工会组织机关报刊——《铁锤》  1928年12月20日,中共福州市委在制定的《福州工作计划大纲》中强调指出:“市委应出版工人期刊,如《厦门工人》,或按周或两周一期,文字务求浅显多采纳工人来稿”。1929年2月,在市委领导下,福州工人组织机关报、秘密刊物《铁锤》创刊。由中共福州市委职工委员会陈仁材、许美芳、郑长琦三人负责编辑。每期50份,每本5页,每期都发行到工人。《铁锤》主要为工人创办,多登载工运信息,以体现各行各业工人的斗争情况,立足于当年斗争环境,列重大政治评论于首要栏目,帮助民众把握政治立场,在群众中宣传解释政治问题和斗争问题;介绍红军情况,为白区人民提供了苏区的窗口。由于该刊物大量采用工人来稿,在文字等方面均适合工人口味,颇受工人欢迎。

1930年

第一支地方革命武装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永泰游击队  1929年冬,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任达(任铁锋)为特派员回永泰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1930年10月,任达在建立党支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永泰游击队。队长任达,共有30余人,在北区、东区打了三个月游击。1930年12月左右,因力量弱小,游击队缺乏群众基础,没有粮食,又加上经验不足而失败。

1931年

第一份党领导的进步文艺刊物——《轰击》  1931年12月间,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领导下,魏然等人在福州创办文艺刊物《轰击》,直至1932年秋。

1932年

第一份党的机关报——《工农报》  1932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根据中央关于“要建立市委自己独立的宣传工作”的指示,决定创办《工农报》,以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阐明党的方针、政策,发动民众在艰难环境中坚持斗争,发展革命力量。3月29日《工农报》创刊,出版至1933年11月24日止。中心市委要求每周出一期。据现存报纸不完全统计,平均约为半个月出一期,油印八开,每期发行4000至8000份。《工农报》内容丰富,既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省内红军、游击队,根据地胜利捷报,国内以至国际工人运动和福州人民革命斗争,还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等。

第一个肃劣组织——藤山乡民自动肃劣会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对抗日运动的压制,一度日货无人禁止。日商、奸商大量购进日货,致使福州成为华南第一日货销售大市场。福州人民对日货深恶痛绝,称之谓“劣货”、“仇货”。针对这种情况,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党员郑维新、陈道等到仓山下渡组织肃劣团体。1932年9月13日,福州第一个肃劣会在仓山下渡十锦祠成立。肃劣会成立后,马上开展反日宣传,清查劣货与奸商。从而促进了全市人民反日情绪的进一步高涨。一个月之内,福州肃劣会组织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城。

第一次由党组织领导的警士斗争  1931年,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在警察中开展工作,不久即在警察局里成立了党支部。1932年,由于不断的“围剿”苏区红军和地方军阀混战,福州国民党当局军费开支日益陷入困境,每月财政赤字达14万元之多,当局不仅千方百计通过强行征收各种苛捐杂税,搜刮民脂民膏来填补巨额亏空,而且还通过普遍拖欠统治机构中职员的薪饷来维持经济恐慌。更有甚者,国民党官僚机构中麇集着一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就连国家机器中的省防军、警察局也经常发生拖欠军饷的事。国民党警察薪饷本来就很微薄,加上欠饷,生活更加困难,引起广大警士的强烈不满。福州中心市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通过警察支部的党员在警士中发起一场要求发清欠饷的斗争。10月,在中心市委书记陶铸的指导下,成立“福州警士要求发清欠饷斗争委员会”,发动几个警察所的200多名警察举行请愿游行。游行队伍从南公园出发,经过东街口、鼓楼前等热闹市区,最后涌到市警察局驻地,逼使警察局长签字,答应在一个月内还清欠饷,并且改善警士生活。福州警士罢岗、请愿斗争取得了胜利。作为国民党专政的工具、维护反动秩序的警察自己起来举行游行请愿,破坏国民党当局的“秩序”,表明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危机,福州中心市委成功地组织了这项斗争,造成了很大影响,这在白区工作中并不多见。

