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
5月,响应“五四”运动,罗源旅榕学生游宝坤、陈玉年等人回罗开展活动。
1920年
是年及1925年,林可彝留日留苏后两度回乡探亲,进行宣传和社会活动,在罗源产生深远的影响。
1926年
是年,窃踞省督办大权的北洋军阀周荫人部,受北伐军讨伐经由罗源霍口遁逃,沿途派粮抓夫,奸淫抢掠。当地人民群众不堪蹂躏,奋起反抗。
1927年
1月,国民党罗源县党部筹备处成立。
1929年
上半年,连江开始有革命活动。受其影响的罗源,当年发生零星自发的农民抗捐抗税斗争。
8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指示福州市委:“应该尽可能在附近重要县份(如连江、闽清、古田、罗源、福清)找到工作的头绪。”
1930年
10月,在连江丹阳一带打短工的罗源应德人张瑞财,由连江党组织负责人介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底,连江党组织负责人杨而菖到飞竹南洋厝等地宣传发动群众起来斗争,撒播革命火种。
1931年
春夏,张瑞财奉派返回家乡――罗源应德等地开展工作。同时,在福州、连江等地务工并入党的北山叶顺连、飞竹林珠信(林清炎)、陈玉云等人也陆续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
同年5月,罗源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罗源应德支部成立。
夏秋,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宣传委员黄孝敏(化名李成),乔装卖红粬人来罗源飞竹地区活动。
8月20日,罗源县城成立挑挽工会后,又相继成立竹器、棉纺、理发、建筑等8个行业工会。
下半年,在福州开车馆的叶红妹和拉车的阮在永等参加革命,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
5月15日,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扩大会议,要求连江“迅速将游击队组织起来,解决反动武装”,“创造新的苏维埃区域”。
6月中旬,在连江合山成立连罗地区第一支红军游击队――“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后当地也称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支队)。
6月25日,福州市委提出要利用反帝互济会群众的关系开辟长乐、罗源、古田、平潭四县的工作。
8月,福州中心市委在给中央的信中指出“有工作联系的有长乐、屏南、福鼎、罗源、寿宁、霞浦、古田等七县”党组织。
8月,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转移到连罗交界山头面开辟游击根据地。
9月,在应德阮里村应德寺召开罗源县贫雇农代表会。
10月,福州中心市委派黄孝敏到连罗改造第十三支队,担任支队政委。
11月,黄孝敏率十三支队等到罗源应德、甘厝、飞竹等地活动。
1933年
1月3日,黄孝敏领导飞竹农民举行夺枪暴动。
1月中下旬,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来连罗边区视察,对连罗革命斗争作了重要指示。
3月上旬,福州中心市委派任铁锋、杨而菖到连罗处理李德标事件。
3月,杨而菖、叶顺连到巽北一带活动,发展建立党和群众组织。
3月,中共罗源特支成立。
4月初,十三支队短枪队进袭飞竹镇,击毙民团团长林金位。
4月,成立山面区苏维埃政府。随后山面区和沿海一批乡村苏维埃政府成立。
5月,林德胜、林细妹等从福州回到河阳开展革命活动,筹建游击队。
5~6月,福州中心市委巡视员(后为连江县委书记)练文澜及杨而菖带领十三支队活动于连罗沿海一带地区。
8月,石别地区游击队成立。
10月,叶顺连带领十三支队在连罗沿海打击反动武装,不幸被敌包围,撤退中中弹牺牲。
10月,杨而菖率短枪队会同前屿赤卫队攻打罗源新沃海关。
10月,闽中工农游击第一支队与闽东(连江)工农游击第九支队合编为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三总队。
11月,“闽变”发生,市委先后派出狱的魏耿、杨采衡、谬淑英及陈元、陈二妹、江涛等人来连罗工作。
10月底至11月初,连江中心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扩大武装成立十三独立团和扩大党团组织,特派员金才回罗源恢复工作。
12月,中共罗源县工委(即罗源临时县委)成立。
1934年
1月1日,杨而菖率领十三总队攻打马鼻,取得胜利,但他不幸在战斗中牺牲。
1月,十三总队扩编为“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
2月中旬,团长魏耿带领十三独立团开始向罗源凤坂、飞竹、仓前一带山区进军,开辟新区,扩大武装。
2月中旬,在连江莺头召开连江县委扩大会议。会后罗源先后成立石别、小善、河阳和岭头区委。
2月19日,十三独立团与河阳林德胜等游击队配合,攻打深坑民团取得胜利。
3月初,十三独立团攻打丹阳驻军海军陆战队取胜。
3月,罗源县苏维埃政府建立。
3月,连罗海上游击队总队成立。
春,边区团县委成立。随后派人到北山、巽屿及应德、长基一带开展建团工作。
4月,红十三独立团联合贫农团与地方赤卫队,攻打廉沃、廪头大刀会取胜。
5月13日,十三独立团阮应湛部队在小善乡与保安十一团刺刚部发生遭遇战,小善村苏主席谢信周(谢国法)不幸被抓。
5~6月,在罗源湾沿海下宫创办后勤供给处,同时创办红军医院。
5~6月,十三独立团与巽北等地赤卫队配合攻打西洋和大获等大刀会。
6月4日,国民党海军马江要塞司令李世甲率部进攻飞竹革命根据地。
6月,红军游击队攻打塔里民团失利。
6月底,连江县委与福安中心县委在福安柏柱洋召开联席会议,成立闽东临时特委,下辖连罗等县委。同时成立闽东苏维埃政府筹委会,下辖连罗等县苏。
7月,在山头面牛埕村设立铸枪厂。
8月12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罗源百丈村,军团首长及党中央代表在此会见连罗党、政、军和闽东特委领导人,研究攻打罗源城有关事项。
8月13日,粟裕在白塔村主持召开攻打罗源城作战会议。
8月14日,凌晨红军攻下罗源城。
8月17日,红军先遣队在满盾地区伏击尾追之敌四十九师伍诚仁部队。
8月下旬,驻罗省保安团三连连长吴德标带领该连铝名士兵起义,投奔红军。
8月底,连罗县委在山头面叶洋村召开县委会议,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并讨论制订分田的政策和办法。
9月中旬,第十三独立团和巽北等村赤卫队配合第四次攻打大获乡大刀会,取得胜利。
9月中旬,叶飞到连罗地区,在连罗交界庄里村主持召开连罗县委会议,作出成立中共罗源县委等三项重要决定。
9月中旬,独立师第三团和地方赤卫队配合突袭塔里民团。
9月中旬,罗源独立营成立。
9月中旬,独立营第二连与独立师三团配合攻打洪洋民团取得胜利。
9月25日,罗源独立营与红三团配合攻打上地民团取胜。
9月底,十三独立团及其特务连,开赴宁德整编。部队在应德村与保安队遭遇,团长陈学芳不幸中弹牺牲。
10月上中旬,独立师三团在应德一带,截击国民党军八十七师运输队,缴获一批军用物资。
10月上中旬,霍口和河阳边区一带先后成立一批乡村苏维埃政府,开辟罗源新苏区。
10月下旬,省保安队和海军陆战队纠集县铲共义勇队和民团等反动武装,围剿苏区巽屿岛,制造骇人听闻的“巽屿惨
案”。
11月,国民党保安队与塔里反动民团配合,包围飞竹村。
11月,罗源独立营参谋长阮应湛动摇叛变,率队向国民党投降。
11月,罗源独立营营长叶德乐因阮应湛叛变前往河阳寻找第二连,途中被古田毗源民团杀害。
12月,闽东工农红军西南团成立。
12月,独立营二连陈桂淳率带二连余部参加西南团。
12月,国民党军到石别、北坑、凤坂等地苏区“清剿”。
12月,国民党派八十七师二五九旅两个团,省保安十一团等进驻连罗,联合地主反动武装,对连罗苏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12月,国民党八十七师在北山乡“驻剿”。
冬,飞竹村林玉兴(林清发)、林清炎等5人,到古田大甲地区开辟革命工作,组建武装。
12月,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在永遭杀害。
12月,西南团攻打驻大获保安队阮应湛部取得胜利,后败退连罗沿海。
1935年
1月底,西南团在下宫遭敌包围,后退沿海岛屿活动。
2月7日,山头面苏区遭省保安队严重摧残。
2月中旬,杨采衡、陈云飞率西南团一部撤离西洋岛转福清活动。
2月,陶仁官等率带西南团一部在洪塘与保安队发生遭遇战。
3月,叶如针在山头面地区坚持隐蔽斗争。
初秋,含溪会议后,三纵队来罗活动。
深秋,叶飞率队到罗源霍口榛籽垅、黄招湾等地活动。
秋,随军地方干部老吴、老何到罗进行恢复老区工作。
1936年
9月,在中房乡松洋村组建红军游击队第七支队。
9月,在霍口组建红军游击队第九支队。
9月,红军七、九支队配合闽东独立师二、三纵队,消灭古田毗源民团。
9月,红军游击队七、九支队配合陈挺率领的独立师二纵队,成功地奔袭连江透堡、馆读。
秋,三纵队与七、九支队配合,成功地进行截获国民党区长,收缴民团枪支的胜利。不久,又取得袭击香岭民团的胜利。
12月底,三纵队在闽侯、罗源边界地区与省保安队发生多次激战。
1937年
4~5月,三纵队和七、九支队组成小分队突袭洋头村,抓获叛徒阮应湛,次日他们又严惩外坂民团。接着又袭击洪洋区公署,惩办副区长。
7月,中共古罗侯边区委成立。
7月底或8月初,抗日后援会罗源分会成立。
8月,三纵队以和平的方式收缴佳湖民团的枪支弹药。
8月,罗源七、九支队在小善被正式编入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
9月,县成立防护团。
年底,三纵队离罗到宁德桃花溪集中整训,准备北上抗日。翌年1月,被编入新四军。
年底,鉴江大刀会暴动。
是年,创办《抗敌周刊》。
是年,在沿海下土港设立地下交通站。
是年,县创办《抗日战报》。
1938年
1月,县政府分派全县人民认购救国公债。
3月,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上尉副官陈立兴途经罗源,到罗源监狱检查释放政治犯的情况。
4月16日,全城欢庆“台儿庄大捷”。
6月20日,县妇女会成立,会长薛秀如。
夏,省民训妇女工作队来罗开展妇女训练工作。
7月,“七七”事变纪念日,全县公务员及各界要员以素食一天节余之款慰劳出征抗日军属。
8、9月间,县建立“户长大会”制度,进行抗日宣传。
11月底,国民党连江县合作委员会主任到北山、巽屿等地建立农村合作社和积谷仓。
1939年
2月中旬,福建学院附中老师学生来罗开展抗日宣传。
3月,“罗源抗敌后援会”设立“献金台”,号召群众为抗日捐钱捐物。
7月,日机数架多次扫射小学校,炸毁民房,炸死炸伤居民。
8月,县广泛开展募捐、义卖捐款,发放抗日救亡公债等活动。
9月18日,县近万民众集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11月20日,在霍口东宅村成立“第三游击地区临时野战医院”。
1940年
春,省保安第十团进驻霍口下段坂、松林坂一带村庄。
11月,根据省政府民国廿六年五月决定,原属连江县的巽屿、北山两村正式划归罗源县管辖。
11月,县成立国民兵团,对国民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
是年,县成立常备自卫大队,隶属县国民兵团。
1941年
2月15日,县政府召开“出钱劳军竞赛会”,筹募捐款慰劳前线抗日将士。
春,福清中心县委陈振先到连罗沿海建立马透中心党支部,下辖罗源北山党支部。
4月14日,因饥荒群众骚动,捣毁公沽局与米商数家。6月后取消粮食公沽制度。
4月19日,闽海抗日游击队成立。北山张木喜等10多人参加闽海抗日游击队。
4月19日,是日起日机数次投弹轰炸港头、新亭、凤坂、皇万等地,死伤21人。
8月,日舰侵入福建沿海,抵达鉴江海面,肆意发炮击毁海堤数十米。
1942年
春,欧阳友心回罗组织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成立民先抗日游击队。
夏,民先抗日游击队被编为闽海抗日游击队可门支队。
夏,共产党员孙道华、傅孙焕来罗任教,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
6月,为遏阻日军进犯,在沿路毁路桥,挖陷井,筑堡垒。
1943年
6月,一架日机于罗源失事,飞行员小原秀夫跳伞坠落于罗境内,即日被驻军七十五师师部抓获。
1944年
1月1日,罗源各届人士沿路欢送远征军出征缅甸。
