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成就斐然,新时代任重道远
2019-11-0802-52-10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70年成就斐然,新时代任重道远

孟亚男

2019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年鉴事业也随着国运的昌盛大繁荣、大发展。这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中指组的指导下,全国广大年鉴工作者辛勤耕耘,秉笔直书,担当作为,我国的年鉴事业从小到大、从稚嫩迅速走向成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提出实施全覆盖,推动成为年鉴大国

1949—1978年,我国的年鉴事业暂时处于低迷阶段,全国编纂出版的年鉴只有10余种。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行各业的拨乱反正和文化事业的复苏,我国年鉴事业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目标任务。按照中指组及其办公室的顶层设计和统一布署要求,各省纷纷行动,三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在全国迅速铺开,年鉴编纂数量突飞猛进地增长。截至2018年底,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出版种类已发展到3000多种、2.5万多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编纂出版如此多部地方综合年鉴,年鉴全覆盖目标的提出和推进实施,使我国年鉴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年鉴大国。

二、颁布实施条例和规划,推动实现依法治鉴

《规划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依法治志的基本原则,具体到年鉴工作上,就是要依法治鉴。依法治鉴是年鉴事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年鉴编纂经历了无序编纂、依规编鉴和依法编鉴治鉴的发展过程。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年鉴事业发展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年鉴工作由单纯依靠行政推动转向行政、法律“双轮驱动”,开启了依法治鉴的探索。2015年8月,《规划纲要》出台,与《地方志工作条例》相衔接、配套,从顶层设计上确立和形成了依法治鉴的工作体系。各地地方志工作机构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与顶层设计相对接的地方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以吉林省为例,目前已经建立起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条例》为统领,以本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等政府规章为支撑,以部门4项规范制度为基础的年鉴法治工作体系,年鉴事业发展获得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三、确定实施以精品工程为龙头的年鉴质量评审,推动实现量增质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年鉴编纂出版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而且在质量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范围内的年鉴质量评优工作就拉开了帷幕。进入21世纪中指组把年鉴质量建设牢牢抓在手,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2017年起还将评审活动年度化,并实施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等,更是强有力地向各地传递和强化了质量理念和精品意识。目前,一个“以精品年鉴工程为龙头、以优秀成果评审为构架”的年鉴质量评审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并彰显强大的效力。仅在中指组和中国地方志学会组织的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中,就有88部年鉴被评为特等年鉴、204部年鉴被评为一等年鉴、288部年鉴被评为二等年鉴、342部年鉴被评为三等年鉴;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实施以来,全国有3批18部年鉴入选。这些优秀年鉴,已经成为年鉴编纂的质量标杆和旗帜,引领带动全国各级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推动地方综合年鉴质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进实施“一业为主、多业并举”,推动实现年鉴功能全方位释放

年鉴作为当之无愧的地方年度“百科全书”,决定了它独特的存史、育人和资政功能。多年来,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辱使命,坚持编纂和挖掘功能“两手抓”,而且努力做到“两手硬”。各省年鉴工作已经从“一本书主义”走出来,进入到“以编书为主、拓展多项业务”的阶段。例如,吉林省2009年第七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就确定了“志、鉴、馆、库(地情数据库)、网(地情网站)、用”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2014年第八次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结合事业发展实际,将地情数据库纳入地情网站建设中,又新增方志理论研究,开始着力构建“志、鉴、用、馆、网、研”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地方志主业之一的年鉴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有效开拓和展现。这些年,全省三级综合年鉴在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各部门进行宏观预测、制定发展规划,区域招商引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等方面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其他任何工具书不可比拟和无法替代的作用,出现了社会各界开始认知年鉴和以“鉴”佐时务、明长识短的喜人趋势。

五、推进落实“一纳入、八到位”,推动实现发展条件优化

在为过去成绩点赞的同时,更觉未来责任艰巨而重大。伴随着地方志工作进入转型升级的新时代,年鉴工作也必须转型升级,这是历史赋予年鉴工作者的重任。担此大任,我们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担当勇气、工作措施必须实现转型升级。

(一)要从“编”向“精”升级

到2020年如期完成“两全目标”,地方综合年鉴将从基本完成“量”的扩张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质变”,这是规律,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编纂理念必须随之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和转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推动年鉴编纂提质升级、打造更多的精品佳鉴,必将是今后年鉴编纂工作的根本取向。

(二)要从“内”向“外”升级

要扩大年鉴的社会宣传力,改变年鉴宣传基本限于内部“自我欣赏”“自我循环”的局面,让年鉴这一优秀文化“真金”和“瑰宝”被更多的部门、单位和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赏识。应以超强的攻势向外发声,着力打造“网站有专栏,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影像,手机能阅读,报刊有文章”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宣传格局,全力提高年鉴的社会知晓率和认知度。

(三)要从“存”向“用”升级

将“编鉴为用”原则与促进年鉴发展理念高度融合,全方位挖掘放大年鉴功效。要充分发掘“资政”功能,主动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要充分发掘“资经”功能,主动为本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服务;要充分发掘“资商”功能,积极为外来投资者了解地情提供相关信息;要充分发掘“资民”功能,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充分发掘“资教”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鉴”言献策。

(四)要从“静”向“动”升级

年鉴是一座价值连城“资源宝库”,其中蕴含的丰厚文化资源有待加强开发利用。要使这些沉寂的资源灵动起来、活起来。例如,进一步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将年鉴中记载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人物等各部类进行专题研究和编纂,形成系列年鉴丛书;进一步开发图片资源,把年鉴编纂中收集的各类图片汇集成册,编辑出版区域年度图鉴;进一步积极拓宽数字化开发途径,大力发展“互联网+年鉴”,把年鉴真正打造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经世致用、造福桑梓的信息文化宝典。

(作者为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3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