第一份党内刊物——《怎样干》  1932年下半年《怎样干》刊物出版,是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编印的党内刊物。每月出一期,及时向基层组织和党员传达中心市委的工作重点和计划,方针和口号等。该刊至少编印达6期。

1933年

第一个由党领导的文化团体——福州民众剧社  福州民众剧社于1933年初由张立、王助等人通过民众教育馆组织成立。负责人王助、张立、黄水英,成员主要由反帝大同盟、互济会的成员组成,约20~30人。社址在南星澡堂楼上。

第一个建立的县级苏维埃组织——连江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  1933年5月,连江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林嫩嫩。

1935年

第一块游击根据地——罗汉里  罗汉里位于福清、永泰、莆田三县交界地(解放前属永泰县,1958年划为福清县),方圆100多华里。这一带山高林密,峰峦叠嶂,地形险要。罗汉里东出福清,西达永泰,南往莆田、仙游,北通闽侯、闽清,虽是山路却四通八达,一般外乡人若不熟悉路线则很难找到。这里人烟稀少,国民党政权鞭长莫及,因此也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1935年2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派陈云飞只身深入罗汉里,了解情况,开展工作。陈云飞得知土匪头子刘春水被国民党部队诱杀,其余部仍躲在罗汉山里,土匪与国民党有一定矛盾的情况,通过农民钟来顺的关系,和刘春水叔叔见面并结拜兄弟,取得匪首刘吓和的信任,说服动员了10多名土匪弃暗投明加入游击队,游击队不费一枪一弹就在罗汉里形成割据局面。1935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建立后,活跃在罗汉里的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中第一支队,由魏耿、吴德标为正副队长,黄孝敏任政委,杨采衡任参谋长。正式建立了罗汉里游击根据地。1936年3月,罗汉里根据地屡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重兵“清剿”。为保存革命力量,6月,党组织和游击队载移到莆田常太。

1936年

第一个进步诗社——“瑰王仓诗社”  1936年2月上旬,“瑰王仓诗社”在福州成立,主要成员有邓琦昌、郑天宇、陈洪海、曹岂等。2月15日,《瑰王仓诗刊》(月刊)在福州创刊,陈洪海等任编辑,主要撰稿人有宋衡心、陈学英、陈启肃、郐谦、卢懋矩、魏艾寒、林冷秋、郑天字、黑尼、路世坤、许曼丽等。

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中华海员工会福州分会  抗敌后援会“七七”事变后,山河破碎,国运日危,举国民众抗日呼声震撼山河。中华海员工会福州分会获悉卢沟桥事变。即电慰前线抗日将士,并于1937年7月12日成立中华海员工会福州分会抗敌后援会。筹募寒衣慰问前线将士,声援华北抗战。

1938年

第一份抗日救亡刊物——《战友》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福州青年抗日救亡热情高涨。1937年10月,原进步青年群众组织的“大众社”成员何思贤(何希奇)、王一平、卢懋榘、钱启明、张汝砺、林枫、叶光焕等建立了“战友社”。随后又于1938年1月创办《战友》刊物。其目的是传播“救亡理论”、“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从而“动员起广大的民众来参加全面的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战友》前18期为周刊,由何思贤、王一平负责,卢懋榘任编辑,钱启明负责印刷发行,社址在台江上杭路36号后进。从19期起,改为旬刊,由卢懋榘、高力夫负责,社址迁到仓山泛船浦后街仁和里5号。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成立后,即与这些青年取得联系,其中不少人经过教育、考察,被吸收为中共党员。中共福州工委成立后,何思贤、卢懋榘等成为工委骨干,《战友》随之成为在工委领导下的出版刊物。并坚持出版到福州沿海抗日形势日益严峻、新四军福州办事处决定内迁南平之前的1939年4月11日,前后共出23期,每期发行量在1000份以上,多的达到3000份。   
  新四军在福州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后,国共两党经过谈判,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同协议。10月,闽中、闽东等南方8省边界15个游击区的大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中共中央为了适应形势变化,争取抗日合法地位,沟通东南分局及新四军军部与各地党组织联系,组织城市抗日救亡活动,决定成立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1937年11月中共中央即派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军部少校顾玉良到福州与国民党福建省主席陈仪协商,翌年2月,张云逸再次来福州,经过艰苦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938年2月24日,新四军福州办事处正式成立。办事处设在安民巷27号(现53号)。王助以新四军参议的公开身份任办事处主任,范式人以新四军军部上校秘书的公开身份参加办事处领导工作。办事处对外公开的任务是:密切联系新四军军部,接待军部同地方来往干部,向军部输送干部,办理新四军北上后留守地方事宜,传递战士家书,颁分抗日军人证书、烈士证书,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对内秘密任务是:代表福州地区中共组织恢复和发展组织关系,组织开展农村抗日武装活动,利用合法的抗日团体领导和推动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福州沿海局势紧张,福州市区疏散人口,国民党机关、学校相继奉令迁住内地。同年5月,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奉令迁到南平梅山后师岭,改称新四军驻南平办事处。