1月,《罗源青年》报创刊。
2月,县政府在城郊岐阳保天主教堂设立盟军招待所。
1945年
5月,闽海抗日游击队可门支队,在飞鸾岭、松山泥田一带伏击北撤日军。
5月22日,沈厝、迭石乡民奋起抗击过境的日军。
夏,闽东游击支队支队长黄垂明等人进入罗源霍口边区开展活动。
8月,在罗源霍口地区建立了甘糗林、下地两个据点。张翼、刘捷生等人也进入边区活动。
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全县欢庆。
秋,张翼等在霍口甘木臭林进行隐蔽生产和开展秘密活动。
1946年
7~8月,陈丁克返回边区霍口活动,开辟建立新据点,建立秘密联络站。
1947年
2月,建立罗源霍口――邹岭(古田)党支部。
6月,罗源县工委成立。
6月,古罗林人民游击大队击毙罗源福丰乡乡长张肖翰。
8月,欧阳友心(化名马飞尘)等人奉派来罗建立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辟边区游击根据地。
9月,欧阳友心在罗成功地组织一次劫狱斗争。
9月,游击纵队和阮英平率领的武装队伍在罗源边区黄鹤、榛籽垅会师。
10月初,中共古罗林中心县委书记李继藩等人全部遇难。
10月,闽浙赣区党委高湖会议决定成立闽古林罗连五县中心县委。
11月,余三江等率领游击队在斌溪、丰余等地隐蔽活动。
12月,五县中心县委在青盲仑会议上决定成立闽(侯)连(江)罗(源)边区工委。
12月,在茅山后村成立连罗宁边区工委。
1948年
1月初,温汉卿回罗发展党员建立组织。
2月,罗源县工委召开党员骨干会议,讨论研究分区分工和建党工作。随后又成立中心支部。
3月,地下党员林落影来罗源开展革命活动。
7月,在福安师范入党的林宏川等人返回罗源活动。
7月,霍口联络站配合罗源工委干部冲击霍口乡公所,揭露田粮处主任私卖积谷粮罪行,取得反剥削斗争胜利。
8月,连罗游击总队建立。
8月,丹阳北区工委成立。
9月,在宁德连洋组建连罗宁边区游击队。
9月,罗源县工委召开会议,划分工作区,成立区工委并指定负责人。
9月,连罗宁边区工委通过统战工作,争取县保安二中队队长献枪。
9月,罗源县工委港头支部书记林作茂以保长身份把承运的霍口粮库3万多斤积谷,分散给群众度荒。
10月,林连罗沿海地区工委建立,同时组建工委游击队。并派人到罗沿海活动。
10月,连罗边区工委成立。
10月,五县中心县委派林逸森、郑荫敏到罗源拟建新的罗源工委。
10月,丹阳北区工委游击队成立。
10月,北菱工委又派人来罗进行革命活动。
11月,王振祥等到罗源协助张道禄开展恢复工作。
12月,连罗边区工委游击队成立。
1949年
年初,连、罗、宁边区工委于潮格召开工委扩大会议,并决定创办《边区战报》。
1月,闽连罗边区游击队(又称东岭游击队)成立。
3月,罗源县工委正式组建罗源县人民游击队。
3月,丹阳龙区工委王明升游击队驻地――满腰村被突然袭击,游击队被冲散。
4月,罗古闽边区各地建立7支武工队。5月,改组为罗古闽边区游击队。
5月,罗源县人民游击队在飞鸾岭截击国民军李延年调防部队。
5月,五县中心县委游击队在霍口成功地进行破仓分粮斗争。
5月,在福建师专入党的地下党员黄建佃从三都中学回罗开展革命活动。
5月,连罗边区工委到余家塘村活动。
5月,连罗宁边区游击队组织攻打梅花村民团大刀会。
5月,五县中心县委在霍口仙洋村召开的干部会上宣布成立罗源县委和罗古闽边区工委。
6月,连罗宁边区游击小分队在飞鸾岭猪仔下槽地方伏击国民党军队。
6月,连罗边区游击队先后袭击莲花山敌驻军。
6月中旬至7月间,连罗游击总队等4支游击队截击、伏击过境和调防的国民党军队。
7月,人民解放军某部到达霍口,刘捷生(省委代表)、林白、杨华等与解放军代表在霍口召开会议,部署配合和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事宜。
7月,罗源县委人民游击队组建。
7月,在霍口地区成立罗(源)连(江)林(森)三县联合支前办事处。
7月,在霍口成立福丰乡人民政府。
7月,人民解放军侦察小分队与罗源县工委游击队配合攻打中房、洪洋乡公所。
8月,霍口地区人民积极参加支前工作。
8月1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罗源城。
8月15日,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并接管县旧政权。
8月25日,成立罗源县人民民主政府。
8月28日,县人民政府宣布废除旧政权的一切法律、法令,同日成立7个区人民民主政府。
9月9日,随军南下的长江支队第四大队30多名干部抵达罗源,并于9月11日与地方干部一起召开会师大会,宣布成立新的中共罗源县委(对外称政治部)。
10月1日,全县军民敲锣打鼓,集会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罗源县公安局成立,首任局长张维藩。
10月,罗源司法科成立,县长李季兼任司法科科长。
10月,县委发出《关于武装工作的指示》,要求迅速开展剿匪反霸和治安保卫工作。
10月,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罗源县办事处。翌年5月,改称罗源县支行。
11月3日,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地委召开的县委书记会议精神,把工作中心转入领导群众进行秋收和保卫秋收,布置剿匪、反霸、秋征及减租工作。
11月24日,罗源县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8人,历时8天,会议分别听取并审议了县长李季关于三个月来的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了县委书记王培祥所作的罗源今后的工作方针任务的建议。提出:“剿匪反霸,减租清债,征收公粮,支援前线”的口号,并印发《告全县同胞书》。
11月25日,以李立毅、黄炳武、郑少书等为首的25股土匪活动日益猖獗,公开抢劫、抓人索款,牵宰耕牛家畜,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中共罗源县委颁文下令剿匪。
11月,罗源县公安机关依法宣布解散反动党团组织,并通令其成员停止一切活动,限期到公安机关进行自新登记。
11月,建立县人民文化馆。
12月17日,县成立货币斗争委员会,推行使用人民币,禁止银元流通。
12月,全县已在县委、县府、公安局和4个区建立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30人。
12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筹备会,负责人贾吉庆。
1950年
1月4日,罗源县支前委员会成立,下设财粮、组织、民政三个部,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支前委员会政委、司令员。
1月,县成立剿匪指挥部。
1月,中共罗源县武装委员会成立。县委书记王培祥兼任主任。
1月,县农民协会正式在县城成立。宣传部部长李承旭兼任农民协会主席。
1月,鉴江驻军、工作组在鉴江民兵大队配合下,平息了“鉴江暴乱”,抓捕了原伪巡逻队队员20人。
2月6日,县武装大队在城关集训,进行形势敌情教育。在集训中组建了县大队党支部和团支部,加强了地方武装的基层党、团组织建设。
2月11日,县委召开治安工作会议,公布第一期剿匪战绩:全县消灭土匪8股112人,缴获枪支62支,子弹1000多发,送发被土匪抢劫的群众煤油4桶,杂货4担,耕牛4头,以及衣服等其他物资。
3月20日,县委召开城工部地下党组织干部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城工部组织遗留的问题。
3月22日—25日,县首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164名,会议通过了关于废除保甲制度,建立乡政权;明确以生产、减租为主的中心工作任务,选举了常务委员会成员。县委书记王培祥当选为主席,郝有民、黄兆诚为副主席,县长李季等9人为常务委员。
3月25日,中共罗源县委办公室成立,以便于及时联络了解全县情况。
3月25日,县民主妇联筹委会成立,高计香为筹备会负责人。
3月26日,县委举办的为期34天教员培训班,有中、小学教职员91人参加学习。进行形势教育,学习社会发展简史和新文化教育方针及政策。
3月,县人民武装部成立。
3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乔明生为书记(兼)。
4月13日,成立县防疫委员会。(1952年12月,改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4月28日,中共罗源县委机关报――《新罗源》创刊。
5月1日,县总工会筹委会成立,组织部长张恒升兼任主任。城关4000多群众参加庆祝活动。
5月17日,县委召开各区和县直机关干部会议,进行“整编工作动员”,以期达到整顿思想作风,严明组织纪律,健全组织机构,提高干部素质,充实区级班子,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5月25日,县委成立编制委员会,开始整编工作。全县原有247名干部(其中:党务26人,政权90人,群团系统干部66人,财贸、金融系统65人)。整编后,共有干部302人(其中:党务38人,县政权49人,各区政权干部50人,金融系统16人,粮食系统45人,税务部门33人,群团系统45人,公安部门26人),大大地加强了区级机构、税务、财粮等部门的干部力量。
5月,罗源县剿匪委员会成立,县委书记王培祥为主任。下设剿匪指挥部,县武装大队大队长江枫为总指挥,并制定“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的剿匪方针。
5月,罗源县教育工作者协会成立。
6月15日,全县范围内彻底废除伪保甲制度,建立5个区63个乡,4条街的人民政权,选出乡主席、副主席、委员等643人。
6月30日,在城关发生反动地主与特务分子互相互勾结,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三、四百人,鼓动罢市、捆打民兵、冲击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暴乱事件。翌日,公安机关在驻军的配合下,及时地平息了“六卅”的反革命暴乱。12月26日,在城关体育场召开解放后第一次公审大会,宣判“六卅”暴动为首分子游少权、黄吓厦等死刑,并执行枪决。
7月5日,县首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通过了克服麻痹思想,深入检查生产渡荒;维护城市工商业生产、营业;继续开展减租反霸;整顿健全基层政权;扩大群众组织等五项决议。
7月,李立毅、黄炳武、黄直云等为首的股匪在县境排连湾、应德、深坑、溪门等乡村公开派粮征款,抢劫群众财物,县武装大队接到报案后,速派武装人员前去追剿,击毙匪特数人,抓获李匪勤务兵李祯才等匪徒。
7月,罗源县工商联筹委会成立。
7月,中共罗源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县委书记王培祥兼任主任。
8月20日,县委派出12名干部到桂林乡实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
8月25日,“福建省人民反共突击军”第五纵队第14大队大队长赵增祥(西兰乡后路村人),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带领9名匪徒向政府投诚自新,交出枪支7支,子弹200多发。得到政府宽大处理。
9月,增设第六区区公所。至此,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6个区:一区(起步),二区(中房),三区(碧里),四区(霍口),五区(洋柄),六区(城关),下辖4个街64个乡。
10月10日,成立土地改革委员会,土改运动在县内全面铺开。1951年春完成土地改革,划出地主746户,没收征收土地2.15万亩,分给无地少地农民。
10月8日,中央军委发布“抗美援朝命令”。10月下旬我县首批志愿军90多人奉命赴朝参战。
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县委开始纠正镇压反革命过程在政策方面的宽大和偏离,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镇压反革命活动。
11月29日,三区东湾里农会主席陈三三等2人,被呈家洋刀会队长杨孝金等人杀害在宁德象溪。事后不久,杨孝金与宁德西峡刀会相勾结,组织刀会会员200多人,提出“先打宁德,再攻罗源”、“不完粮,不纳税”等口号,企图暴动。该刀会会徒在出发进攻宁德途中被我人民解放军击溃。
