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正确解释自身的来源与遭受的灾厄;认为自己氏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存在亲缘关系,遂认定该动物或植物为本氏族祖先或祖灵而予以礼敬和膜拜。如闽族和闽越族,都把蛇作为崇拜对象,并把蛇图腾作为持久的信仰。
蛇图腾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南方蛮族,闽族同样崇蛇。许慎《说文解字》释闽曰:“东南越蛇种。门声,从虫。”并称“南方蛮、闽,从虫”。皆记其崇蛇的信息。冶山考古发现有“虫”字板瓦,学者以为是“闽”字初文。“虫”的汉字初文就是盘身昂道蝮蛇的象形。蛇作为古闽族、闽越人的图腾标志,其起源与闽族人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渔猎生产相关。他们“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地深昧而多水险”;“南方暑湿,近夏瘅热,暴露水居,蝮蛇蠢生”,“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中,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汉书·严助传》),先民由畏惧而产生崇拜心理。另外,某些蛇类还是先民重要的食物来源,《逸周书》载:“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说明东越七闽之地,以大蛇为上肴,产生感恩的心理。正是这种畏惧与感恩心理的交互作用,使古闽人把蛇当作本民族的图腾标志。
闽越人不仅崇拜祖先,而且信仰天地鬼神,“信巫鬼,重淫祀”,盛行巫术之风。或安台以祭奠,或立庙以祭祀。汉武帝时,还曾把越地巫祝招进宫廷。《史记·封禅书》载:“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后世怠慢,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汉武帝采用越巫的建议,建立祝祠并用鸡卜,意在安抚越人,说明闽越民俗文化,也影响到汉朝廷。
闽越人的习俗也与他们的生活习性和信仰有关。《史记》载:“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越人有短发纹身、衣服左衽的习惯,考古发现闽人有凿齿和居住干栏建筑的习惯。考古发现证明,闽越人受汉文化的影响,也信仰龙、凤及四方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这从瓦当纹饰中可以看到。
(摘自:《福州通史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