日军第一次空袭福州  1938年3月,侵华日军出动近140架飞机,首次大规模空袭福州。马尾造船所被炸,造船、铸铁两分厂被夷成平地,其他各分厂也受损失。此后,马尾造船所经常成为日机空袭的目标。

第一支妇女宣传队——战地妇女宣传队  1938年4月3日成立。共产党员林君玖、舒诚、梁真、薛碧轩、阮风英等人为战地妇女宣传队的领导人物。林君玖为宣传股长,阮见真、陈曦为总务股股长,陈珊梅为设计股股长,薛碧轩、舒诚、梁真为各股干事。队员500余人,分为26个中队,78个小队。该队成立后,利用省抗敌后援会组织名义,展开一系列抗日救亡工作。即为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举行抗日剧目公演,引起轰动。还联合抗敌剧团、民众救亡歌咏团、战地歌咏队等在市区、郊区和沿海的长乐、连江、福清及惠安等14个县宣传演出。并为这些县组建“战地妇女宣传队”作了大量工作。与此同时,还举办“妇女干部训练班”、“妇女夜校”等,对妇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动员妇女投身抗日运动的洪流之中。战地妇女宣传队的出色工作,引起了国民党当局不满,1938年冬被无理撤销,但其队员仍坚持斗争。

1941年

游击武装对日军第一次战斗  1941年6月,长乐抗日游击总队建立。共产党员刘润世任队长,陈享源任参谋长。游击队成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寻找战机袭击日军。6月上旬,长乐日军出动200多人,配重机枪、大炮等重武器,沿古槐大路向三溪、江团一带进行“扫荡”。游击总队得知情报后,决定埋伏在三溪后山的树林里准备伏击。当日军走到三溪村处的田埂上时,游击队依托沿矮墙,以机枪袭击日军队尾。敌人陷在稻田之中,展开不得。只好就地卧倒,以大炮和重机枪还击,缴战约1小时,日军抛下6具尸体败退城关。这是游击武装对日军的第一次战斗,并取得胜利,大大增强了福州地区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

抗日战争中游击队第一次战绩最大的战斗——长乐琅尾港伏击战  1941年7月,侵犯长乐的日军强迫群众在玉田至罗都的大道要口挖掘壕沟、架设铁丝网,妄图隔断江田游击队与玉田等地游击队的联系。工事构成后,日军马(尾)营(前)地区守备司令田中佐于8月4日上午,亲率100多兵力,分乘二艘汽艇前往玉田视察。长乐游击总队得悉这一情报后,即制定伏击方案,挑选48名敢死队员,分3个战斗小组,配备1挺机枪,携带充足弹药,乘夜色埋伏在日艇必经的琅尾港南岸桔林里。傍晚,田中岛视察后回巢,当日艇驶入伏击圈时,游击队猛烈开火。为避开游击队火力,日艇急靠北岸行驶而搁浅。游击队抓住有利战机,炸坏船舱,船体倾斜,日兵纷纷跳入江中逃命,又陷人泥中,成为“活靶子”。战斗半小时,击毁日军汽艇l艘、毙敌日酋田中岛中佐、村野分队长等官兵42人,游击队无一伤亡。这是福建沿海抗日游击战中战绩最大的一次伏击战,参战人员受到中共中央华中局和福建省委的表彰,许多爱国华侨寄来慰问信表示祝贺。