12月16日,城关6000多群众集会,庆祝朝鲜平壤解放。
12月21日,县剿匪指挥部出动242名武装力量,进行大搜捕,搜查嫌疑户105户,捕获匪特1人,扣留嫌疑分子16人,搜获银元,烟土等脏物一批。
12月26日,匪首黄炳武带匪徒60人,窜入中房区林家乡一个自然村进行抢劫,劫走猪1头及群众准备结婚的酒料等物资。次日,该股匪徒又逃窜到显柄,企图收缴工作队的枪支未遂,将在该乡搞秋征的助征员卓增廪打死。.
12月,县剿匪指挥部公布8月来的剿匪反特战绩,先后破获了“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第五纵队第14支队第4大队部”、“台湾北部马祖列岛游击指挥部第3突击队情报组”、“国防部反俄抗共救国军第七纵队第35支队司令部”、“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第4纵队指挥部”、“东南亚人民反共救国军”等5个特务组织,并肃请10股土匪,共373人,缴枪73支,子弹2700多发,电话机5部,照相机2架,委令状及军用物资一批。
1951年
1月18日,南竿塘(敌占岛屿)蒋军60多人进犯县境鉴江海面,被驻防该地人民解放军击溃,毙敌4人,击伤多人。
2月10日,县委发出“紧急通知”,掀起镇压反革命运动高潮。11日至13日全县统一行动,打响大逮捕反革命分子的战役。三天内,全县共捕获恶霸、地主、特务、匪首、反动党团骨干、反动会道门等反革命分子234人,还抓获潜伏匪特――东南亚反共救国军20名,破获福建省反共突击军第4、5纵队的情报站6个,粮站2个,缴获手枪、弹药等一批武器。
2月,我县开始开展农业生产互助试点工作。成立了桂林彭秋连、港头黄振利、霍口后洋村兰朝全等22个常年互助组。4月底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互助合作运动,新发展互助组656个。
2月,农村党建工作开展迅速,已有港头、桂林等31个乡建立了党支部、发展新党员86人。
3月8日—10日,我县首次妇女代表会在城关举行,正式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到会代表148人,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郑秀贞为副主席,组织任命高计香(1951年3月)、唐秋明(1951年12月)为主席。
3月20—26日,我县召开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出席代表73人,正式成立第一届罗源县总工会执委会,张恒升为工会主席,李建民为副主席。12月,任命王安邦为主席,周铨昌为副主席。
3月,全县64个乡土地改革工作基本结束(从1950年9月至1951年3月),划出地主579户、半地主式的富农216户、富农376户、小土地出租者231户,工商业者43户。依照《土地法》共没收、征收地主、半地主式富农等土地及公田122193亩;农具16048件;耕牛572头、房屋2684间,这些土地、实物都已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22358户,69523人。到9月10日,颁发《土地证》工作结束。从此,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月,在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县29198个农民加入农会,728个青年参加青年团,成立48个团支部,3608个农民参加民兵组织,乡村的政权建设得到进―步巩固。
3月,在桂林乡建立县国营农场,共有耕地189亩。
4月,罗源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县委书记王培祥为主任。全县各界群众在爱国主义捐献竞赛活动中,捐献“罗源号”大炮款2亿3千万元(万元币制)。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全县各界群众35000多人举行抗美援朝示威游行,有5000多群众参加了和平签名活动。
5月,“福建省航海突击纵队”派遣匪特刘光明混入县境,企图进行破坏活动,被我公安机关及时抓获并公审处决。
6月,全县有1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
9月25日,县委针对少数党员组织生活不够严格,脱离群众,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不良现象,给各区委、县直机关党委发出《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通知,对全县27个支部,175个党员进行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的整顿。
9月,罗源县第一次工商业者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罗源县工商业联合会,吴鼎新为主委。
10月2—6日,举行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
10月,召开县第一届人民代表第七次会议,与会代表174人,会议选出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委会委员20名,王培祥当选为主席,李承旭、黄兆诚为副主席。
12月11日,罗源县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在城关召开,全县有116名劳模参加会议。大会号召开展生产竞赛,走农业互助合作道路和进行抗美援朝。
12月29日,罗源县“三反”委员会成立,开始在县直机关和区直机关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2月,罗源县人民法院成立,县长李季兼任院长。县司法科同时撤销。
1952年
1月9日,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议,有县区524名干部出席会议。会议贯彻政务院关于“三反”的指示,组织力量,开展揪打“老虎”。到5月止,县区两级“三反”(“打老虎”)运动宣告结束。县直12个单位,8个区555名干部中犯有贪污行为的376人,金额计554794196元(其中:一亿元以上有2人)。已处理320人(其中:免于处分的271人,行政处分的33人,刑事处分的16人),已退脏款三亿元。铺张浪费的53847050元(万元币制上同)。
2月,县工商界在私营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4月结束。
3月,罗源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
5月14日,县基督医院改称县人民医院。
6月,县公安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罗源县中队。
8月,罗源县人民监察委员会成立,庞统文为主任。
9月3日,城乡开始大张旗鼓宣传《婚姻法》。′
9月25—29日,县第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与会代表225名。会议选举王培祥为县长,审查通过了政府三年来的工作报告。讨论审定政府财政预决算。
9月,我县劳动模范兰朝全(畲族)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0月25日,县委成立边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加强边防工作。
11月4日,罗源县老革命根据地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李玉镇为主任。
11月9―11日,县委召开老区人民代表大会,81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1953年
1月1日,成立罗源人民有线广播电台。1956年7月改名罗源县人民广播站。
1月3日,县委发出《关于讨论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问题》的指示。要求各区委认真讨论什么是互助合作的道路;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明确指出,领导这场讨论是农村土地改革后又一个战略任务。
1月5日,县委提出农村要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指出互助组经营商业是违反农村经济发展方向。25日,县委又提出:正确的副业生产应与资本主义买卖加以区别。
1月6—9日,召开县第二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二届罗源县总工会执委会,王安邦当选为工会主席。
1月,在评选军属及拥军优属模范运动中,全县共评出烈、军属1219户,3420人。
2月18日,县公安机关、民兵、驻军等联合行动,取缔大刀会,共捕获大刀会会首11人。会徒退道自新者2540名。
3月3日,县委决定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县长王培祥兼主任。全县再一次掀起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的高潮。自1951年6月以来,全县实行自由结婚的男女有2078对,自愿离婚756对,摆脱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建立了美满幸福的新式家庭。
3月,首届县团代会在县城举行,选举产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委员会,周锡铭兼任书记,秦向阳为副书记。
3月,县劳动工资委员会成立,实行解放以来第一次工资改革,干部工资由供给制改为包干制。
4月,我县第一批创办的5个农业初级合作社―区曹屿社、三区红星社、四区团结社、七区同丰社、八区胜利社宣告成立。
4月,县成立处理人民来信委员会。
5月1日,行政、党团、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公费医疗。是年就医12990人次,开支医药费1万元。
6月,成立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委员会。
7月4日,开始解放后第一次人口普查和人大代表普选,至1954年3月27日结束,登记人口有31586户,111891人(其中:男62389人,女49502人)。有选举权67660人,并按选区选出县、乡人民代表1295人。
7月6日,北山、巽屿两乡因海埕纠纷发生械斗,县中队赶赴现场制止。翌年夏,双方签订海埕协议,争端和平解决。
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罗源县鉴江镇渡海解放西洋岛。
7月,县辖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
8月,县成立妇幼保健站、训练农村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
9月,县召开第二次妇女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二届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郑秀贞为主席。
10月1—3日,举行县第二届体育运动会。
12月底,统计全县新发展党员135人,新建支部26人。共有支部72个,党员471人。但全县仍有5个空白乡,2个党员以下的乡有11个。
12月,全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计划供应。
是年,兽害严重,山区有70多头耕牛被老虎、豺犬咬死。
1954年
1月20日,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出席会议的劳模共169名。与会同志在会中广泛交流农业丰产经验并听取了第三期赴朝慰问团回国的巡回报告。
1月,召开第三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县总工会执委会,王安邦为主席。1955年1月组织部长赵魁兼任总工会主席。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莅临我县慰问碧里可门口,濂沃等边防哨所。
3月5日,松山乡青年团员陈宏团等3人在风暴中跳入大海救出遇难船民郑命等3人。
