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上下杭要回来了!90余处历史风貌建筑已完成修复
2019-09-2010-05-03来源:三坊七巷官方网站

青砖古厝、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上下杭街头巷尾那一座座风格各异、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大宅院,保存着老福州人的儿时记忆,这里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


(资料图)


历经浮沉之后,上下杭又一度成了居民密集的旧屋区,随意搭盖、建筑残缺、道路破损、卫生堪忧,曾经的古风古韵变得模糊了。


(资料图)


2013年开始,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启动修复工作。目前,上下杭已有90余处院落基本完成修复,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目前,一些院落已经修葺完成,但尚未对外开放。



修旧如旧

重现宅院当年繁华

由于上下杭水陆交通方便,清初福州地区的自然寄泊港,逐渐由洪塘南移至台江北岸,上下杭就成为土特产品的集散枢纽,商业街市逐渐发展。有人将上下杭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曾经的繁华,为这里的院落注入了独到古韵。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古诗中这样的场景,在上下杭同样可以觅得。汤房巷位于上下杭路的中段,巷宽不及二米,两边高墙森森。它因古时这里有个温泉澡堂而得名。



通过巷中的一个灰塑拱形大门,就来到了汤房巷4号。这里曾是美且有糕饼厂老板的宅子,美且有创办于清朝咸丰年间,是福州著名老字号之一。但在修复之前,院落中居住着多户居民,随意搭建让建筑杂乱破败。

启动修复后,后期搭建的杂乱结构被拆除。院内的楠木雕花门扇有4米多高,保存得较为完整。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在工程修复时多方寻找原材质,对局部残缺雕花进行了修复,让其成为整个院落的亮点。门扇内侧上下推拉的挡板,也被完整保留,推上之后整个房间变得非常幽静,既不影响美观,也解决了私密性问题。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多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而以清代、民国时期风格为主,不少还混搭了西洋元素。为了尽可能保留原本的风貌,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一直遵循文物古迹修缮原则。上杭路上的建宁会馆,红砖大门原本就被水泥覆盖,工人就一点点地把水泥剥离,让雕刻精美的墙体得以重现。



移步易景

细品百年商贾风云

上下杭院落之间前后左右基本是互相连通的,可谓移步易景。

上杭路122号采峰别墅,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它是福州近代富商、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的故居,建于1920年,可算当时档次最高的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



采峰别墅依彩气山而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这里就基本无人居住了,建筑的部分墙体倾斜、倒塌,屋面漏水严重,小花园的亭子也倒塌了。

别墅建筑用料讲究,地上的瓷砖、钢材、玻璃等建材全部是进口货,部分青砖上还有采峰别墅独有的字样或图案。别墅砖墙的转角,都不是切割的,而是采用了一体成型的折角红砖。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砌墙砖也是定制的。在做工这么讲究的情况下,采峰别墅只历时半年时间就建成了。



为了恢复原貌,工人将倒塌的墙砖收集起来,重新砌起墙体。花园内的亭子也依照原貌重建起来。如今,基本完成修复的采峰别墅已重现当年的韵味,日常也有专人负责保洁养护。



回过头来,在三捷河岸一侧是星安桥巷,这里汇集了张真君祖殿、星安桥、三通桥等多个文物保护单位。

在星安桥头,是一栋不大的两层木结构楼房,年过七旬的市民潘建清曾经就住这里。“我们一家4代在这住了70年。”他说,家门口的这条小巷,曾是仓山进城的必经之路,周边商户林立,盛极一时。岁月沉浮,后来,这里从商贸繁华地变成了成片旧屋区。


星安桥巷74号


2013年,上下杭街区启动保护性整治,不拆旧房不建新房。如今,街区内已基本修复完成的文保单位、登记文物点及传统风貌建筑有90余处。



小巷一头,潘建清的老宅翻新后,古韵悠悠,仍似当年。对面建筑的二楼,一处向外探出的靠栏保留了当年风貌。“这叫‘美人靠’,以前从这里向下望,就能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

如今街区里共有10处登记文物点和10处传统风貌建筑正进行保护修复。“改造修复很接地气,保留了岁月的烙印,勾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逛了一圈的潘建清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承载了近百年老福州的记忆,“所以,这里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高兴!”


1568945554880285.jpg


曾经的上下杭,商家比肩,行栈林立,商帮会馆聚集,大商巨贾呼啸来去。随着采风别墅、商务总会旧址等建筑修复完成,如今行走在这里,已能清晰地品味到福州近代的商贸风云。

眼下,随着三捷河两岸约1万平方米建筑完成整治,陆续招商开始试运营,上下杭新的商业模式,也迈出了探索完善的步伐。

(来源:亲水台江、海峡都市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等)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