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足迹,再创时代辉煌
2019-11-0708-13-01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记录历史足迹,再创时代辉煌

周慧

年鉴作为一种信息裁体,源自西方,自清末传入中国,虽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兴盛发展还是在当代。与各项事业一样,年鉴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而迅速发展。从最初的外国人用外文编纂出版有关中国的年鉴,到中国人翻译摘编外国年鉴,再到中国人自己编纂出版年鉴,引入中国传统史书、志书有关体例,从而赋予了年鉴鲜明的中国特色。经过百余年的洗礼与变革,年鉴已逐渐发展为适合中国社会、反映中国国情的文化载体。到2018年底,省级年鉴已经实现全覆盖,市级年鉴覆盖率达到98.28%,县级年鉴覆盖率达到95.32%,总数达到3000余种。此外,还有3000余种专业年鉴。除纸质版年鉴外,还出现了电子版年鉴、网络版年鉴,一个信息容量巨大的年鉴信息库正在形成,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将地方志工作提升至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新时代的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年鉴要忠实记录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新进展、新情况、新经验、新知识、新问题,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的社会风貌,是新时代赋予年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不断地保存好民族记忆,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记录好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才能永葆年鉴的当代价值和恒久魅力。与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相比,年鉴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问题。

一是要树立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年鉴大众化和品牌化之路。年鉴印数有限,不少年鉴内部出版,只印了几百册,在市场上也很难见到其踪影,这也意味着年鉴的大众化程度不高。年鉴具有工具书的特性,但又不具备字典之类工具书的普及面。这就要求年鉴编纂者改变观念,不能简单地把年鉴定位为“官书”,把年鉴的功能单纯地理解为“存史、资政、育人”,而是要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多数受众,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顺应新时代人民的需求,突出年鉴的信息功能和使用价值,走向大众,使之成为人人都能看得到、都愿意读的年鉴。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加信息点,扩大信息量,提高信息密集度,在年鉴体例规范性、资料多样性、内容丰富性、表现手段多元性、装帧设计整体性以及查阅检索便捷性等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形成个性鲜明的风格,避免年鉴志书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只有多出精品,树立品牌,才能不负新时代的期待,为大众所喜爱所使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好务。

二是树立年鉴专业化意识,提高编纂人员专业化水平。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年鉴编纂人员专业背景复杂,要使其具备年鉴专业化的水平确非易事。但在年鉴全覆盖的背景下,要实现年鉴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年鉴编纂人员专业化水平。年鉴从框架设计到年鉴策划、选题确定、稿件撰写、稿件编审、版面安排、装帧设计、出版印刷,是一个连续且时间紧迫的专业化过程。没有高水准的专业化年鉴队伍,是不可能有高质量年鉴的。要实现年鉴编纂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提高编辑的专业化水平,只有编辑树立专业化意识,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按照年鉴的专业要求,规范年鉴的各项工作,有效指导撰稿人撰稿,引领年鉴朝着专业化和精品化的方向发展。要建立专业化的撰稿队伍,吸引更多的专家撰写稿件,加强针对性和即时性培训,这是实现年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三是树立时效意识,按照年鉴规律开展编纂出版工作。年鉴说到底是年刊,一年一鉴,连续出版,与报刊一样,对出版时间有特定的要求,应当按期出版。与志书相比,除体例不同外,年鉴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时效性,不可能像志书那样有充分的时间多次修改、反复打磨。年鉴是共同文化产品,在形式上表现为物质产品,但本质上是服务产品。只有迅速出版,才能及时传播最新信息,彰显自身的公信力、影响力,从而发挥年鉴的功能,使其拥有更多忠实的读者。所以,年鉴的时效性至关重要。目前,一些年鉴迟迟不能按期出版,难以赢得读者的兴趣和信任,而且也影响下一年度年鉴的编纂,年年无法按期出版,造成恶性循环。年鉴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按照年鉴的编纂出版规律安排好组稿、收稿、编辑、审稿、出版、印刷和发行工作,确保年鉴如期出版。

四是树立年鉴为用意识,拓宽年鉴传播利用渠道。年鉴虽然已经在推进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但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正在深刻影响纸质媒介。新媒体传播突破了纸质媒介的限制,改变了文字表达的单一性,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社交阅读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由于体例和体量的限制,年鉴在新媒体方面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对新媒体的运用数量微乎其微,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的传播阶段。在这个背景下,《山西年鉴》率先尝试利用跨媒体链接功能,以移动客户端为主要媒介,将2018卷年鉴简本手机版捆绑《史志山西》微信公众号予以发布,以提高年鉴的利用率,扩大年鉴的受众面。《山西年鉴》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让年鉴与新媒体联了起来,让年鉴内容以新的方式活了起来,让年鉴在更广大的人群中用了起来,激活了传统年鉴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必将引发年鉴传播方式的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质量强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为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推进年鉴全覆盖的过程中,中指组要求在抢抓进度的同时,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和推动年鉴队伍培训制度化常态化,狠抓年鉴的质量与品质的全覆盖,注重年鉴的传播与利用的全覆盖,推动年鉴大国向年鉴强国发展。可以说,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年鉴已经踏上了新征程。

(作者系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副巡视员、编审)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3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