4月7—10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129名,听取和审查政府、法院工作报告和财政预决算,宣传和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燕文魁当选为县长。
4月,起步罗星渠(幸福渠)完工通水。渠分南北两干渠。各长8公里,总灌溉面积2600亩。
5月,福汾公路连江~罗源段建成通车。
5月,成立县麻风院。9月扩建,设病床40张,收治罗源、福安、霞浦、宁德、连江等地麻风患者。
6月,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宪法草案”宣传工作会议的精神,布置开展群众性宣传讨论“宪法草案”工作。
7月11日,县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县委常委及有关负责人等2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上半年组织工作经验,制定布置下半年党建工作计划,要求全县继续发展党员265人,消灭党员空白乡。
7月,按闽侯地委通知:中共罗源县委书记王培祥同志调离罗源县到闽侯地委工作。张懋廷同志接任县委书记。
8月16日,本县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试点工作在港头、洪洋、西兰、大获等4个乡展开。
9月2日,华东军区命令全区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罗源驻军和基干民兵进入一级战备准备。
9月27日,县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主任燕文魁(兼)。
12月13日,蒋军8架飞机轰炸扫射县境鉴江镇井水村。
12月14日,根据中央改造落后乡的指示,县委指定组织部部长贾吉庆负责落后乡的改造工作。抽调干部22人组成工作组,分赴霍口塘下、中房吉际等落后乡开展工作,于1955年12月结束。划出漏网地主23户,半地主式富农3户,富农7户,逮捕了反革命分子15名,刑事犯罪分子7名。对村民进行反封建补课,发展党员3人,团员43人,提拔村干53人,彻底扭转了落后乡面貌。
12月,据统计全县老区乡已开办小学54所,已有教员79人,学生2361人。民校55个,学员1646人(其中:女学员372人)。冬学36所,学员1976人。大大地改善了儿童入学条件和进一步提高老区人民的文化程度。
12月,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进入初步阶段,全县已成立27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会,5381户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1146个互助组,10315户农民加入互助组。
1955年
1月2日,县委举办“农村办社骨干、农村党员”训练班。有116个村的骨干、互助组组长232人、农村党员187人参加培训。
1月6日,县委召集各区委书记召开区委生产合作委员会议,传达贯彻省委关于转移工作重点――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运动精神。
1月12日,县兵役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和审查、宣教、总务三个股。
1月19日,县审干委员会成立,贾吉庆为主任。下设办公室,对县、区机关工作人员115人分两批进行边学习边审查。
1月,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初步建成,拥有喇叭1700个。
4月28日,蒋军敌机在我县东冲岛附近扫射我解放军机帆船。5月1日前后,每日有敌机3、4架(次)在县境上空盘旋骚扰和散发反动传单。并在碧里乡牛澳、磨坊里投弹2枚,但无人伤亡。
6月1日,县人民法院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6月27日,国家机关干部的工资由包干制改为薪金制,实行货币工资制度。我县7月1日起执行。
7月12—19日,县委召开了县、区、乡三级扩大干部会议,932名干部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对全县合作化运动作了全面的规划,确定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
7月25日,起用新的县辖区名称,即一区改称起步区,二区改称中房区,三区改称碧里区,四区改称霍口区,五区改称洋柄区,六区改称城关区,七区改称松山区,八区改称洋头区。
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7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镇反运动中,全县逮捕残存与现行反革命分子125人,各种刑事犯罪分子53名,破获各种案件162件,缴获了大批的罪证。
7月,县人民检察院成立,县委副书记贾吉庆代检察长。
8月21日,县委举办为期8天的乡干部训练班,有乡长、团支书、妇联主任等258人参加培训,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提高思想觉悟,逐步改善自身领导方法。
9月,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余德兴、卓和干等罗源籍军人被授予少校军衔。
9月,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委员会,程怡永当选为副书记。
10月2日,县委在港头乡试办我县第一个高级社。12日前后,又在西兰、兰田、起步、厝坪、碧里、桂林、北山等7个乡试办高级社。
11月19—20日,召开县第一届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107名代表出席会议。大会中心议程是:1、开展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2、粮食“三定”到户。3、正式选举县人民委员会委员,选举燕文魁为县长,庞统文为法院院长。
11月26—29日,召开第四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四届县总工会执委会,赵魁为工会主席,1956年11月28日,组织任命侯殿珍为总工会主席。
是年,全县新发展党员433人,共有支部116个,党员1471人。
1956年
1月10日,县委成立“肃反五人小组”,县委副书记贾吉庆为组长,并抽调专职干部47人,从4月起分四批在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及乡村基层8156名干部中开展肃反运动。到1959年3月结束,查清1201人的政治面貌,纠正错定反革命的3人。查定现行反革命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156人。
1月13日,县委召开“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员大会。县、区、乡干部1394人参加为期9天的会议。大会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动员全体到会干部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1月14日,县委成立“对私改造的五人小组”,贾吉庆兼任组长,开始对全县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月20日,县成立消灭“四害”(鼠、雀、蚊、绳)指挥部,县长燕文魁为总指挥,并决定1月20日至2月20日为消灭“四害”突击月。
1月21日,县委召开知识分子代表大会,有290名知识分子代表出席会议。大会对全县知识分子的工作作了初步规划,宣传贯彻党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并成立“知识分子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1月21—24日,县委召开“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会议,197名劳动模范出席了大会,会议讨论了农业增产任务,推选了出席省劳动模范代表会代表。
1月,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全县办起70个高级农业合作社,25341户农民加入高级社,占全县总农户的88.7%,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合作化。
2月13日,县委、县人委联合各区委、区公所发出《全县扫盲工作全面规划》的通知。要求二年内扫除乡主干文盲282人,三年内扫除青年文盲21221人,五年内扫除壮年文盲37866人。
2月,县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正式选举了县委监察委员会,选出贾吉庆、任根喜、姜旭昶、吴森官、王保兰、高荣贵、王家言、潘福宁为监委委员,梅玉亨、柳朝豪、李世杰等3人为侯补委员。
3月10日,县文化馆创作的民间小戏《担花记》参加省首届戏剧会演,获剧本奖、演出奖、演员奖。
3月26日,闽侯专署机构撤销,本县划归福安专区管辖。
4月16日,霍口区琅坑乡骤降冰雹,砸毁房屋117间,死伤4人。
4月,省委副书记、省长江一真来罗检查农业生产和整编工作情况,建议撤销区一级机构。
5月24—29日,中共罗源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67人(其中:妇女代表17人,少数民族代表10人),列席代表23人。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十年农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农业社增产增收的十大方针》,审查和讨论了县委6年来的工作报告、党纪报告,讨论通过全县农业十二年规划,选举产生赵卫民等25人为第一届县委委员、王葆兰等9人为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张懋廷为县委书记。贾吉庆为监委书记。
5月,县计划委员会成立,燕文魁兼任主任。
6月,召开第三次妇女代表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吴习英为副主席,1957年10月改称县妇女联合会,组织任命高计番为妇联会主席。
8月5日,鉴江、安后、香岭、港头、沙坂等农业社获省政府颁发的“农业增产乡”称号,尤爱銮获省政府颁发的“农业增产模范”荣誉。
8月29日,县委决定分三批对全县1069名党员进行国内外形势及党基本知识教育。9月,有301名党员参加第一期为期7天的学习,并听取了县委副书记牛占先的《目前形势及支前任务》的报告。
9月21日,县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制定《恢复城工部党员党籍和处理干部问题的工作方案》,对现有城工部党员分三批进行恢复党籍的审查工作。是年此项工作基本结束。37名城工部党员恢复了党籍。
9月,罗源县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
9月,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委员会,程康永当选为书记。1957年6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委员会。1958年7月组织任命叶业善为书记。
10月,处理老区历史遗留问题。至1957年1月,共纠正错案22件,追认烈属96户,发放抚恤款153万元。
11月,县道白(塔)霍(口)公路,白塔至飞竹段开工。1958年6月竣工通车。
12月15—18日,召开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31名代表出席会议,燕文魁当选县长,沈祖澄、谢廷光、姜旭昶、杜聿心为副县长。
12月29日,县委召开全县教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表彰56名先进教育工作者。
1957年
1月12日,中共罗源县委城镇工作委员会成立,由县委副书记贾吉庆等9人组成。