1946年

第一条“地下航线”——闽江轮船公司  为了沟通福州与闽北基本地区的交通联系,中共福建省委福州交通总站负责人苏华十分重视在闽江轮船公司发展党组织。1946年初,先后培养吸收“开封”号客轮和“西藏”、“兰州”号货轮上的4名工人入党。4月,成立闽轮公司党支部,梁宝通任书记。闽轮公司党支部的建立,对于沟通福州与闽北、闽中基本地区的联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省委利用党员担任轮船司机、助机、水手等职务的有利条件,直接领导闽轮公司党支部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在工人群众支持下,与国民党反动当局展开英勇机智的斗争,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运送武器、电台、医药及传递情报、护送来往干部的任务。在闽江上游成功地开辟一条沟通闽北、福州、闽中等地一条可靠的“地下航线”。

中共闽浙赣省委在福州设立的第一个联络总站——中共闽浙赣省委(福建省委、闽浙赣区党委)联络总站  1945年冬,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福州建立联络总站,派苏华和政治交通员饶刚生、陈德义一起到福州开展筹建省委联络总站工作。1946年初,省委联络总站正式成立。由苏华负责,交通员有饶刚生、陈德义、张章凎等。联络总站的主要任务是掩护省委和地委主要干部,保证安全、安排生活;沟通省委与各地联系;了解敌情;组织人员、提供物资、转运枪支弹药、文件书刊等。联络总站先在潭尾街42号建立据点,1946年底搬到西湖附近城边槽,1947年7月间转到太平山双埔头,1948年初迁仓山吴厝顶和白鹭岭一带。省委联络总站建立后,先后在城内、南台、仓山、郊区建立有几十个联络点,以配合开展工作,直至福州解放。

第一个由党组织开设的印刷所——斯文印刷所  1946年2月,中共闽江工委在旗讯口开设“斯文印刷所”,由省委联络员魏雪馨等具体负责。该所开业后,以对外承印帐簿、信封等业务为掩护,夜间则秘密印刷党内文件,如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论共产党员修养》等。1947年9月,由于印刷所被敌人注意,根据省委指示,斯文印刷所解散,作为党的秘密印刷据点。

1948年

中共中央上海局在福州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林南等5人党小组  1948年夏,中共中央上海局指示北平各大学地下党组织挑选一些党员到南方各省开展工作。7至8月间,林南(原名马钦尧)、杨宗禹、郑晓叶(原名郑企琼)、陈天祥和许平凡等被派到福州,成立党的小组,组长林南。小组由上海局直接领导,并由上海青年工作小组朱语今负责联系。上级对该组织的要求是:以城市群众工作为主,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做好准备工作,直至福州解放。

第一个由党组织设立的流动图书室  1948年10月,福州党组织为了鼓舞爱国学生的斗志,在城内设立流动图书馆。有《展望》、《新观察》等刊物,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夏伯阳》、《西行漫记》等小说,给进步青年学生以精神食粮。

1949年

第一个县级人民政府——平潭县人民政府  1948年4月“城工部事件”后,平潭地下党组织派人向闽中游击队司令部解释,并接受闽中党组织给予限期消灭国民党平潭县长林荫控制的全部或部分武装的所谓“考验”。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曾焕乾计划在平潭搞兵变而打入林荫武装内部任县自卫队第一分队长的杨建福作内应,于1949年5月5日夜解放平潭。13日,经闽中游击队司令部批准成立平潭县人民政府,高飞任县长,下属区、乡、镇等11个行政组织。6月,县人民政府奉命撤到福清。    
第一个支前办事处——连(江)罗(源)林(森)三县支前办事处  1949年6月,中共五县中心县委游击队与人民解放军十兵团在古田会师后,立即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支前工作上来,设立了连(江)罗(源)林(森)三县支前办事处。支前办事处主要任务是:搜集情报、修路、筹粮和马草,以及向导等工作,发动群众支援解放军。

作者:宋建新)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