2月6—13日,县委召开整党整社扩大干部会议,有县、区、乡三级干部666人参加。会议认真学习了整党、整社的方针、政策、目的要求与方法步骤,总结了1956年农村工作情况,讨论修订1957年的任务,决定抽调108个机关干部下乡开展整党整社工作。
2月16日,根据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县委批准建立八井、后山、坝溪、高洋、西兰、车溪、塔里、福湖、王廷洋等9个乡为民族乡(畲族)。
2月20日,县委发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区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畲族人民发展生产,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高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培养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地区的党团工作。
5月,中共罗源县直属机关委员会成立,王葆兰为书记。
5月15日,县直机关开展党内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批评建议。6月6日又召开“大放大鸣运动动员大会”,进一步发动党外人士“鸣放”。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后,县于6月27日至年底分批在机关、学校进行反右派斗争。有262人受到批判,其中37人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经复查,全部属于错划,予以平反并恢复名誉。
7月26—31日,召开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县总工会执委会,选举侯殿珍为主席。1960年11月组织任命林玉兴为主席。
7月31日,香岭乡活山村划属古田县杉洋区岭里乡。
8月20—22日,召开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补选余德兴为副县长。
11月30日,县委决定,对全县的60个乡,13个总支,47个支部,1637名的农村党员进行整党。
12月,县委组织的“处理不纯干部工作”已经结束。全县有187名干部职工因家庭成份或政历等问题被处理。其中被开除的13人,被清洗的36人,被“动员”回家的138人,1979年5月4日,县委对这批人员进行复查处理,除其中3人外,其余的全部恢复名誉。
1958年
1月30日—2月8日,县委召开四级扩干会,837人参加会议。大会对1956、1957年的工作作了初步的分析、检查,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要求突破常规、鼓足干劲,提前5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40条,保证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上,县委书记张懋廷作《乘风破浪,争取整风运动的全胜,为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而奋斗》的动员报告。
1月,罗源县人民礼堂(后改名“罗源影院”)落成。
3月20日,“双反双比”(反保守、反暮气、比干劲、比先进)运动在全县形成高潮。是日统计,全县共贴出大字报4.3万张。
4月6日,中共福建省委指示:苦战100天农村实现“五社合一”。是日,县委派出工作组在起步乡进行“五社合一”试点,将全乡所有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手工业合作社、运输社合并为一个农业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4月25日,中共罗源县委主办的《罗源人民报》创刊。1960年12月29日停刊。
5月26—28日,县第三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155人,会议听取和审查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和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选举崔世源为县人民委员会县长,余德兴、谢廷光为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张懋廷、牛占先等28人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5月27—30日,县委召开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182个先进单位,855名积极分子。
5月,县委根据中央4月8日发出并小社办大社的精神,决定由县委副书记牛占先带工作队到起步重点乡,搞创办“人民公社”的试点工作。
6月5日,县委组织“万人”宣传大军,到农村、工厂、学校、街道,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6月,动工围建鉴江盐场海堤。1959年竣工,堤长2446米。
7月9日,动工兴建百塔水电站。1959年建成,装机容量160千瓦。
7月16日,洪洋乡山洪暴发,青年农民游绍成抢险牺牲。福安军分区追认其为“优秀民兵”。
7月,在全县开展“插红旗,拔白旗”的运动中,县委召开3万人的广播大会,宣布开除3个党员,处分4个党员,并宣布松山乡为白旗乡。
7月,全县掀起了大办集体食堂高潮,至八月初共办起集体食堂1171个,有26776户农民参加,占入社农民数的93%,基本实现食堂化。
8月7日,“罗源县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县委副书记赵卫民兼主任。
8月7日,县委组织26人的参观团到闽侯县的城门、长乐县的畔野等地参观亩产“万斤粮”的田间管理经验,以及推广湖北麻城“并坵经验”,此后不久,全县掀起水稻“并坵”运动,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开展所谓发射“高产卫星”竞赛运动。
8月11日,大办公共食堂,推行“吃饭不要钱”的供给制。至月底,全县共办食堂1171个,在食堂用膳的农户占农户总数96.8%。
8月29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会议提出:苦战七天,全县实现公社化。9月3日,将全县21个乡2个镇,147个农业社和7个渔业社合并为6个人民公社,98个生产大队。
8月,城关至中房公路开工。1960年6月建成通车。
10月1日,县各方代表千余人在城南莲花山隆重举行革命烈上陵园揭幕典礼。叶飞将军为烈士陵园纪念碑题词:光荣的革命烈士万古长青。
10月4日,为保证“钢铁元帅升帐”,县委号召“开展千炉运动”。城乡到处伐木烧炭,淘洗铁沙,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10月7日,县委发出《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草案》:社员吃饭、穿衣、住房、婚嫁、生育、养老、医疗、丧葬等统一由公社包干。
11月,县成立“全民皆兵总指挥部”把全县青壮年编为4个师、16个团、78个营、234个连、720个排、2800个班,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2月15日,县委召开钢铁生产群英大会,表彰175名先进分子,分别授予起步、飞竹、洪洋公社铁厂一面大红旗。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全县共办起大小炼铁炉7531座,产铁4603吨,其中半数以上为烧结铁,共有50421人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12月,成立县闽剧团。
12月,在中房陈太尉宫后山等地发现3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搜集出土石镟、石锛20余件。
是年,创办地方国营罗源县农具厂,为县内首家机械工业企业。
1959年
1月6日,县委发出《关于领导干部十字守则的决议》。要求全县领导干部要“帅(政治挂帅),统(统一领导),群(群众路线),阶(阶级政策),推(推广先进),学(不懂就学),观(现场参观),干(苦干巧干),抓(抓思想、生活、生产、时机、主流),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1月16日,县委召开首次党员大会,全县1261名党员全部出席会议,169名非党的干部列席会议,与会同志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要求工业贯彻“五字宪法”,农业贯彻“八字方针”。
2月27日—3月2日,县三届二次人代会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778人,列席代表12人,大会通过改罗源县人民委员会为罗源县人民公社联社,选举崔世源为县人民公社联社主任(县长)。
3月29—30日,中共罗源县委第二次党代会在城关举行,出席会议代表153人,列席代表25人,会议通过《为1959年全县大跃进作出贡献》的决议。选举中共罗源县委二届县委和监委,选举张懋廷为县委第一书记,王葆兰为监委书记。
4月25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各公社也成立农业科学研究站。
4月,贯彻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基本核算单位由公社改为生产大队。
5月11日,县委、县人委联合发出《关于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的联合指示》,号召全县人民以稀代干,以杂粮代主粮;三餐改二餐;闲时少吃,忙时多吃,重活多吃,轻活少吃,一半粮一半菜,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5月25日,县委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作法,清退“―平二调”款4.98万元。
6月5日,罗源县人民公社联社撤销,恢复为罗源县人民委员会。
6月15日,给全县烈属颁发《烈士牺牲纪念证》。
7月,罗源一中高考成绩列福安地区第二名,全省第十八名;生物科成绩获全省第一。
8月,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委员会。叶业善当选为书记。1960年2月,组织任命雷志森为书记。
10月29―31日,县委召开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部署所谓“反右倾,鼓干劲,保卫总路线”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委书记燕文魁作了《右倾反透、干劲鼓足,大战第四季度,迎接明年更大的跃进》的动员报告。
11月8日,县委成立反右倾整风运动领导小组,由燕文魁等10人组成,下设整风办公室,陈星光为办公室主任,在全县开展整风反右倾运动。至次年2月运动结束,有66名干部受到错误批判,其中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或“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的有41人。
11月23日,罗(源)古(田)宁(德)反空降,防暴乱联防指挥部成立。
11月28日,罗源县松山乡北山大队民兵连前往江西南昌市,为福州军区“民兵工作现场会”表演军事项目。
12月,碧里公社西洋大队民兵雷祥清出席“全国群英会”,国务院授予“打猎英雄”称号,奖励半自动步枪一支。
12月,召开第四次妇女代表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县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高计香为主任。
1960年
1月14日,县委组织部召开第一次组织工作座谈会,计划在1960年发展党员1257人。
1月15日,县委成立民兵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燕文魁为组长。1961年4月17日,撤销民兵工作领导小组。
1月19日,县委召开3万人参加的造林广播誓师大会,全县突击造林146352亩。
2月6日,县委召开1959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大跃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410个先进集体、846名先进个人。
2月12—13日,召开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大会批准l名副县长和2名委员因工作调动辞去副县长、委员职务的请求,并进行了补选。
4月,城关公社北山大队民兵于顺顺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全体代表,并获奖半自动步枪二支。
5月1日,县委成立煤铁指挥部,县委书记赵卫民为总指挥,各公社相应成立煤铁指挥办公室,开展以煤铁为中心的工业战役,计划在1960年炼钢铁1000吨。
5月,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经大会评比推选,省政府核准,确定罗一中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6月1日—11日,校长黄兆希代表学校赴京出席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捧回了大会嘉奖的“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单位”荣誉匾一面。
5月22日,县委召开农村片长以上干部会议,127名干部出席会议,布置在农村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工作。
6月3日,罗源城关红旗万人食堂实现洗米装罐蒸饭、煮菜自动化,8个人就可以为全城13万人供应饭、菜及部分开水。这一经验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纪录片进行交流放映。
7月—11月,撤、并机构98个,精简人员660人,充实基层,加强农业第一线。
8月8日,8号台风正面袭击县境,台风总降雨量达232—324毫米,风力达九至十级,阵风12级以上,为本县历史中少见的。全县农作物受淹44840亩,损失约35万元,冲坏堤坝、渠道等1069处,房屋倒塌59座,被淹1778座,死亡3人,伤4人,及其他物资,耕牛被冲,全县估计受灾总损失近150万元。灾后县人委发放救济款2万元。
10月3日,根据省、地委的指示,县委成立整编领导小组,王葆兰为组长,采取“并、合、撤、减”的四大办法,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至28日全县并合12个科(局)和厂(公司),撤销公社管理局、洋柄、中房卫生所。共精减工作人员573人。
11月,县委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在全县开展以反对“五风”(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生产瞎指挥风),“三害”(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为重点的整风整社运动。至翌年2月结束。
12月5日,县委成立瓜莱代生产领导小组,要求在口粮安排上贯彻“低标准,瓜菜代”的精神,大力抓代食品生产,来弥补口粮不足。全县为弥补口粮不足,采摘鲜地瓜叶4143担,地瓜叶干和藤头3818担,制地瓜藤头,淀粉1785担及其他代食品等。
12月28日,全县各地由于缺粮,发生严重水仲病和饿死人现象,有水肿病人7500人,妇女子宫脱垂1243人,小儿营养不良症1933人。其他慢性病2553人,死亡143人。县委组织力量为患者检查治疗,并拨出红糖1000斤,土黄酒20担,红枣50斤,蚕豆30担,米糠40担,发放救济款37万元,进行有病治疗、无病防病,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1961年
1月1—14日,县委召开四级扩干会,与会者968人,会议贯彻省委会议精神,对22个大队,开展第一批整风整社运动。并对初步揭发出整风问题作了处理,管教反省的2人,停职反省的1人,集训整风的17人。
1月,恢复人民公社社员自留地,准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
2月,贺龙、罗荣桓元帅到罗源沿海驻军视察,检查工作。
4月9日,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议,409人出席了大会。传达省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简称六十条)》(草案)。认真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关于贯彻执行《六十条》给全党同志的信,研究讨论调整社队规模的意见,计划全县设置24个公社、187个生产大队、1414个生产队。
5月16日,罗源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成立。
5月26日,任正轺任中共罗源县委副书记。6月兼任罗源县县长,免去李世杰县长职务。
5月,福安军分区批复同意,成立罗源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燕文魁为书记,温开志为副书记。
5月,恢复区一级建制。全县设城关、中房、碧里、霍口、起步、飞竹6个区。
6月11日,县成立“三清”(清劳力、清物资、清资产)委员会,开展“三清”工作。至20日,清出物资总值230万元。
6月,各地公共食堂相继停办。
7月30日,县人武部、公安局联合破获“反共进军团”、“反共救民会”等反动组织,抓捕了反革命分子57人。
7月31日,县委成立“纠正平调,彻底退赔委员会”,赵卫民为主任,纠正公社化以来的平调错误。至年底退赔兑现159万元。
10月1日,洪洋官村公社党委书记雷志岳参加省少数民族观光团赴京观光。
10月7日,县人民委员会党组成立。
12月,本县由福安专区划归福州市管辖。
1962年
1月16―19日,县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城关举行,与会代表123名,列席代表17名。会议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和“以粮为钢,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方针。会议选举任正轺为县长,余德兴、王照生为副县长,柴师歧为法院院长。
3月4—6日,召开县第五次妇女代表会,到会代表165人,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高计香为主任。
3月8日,县委成立精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编方案,全县共精简人员255人,其中职工87人。
3月28—31日,召开第六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六届县总工会执委会,林玉兴为总工会主席。
3月,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委员会,雷志森当选为书记。
4月,各生产队开始建立劳动定额,记工评分制度,实行定劳力、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定工分、定奖惩的“六定”生产责任制。
7月,县委结束对1958年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处理干部的甄别定案工作,共甄别定案1059人,其中原处理完全错或基本错的510人,部分错的347人,原处理正确或基本正确的202人。
7月17日,县粮食局榨油厂因缺乏安全设施,发生锅炉爆炸,死4人,伤12人。
7月20日,县委成立“回乡、下乡职工安置委员会”,由任正轺,王照生等7人组成。
7月24日,罗源县人民防空委员会成立。
10月11日,中房区深坑、港里两村突降冰雹,大如茶杯,持续半小时。
1963年
1月,发生山林火灾39起,烧毁林木24.79万株。
5月,县派员去辽宁省旅大学习种植海带技术并引进海带苗。是年,首次种植海带500亩。
7月,首次引进早稻矮杆南特号良种,在歧余大队试种成功。
8月10日,县委成立“五反”运动领导小组,张懋选为组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反”运动。
8月,本县由福州市委划归闽侯地委管辖。
是年,霍口油茶林场接收福州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300人。
1964年
1月7日,县直企业党委会成立,1965年撤销。
4月6日,县委成立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李世杰为组长,开始施行节育手术。
4月6日,县委成立“继续处理闽浙赣边区党委,城工部党员党籍领导小组”。燕文魁为组长。有194人申请恢复党籍,已恢复43人。
5月,根据中央,省地委关于进行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通知,成立“罗源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开展人口普查工作。
6月14—19日,召开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七届县总工会执委会,王建民为主席。
8月13—17日,县五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147名代表出席会议。列席代表15人。选举李世杰为县长,余德兴、王照生、陈勇言、林宏川为副县长。法院院长柴师歧。县人委委员23人。
9月11日,碧里区濂沃公社下沃大队陶沃村民兵在黄沃全歼蒋帮派遣特务“建龙小组”,生俘上尉组长饶昌金等匪特3名,缴获加拿大手枪3支,手榴弹及发报机、操舟机、指南针等军用物资一批。10月1日,省军区发来嘉奖令。4日,县委在城关人民体育场召开全歼“建龙小组”庆功授奖万人大会,并举行游行庆祝活动。
10月,巽屿北山团结塘围垦工程动工,1965年4月完成海堤堵口,垦区面积2050亩。
11月,闽侯地委通知,贾吉庆代理县委书记。
12月23日,县委、县人委决定从1965年起,每月15日为县委书记、县长接待来访日。
12月29日,罗源县首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1024人,会议历时8天,会议高举反“右倾”旗帜,集中解决县委领导方面的右倾问题;学习国家主席刘少奇给江渭清同志的信;贯彻省地委会议精神。
1965年
2月18—22日,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与会代表350名。县长李世杰在会上作《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广泛深入地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动员全党全民为实现1965年粮食总产4.5万吨而奋斗》的报告。
5月9—13日,县境连续发生18起烧山事件,烧山面积2800亩。
6月17日,我县从外地引进矮脚大尖、广二矮、鸭子矮等15种晚稻矮秆良种作播种试验。
7月,我县实行裁区并社,全县划为中房、洪洋、城郊、飞竹、西兰、霍口、碧里、鉴江、起步、松山10个人民公社,原城关镇建制不变。
8月13—19日,县委召开农村半农半读工作会议,研究农村扫盲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等问题。
10月,应胡志明主席为首的越南政府要求,我援越抗美部队先后入越参战。罗源籍军人102人赴越参加战斗,牺牲二人(一名军医)。
12月,飞竹至霍口公路竣工通车。
是年,国家豁免1961年前社队集体和贫下中农个人所欠银行、信用社贷款118.83万元。
1966年
2月1日,中共罗源社教工作团委员会,中共罗源县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党员、工作队队员、干部认真学习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月,修建五里亭货运码头,12月竣工。
3月17—18日,召开县第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补选柴师歧为副县长。.
5月8日,县委发出《关于突出政治实现县委革命化的意见》,要求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改造县委领导干部人生观,深入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力争三至五年实现《农业四十条纲要》,改变罗源落后面貌。
5月底,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发出“5.16”通知,开始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
6月4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学校、工厂全体干部动员大会,部署“文化大革命”运动,罗源一中出现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党支部”。
6月7日,县委派工作队进驻罗一中开展“文化大革命”。10日,成立“罗一中文革筹备小组”,开始对教师中所谓的“牛鬼蛇神”和“反动学术权威”及学生中所谓的“右派”进行批判。
6月中旬,县委和城关区委联合在县人民会场召开千人大会,批判所谓“三家村”(即吴晗、邓拓、廖漠沙)。
6月,城关镇改称城镇公社,城郊公社改称白塔公社。
6月,全县城乡掀起横扫“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浪潮,上万人出动,捣毁了许多寺庙,名胜古迹,古董等文化珍品,焚烧旧书刊。
8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指责自6月上旬派工作组以来的“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罗一中掀起揪、赶工作组的浪潮。8月底,县委宣布撤走驻罗一中的工作组,留下联络员。
8月19日,罗一中成立“红卫兵”组织。随后,罗一中“红卫兵”组织形成三派:即“罗源县红卫兵总部”(简称罗红总)、“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简称红革司)、“福建前线红卫兵统战兵团”。
8月,县委和人委机关分别成立“县委机关革命造反兵团”与“人委机关造反兵团”。
9月3日,1966年第14号台风正面袭击县境,风力达12级以上,风速每秒大于40米。全县受损房屋3000多座,死亡15人,受伤341人,损失粮食80000多担及其他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造成决堤、路毁、桥断、电停、通讯线路几乎中断。灾后国家发放贷款5.5万元、拨给救灾款70.5万元,回销粮350吨以及大量木材、布票等资助灾民重建家园。
9月中旬,罗一中先后选派两批红卫兵代表上京接受中央领导检阅。
9月18日,罗源县城关林场工人成立“罗源66918革命造反委员会”。
9月24—29日召开县第六次妇女代表会,到会代表243人,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潘秀燕为妇联会副主席。
9月28日,县委发出关于组织全体革命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县以下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五条)和人民日报《用文斗,不用武斗》、《抓革命,促生产》、《掌握斗争的大方向》等社论的通知。
9月,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共青团罗源县委员会,雷志森当选为书记。
10月初,“撇开党委闹革命”成为流行口号,当时有全县性“造反”组织11个,争着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县委、县人委领导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均陷于瘫痪。
10月,县委召开首届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后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
11月,“罗源县文化革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大批师生组成形形色色“战斗队”,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搞所谓“革命大串连”。
12月,县相继成立了“罗源县老区人民反修兵团”,“复退继红兵团”及“罗源工人造反指挥部”。
是年,城关大队农民林庆铭育成早稻良种“罗矮早3号”。
1970年经省农科院审定为省优品种,推广到省内外。1978年获省科技成果奖。
1967年
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了《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元旦社论。
1月下旬,上海的“一月风暴”夺权风潮刮到我县,各单位群众造反组织开始酝酿夺权。25日,“罗源县工人造反指挥部”(下称工指),罗红总、东海兵及县委、人委的造反兵团联合夺了县委、县人委领导权。至此,全县各级领导机构完全陷入瘫痪状态。
1月27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1月23日《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群众“左派”的决定》,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派出人员进驻我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并成立中共罗源县驻军接待站委员会和“支左”办公室。
1月,岭(岭尾店)洋(洋头)公路建成通车。
3月3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共871人参加。会议主要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和党中央《给全国农村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各级干部的信》,掀起春耕生产高潮。
3月5日,成立“三结合”(军队、地方干部、“造反派”)生产领导小组,领导全县工农业生产。
3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罗源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对公安局、邮电局、水产局、海防部、银行、气象站等单位实行军事管制。
3月底,罗红总等造反组织把已调离罗源工作的原县委书记张懋廷、燕文魁、赵卫民等视为“走资派”揪回罗源批斗。
4月20日,在县体育场召开平反大会,释放“三・一六”被捕的老区、复退、敢闯兵团等组织头目共17人。
4月23日,县委副书记刘敬辉被迫致死。
4月28日,全县工人造反组织因观点不一,分裂为两派,即原“罗源县工人造反指挥部”(简称工指)与“新工人造反司令部”(简称新工司)。
5月12日,“支左”部队公开宣布支持罗红总的观点。
6月14日,罗红总、红革司在县礼堂联合召开批判大会,因大会横幅标题引起争斗,拉开罗源县的武斗序幕。随后,在江青所谓的“文攻武卫”口号与煽动下,武斗急剧升级。
7月,在武汉“七.二0”事件的影响下,县几个群众造反组织联合揪斗所谓罗源“谭工八”—县武装部政委。
7月30日,罗一中两大派学生组织在校园内发生徒手武斗,社会上其他造反组织也介入学生组织的武斗。罗源县武斗开始蔓延,且动用枪支弹药,进行对抗,规模愈来愈大,流血事件不断发生,社会治安呈混乱局面。
8月19日,在“砸烂公检法”的口号下,红革司、工指等造反组织再次冲击公安局,企图抢所谓的黑材料未遂,绑架3名公安人员为人质。
10月中旬,两派武斗升级,开始使用步枪,手榴弹、炸药包。
11月初,县造反派组织开始大联合,形成两大派,以革造会观点为一派,联合了工指、红革司等组织;以罗红总观点为一派,联合了新工司等五大造反组织成立“红五司”。
12月,武斗连续不断,死4人,伤2人。
12月,动工兴建潮格水电站。1969年5月竣工,装机容量500千瓦。
1968年
1月7日,“红五司”在水古阻击前往破石粮仓取枪的“革造会”头目,“革造会”死1人,伤8人。
1月7日,从1967年12月到本日,统计全县发生重大武斗7起,共死亡6人,伤10人。
1月10日,“红五司”造反组织30多人在起步潮格村鸣枪阻止步行到福州上访的周宁县革造会造反组织人员,致其3人受重伤,并将他们中的肖志瑶、陈少凤(女)关押五昼夜。
2月12日,县“红五司”组织宣布撤销临时指挥部。
2月,小学“复课闹革命”;9月,中学“复课闹革命”。
3月14日,县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发出《动员外出职工、机关干部返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要求在3月20日前一律返回工作单位,否则停发工资。
3月中旬,县成立打击投机倒把指挥部。
3月20日,县生产领导小组转发卫生小组《关于迅速扑灭流行脑脊髓膜炎的意见》,全县流脑疫情已波及11个公社,143个大队,发病达1427人,死亡134人,地、县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先后派出8支医疗队赴发病社队抢救治疗,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是年,全县发病2136例,死亡171人。
3月30日,县“革造会”组织宣布解散。
4月5日,县两派组织签定大联合协定。
5月10日,罗源县驻军接待站,举办第一期两大派头目参加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5月18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闽北指挥部委员会批复,成立罗源县革命委员会,刘广才为主任(军代表)、陆仲勋(军代表)、姜旭昶为副主任,委员35人,下设政工组(同年11月9日改为政治组),保卫组(同年11月9日并入政治组),生产指挥组和办事组等四个大组。19日正式启用新印章。(同时撤销县军事管制委员会)。
5月22日,县革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并作出了决议:一、大抓根本,把毛泽东思想的大普及推向高潮;二、狠抓阶级斗争,强化无产阶级专政;三、要拥军爱民,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8月,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
9月,县革委会派“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罗一中,派“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罗二中;公社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领导学校开展所谓“教育革命”。
10月11日,罗源一中革命委员会成立,提出“复课闹革命”。
10月15日,县革委会批准成立罗源县工代会。王照生为工代会主席。・
10月,中共中央转发《北京新华印刷厂军管会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后,我县开始清理阶级队伍。“极左”思潮再度升级,错整了一大批人。
11月3日,介入罗源地方文化大革命的“支左”部队,分批撤离罗源。
11月6日,县革委会发出《关于组织工人、贫下中农纠察队的通知》,其任务是维护本地区、本单位治安秩序和社会秩序。
12月17日,县革委会发出《通告》,要求保护国家财产和收缴武器,搞好“斗、批、改”。
12月18日,罗源县“斗、批、改”办公室成立。
12月21日,在中房曹湾叠石茶场工区办“五・七”干校,集中县直机关干部203人在此劳动、学习、接受批斗。
12月24日,县召开工人纠察队成立誓师大会。
1969年
1月1日,“罗源县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成立。19日第一批知识青年及部分城镇居民上山下乡,接受所谓贫下中农再教育。到1972年底,全县上山下乡知青计1229名(含部分城镇居民)。
4月,霍口公社山垅湾大队党支部书记雷志良作为中共“九大”代表,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4月25日,党的“九大”开幕,县革委会隆重召开庆祝大会,给党中央,毛主席发了致敬电,会后全县组织193支,一万多人的宣传大军和16个宣讲团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宣讲党的“九大”会议精神。
6月5—15日,中共罗源县党员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1134名,选举确定参加省党代会代表,会后组织了军、干、群三结合的466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继续在全县范围内搞“清队整党”和“一打三反”运动。
6月,县革命委员会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县直机关和起步、碧里、鉴江等公社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整党工作。随后这项工作在全县范围内铺开。至年底,共重点审查822人,其中大部分属于冤假错案。
7月—9月,县革委会组织“九大”精神宣讲会840多场,召开大小批判会1350余场,办大批判专栏200多期。
8月17日,县革委会举办中小学教师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有642人参加。
9月,丹阳至寿桥国防公路县境段(溪下~寿桥)开工。
9月,执行毛泽东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全县小学实行五年制,中学“三、三”制改为“二、二”制。
10月26—31日,县召开农业战线抓革命,促生产会议,与会者1160人,大会贯彻省、专区“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
11月12日,县革委会发文建议撤销“支左”办公室。
11月15日,全县已基本完成清队,整党工作的有11个公社、54个生产大队和47个机关事业单位。全县党员2212人,恢复党的组织生活2075人,暂缓恢复83人,按期转正党员437人,暂缓转正33人,建立95个新的党支部,吸收新党员102人。结束30个团支部的整建国工作,发展新团员132人。
12月16日,“县革委会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成立,全县修筑防空工事,地道、坑道、防空壕等141条5471米。
是年,恢复飞竹、鉴江2所中学,创办中房、洪洋、碧里、松山、红桥5所中学和应德、香岭两个初中班。
1970年
1—7月,县分批培训赤脚医生480名,不脱产卫生员445名。
2月,开始“一打三反”运动(即打击现行反革命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
2月,县革委会提出农业生产要“四个不动摇,五个百分百”的口号,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四个不动摇”即举旗抓纲不动摇;学大寨、赶昔阳,三年建成大寨县不动摇;“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不动摇;革命加拼命,实现亩产千斤县不动摇。“五个百分百”即水田百分百种植早稻,百分百实行水稻连作,百分百选用矮秆良种,百分百搞合理密植,百分百采用卷秧育苗)。
4月,县举办第一期路线学习班,两大造反派头目全部参加学习。
6月,本县由闽侯地委划归福安地委管辖。(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
8月25日,266名军民在城关举行反空降实战演习。
10月初,县重点工程,百丈水电站开工兴建,装机容量3200千瓦。1976年1月建成投产。
10月,飞竹至斌溪公路开工。1972年底通车。
11月3日,经中共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的批准,成立中共罗源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由石左、马汉熹、武占元、柳朝豪、李福刚等5人组成,石左任组长。
11月5日,县医院外科医生欧阳吉兴用针炙麻醉成功地摘除1例18.5公斤重的腹腔大肿瘤。
12月,清队、整党和“一打三反”运动以及定案工作基本结束。全县清队列审案件520人,已定案处理419人,开除党籍1人,开除清洗25人。整党列审案件403人,定案处理301人,开除党籍30人,取销预备期党员34人,劝退9人,留党察看54人,警告和严重警告123人,自行脱党6人,死亡45人。“一打三反”列审案件780人,定案处理570人,开除清洗47人,解雇动员回家5人,开除留用11人,撤销职务3人,记过20人,开除党籍9人,留党察看13人,警告5人,严重警告9人,未予处分34人。
12月20日,县革委会下发《关于成立一室二组所属组、局设置的通知》。决定革委会设办公室、政治组、生产指挥组。政治组下设:组织组、宣教组、人民保卫组、民事组。生产指挥组下设:办事组、计划组、农业局、工交局、财政局、商业局、粮食局、水产局、卫生局。
1971年
2月,县革委会成员开展内部整风,在小组发言中,部份同志对县“四个不动摇,五个百分百”的提法是否符合罗源实际,提出不同看法,对此,在会议上批判了所谓“罗源通”。
3月14—16日,县革委会召开组局、公社,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军代表等60多人参加的“三办”会议,会上传达了地区召开的关于清查“五.一六”分子会议精神,部署了开展清查“五・一六”分子运动。至9月,共查出重点嫌疑对象12人,集中在新亭办“学习班”。1978年5月28日,经县委复查后,全部予以平反。
4月16日,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转发宁德地委《关于建立西兰、起步、霍口、中房、鉴江、洪洋人民公社党委会的批复》。
5月10日,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向全县人民发出《开展学习余养金舍身救战友的决定》。余养金(鉴江人)原任解放军某部连长,在福鼎太姥山组织实弹投掷训练中,舍身除险情,保护战友而光荣牺牲。
6月17―20日,中共罗源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与会代表341名,历时4天。大会选举产生中共罗源县第三届委员会,由石左、马汉熹、武占元、李福刚、柳朝豪等21位同志组成。石左为县委书记,武占元、马汉熹为副书记,于8月21日正式启用中共罗源县委员会印章,同时撤销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
9月3日,“县革委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石左为组长)。
9月14日,相继成立了中共罗源县城镇公社、松山公社、飞竹公社、碧里公社、红塔公社委员会。
9月18—23日,连续两次台风影响县境,洪水淹没稻田2.6万亩,因灾死亡3人,重伤1人。
9月,外洋水库(库容274万立方米),凌洋水库(库容126万立方米)动工兴建。分别于1973年3月,1975年11月竣工。
9月,建洋柄医院,设病床30张。
10月16—18日,县委召开支部书记以上干部会议,传达林彪“9・13”反党叛国事件。全县军、干、群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12月1日,县革委会人民保卫组对涉及160人的“革新党”案件作出属于假案的复查结论。
1972年
2月,县委举办贯彻中央[1972]3、4号文件骨干训练班,有县委、县革委会委员、公社干部、下放干部、中小学教师、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人等926人参加学习。进一步深入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炮制的《571工程纪要》。
2月,县革委会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和传达对解放后17年教育工作的“两个估计”(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5月,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罗源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共青团罗源县委会,肖翠桃当选为副书记。
6月18—21日,召开县第七次妇女代表会,到会代表340人,选举产生第七届县妇女联合会执委会,选举肖翠桃、林汝英、林亚英为妇联会副主任。
7月,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开始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8月20日,县教师学习班195人因食用变质花蛤中毒,经及时治疗全部康复。
9月,县革委会在圣水寺举办两期打“五头”(盗窃头、赌博头、迷信头、投机倒把头、斗殴打架头),刹“两风”(单干风、封建迷信风)学习班。到1973年2月结束,计集中学习150人。
10月17日,宁德地区少数民族“农业学大寨”现场会在罗召开,本县有21名代表出席会议。
12月,全年新发展党员188人,受党纪处分的党员43人。
是年,县委完成“三大运动”(清队、整党、“一打三反”)的定案处理工作。近95%的立案审查对象(1315人)其问题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973年
3月3—5日,县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整党建党、春耕生产和继续抓好“批林整风”等工作。
5月15日,县委作出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的初步意见。
5月23日,“罗源县人民法院党的核心小组”成立,江秋荣为组长。
6月8日,“县高等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成立,李福刚任组长、岳金钊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
6月8日,县革委会在城郊举办路线教育学习班,把扰乱社会治安的人集中办班,强制教育。
6月30日—7月3日,县委召开干部会议,贯彻中央21号文件精神,检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8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霍口公社雷志良(畲族)被选为“十大”代表,出席了这次党代会。
9月13—16日,罗源第八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城关召开,出席代表194人,选举产生第八届县总工会执委会,选举李福刚为总工会主席。
9月15日,白水至鉴江公路和黄土至碧里公路同时开工。1979年先后建成通车。
9月19—24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十大”文件和省扩大会精神。
9月22日,12名代表赴省参加庆祝国庆观礼活动。
9月,凤山小学学生刘华金(10年后成长为国家级田径运动名将)在宁德地区举行小学生运动会上初露头角,夺得女子少年乙组跳远和100米跑第一名。
10月,建立罗源县汽车运输队,1983年改称汽车运输公司。
10月31日,县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武占元任组长,下设办公室。
12月8日,县委成立“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武占元任总指挥,全县掀起改溪造田,平整土地等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
12月22日,“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李福刚任主任,下设办公室。
12月24日,县委决定抽调15名干部下乡,带领和加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
12月,动工改造罗源溪西段河道。翌年3月完成河道改弯取直和重砌防洪堤工程。
是年,县航运公司开始拥有机动货轮。
1974年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罗源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人员奉命全部撤回部队。
2月23—28日,县委召开全县“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议,与会代表600名。
3月,县委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共中央9号和12号文件,继续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5月,中共中央发了[1974]17号文件,明确不搞层层揪,县委工作逐步走向正常。
8月11—13日,台风暴雨成灾,稻田被淹12万亩,海堤溃口15处长365米,溺死2人。
8月,“四人帮”为建立第二武装,学习所谓“上海民兵工作新经验”,指令全国各地成立民兵武装组织,罗源县民兵指挥部也宣布成立。
8月至10月,县委党校为配合“批林批孔”运动,连续举办两期县直机关理论骨干学习班,学习“儒法斗争史”,共209人参加。
10月20日,连江县合峰村与罗源县下土港村发生山林纠纷,合峰村出动百余人攻打下土港村,下土港村民逃匿。宁德地委和罗源、连江两县政府闻讯立即派出工作组前往处理,事态得到平息。
11月28日,“罗源县松山围垦工程指挥部”成立,开始在松山公社的迹头至巽屿一线拦海建堤,围垦造田。拟围滩地3.46万亩,其中可耕面积2.81万亩,变沧海为良田。
1975年
2月13―20日,县委召开“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出席代表1000人。
2月,省计委批准罗源松山塘围垦工程列入省重点基建项目。4月,工程正式动工。后因资金不继于1983年决定缓建。
2月,各行各业开始整顿。“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变。
5月,县委书记石左调离罗源,武占元代县委书记。
5月至10月,县委在县党校举办了三期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班”,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共有161名干部参加。
6月,县委书记武占元等到起步大队蹲点,总结推广该大队实行小段包工等13种农活经营管理办法,颇受农民欢迎。
6月,县内首座社办电站西兰公社红桥(寿桥)水电站建成投产,装机容量250千瓦。
9月7日,驻军组织红塔公社民兵进行八二迫击炮实弹射击,误伤群众6人。・
9月23—24日,台风暴雨袭击县境,死亡3人,伤5人。
10月30日—11月6日,县委召开有2500人参加的工作会议,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大会精神,号召“苦战三年建成大寨县”。
12月,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全国又一次陷入混乱。
是年,百丈电站至竹兜变电所35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全长18.3公里。
1976年
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学生及人民群众自发地以不同形式沉痛悼念周总理。
1月,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定“五五”人中增长规划和“六五”人口增长设想,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抓好晚婚节育工作。
2月5日—10日,县委召开整风会议,县委委员、公社党委书记,各组局负责人、贫下中农代表共280多人参加,会议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对照大寨县六条标准揭矛盾,找差距,迅速在全县掀起“学大寨”高潮。
2月,成立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罗源县办事处。1982年2月升格为罗源县支行。
2月,霍口至黄鹤公路开工。1978年竣工通车。
2月,各公社进行杂交水稻育种实验,取得成功。是年,本县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3月28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打招呼”会议精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逐步在全县展开,各单位又陷入混乱局面。5月10日,县委召开县委委员、县革委会常委、公社党委委员、大队党支部书记会议,传达布置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提出联系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实际,批判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7月初,县委成立“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办公室”。
12日,召开反击所谓“右倾翻案风”的动员大会,全面否定1975年整顿成绩,县委领导蹲点的起步大队也被说成“资本主义黑样板”。
4月17日,发生罕见的大降冰雹。冰雹大如鸡蛋,密集成雨,同时伴有10级以上大风,从霍口川边大队向西横扫县境7个公社、48个大队,至鉴江井水大队入海。沿线房屋、庄稼、林木皆遭程度不等的破坏,受灾6833户。
9月3日,县委书记武占元在机关干部、职工大会上作反贪污、反盗窃、反投机倒把的动员报告。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10日,县委、县革委会、人武部联合绐党中央发了唁电,18日下午3时,县城万余干部、群众在县人民体育场举行悼念大会。
10月17日,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议,传达省委会议精神,“四人帮”被打倒!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全县传开,人心大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