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学术,见证中国特色
2019-11-1909-50-46来源:“方志中国”微信公众号

记录中国学术,见证中国特色

张昊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辉煌。从年鉴发展的视角,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中国年鉴事业的大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而开拓出来的。其中,学术年鉴作为专业年鉴之一种,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印证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当前,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战略引领下,学术年鉴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回顾年鉴创办初衷,饱含学界家国情怀

1979年,改革开放初起步,解放思想又出发。邓小平于该年接见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代表时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同年,《世界经济年鉴》《自然杂志年鉴》创刊;1980年,《中国历史学年鉴》出版;1981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文学年鉴》)创办;1982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创办;其后,《中国人口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也陆续创办,与《世界经济年鉴》等一起构成学术年鉴的第一方阵。

这些年鉴对于破除思想禁锢、兴起向科技进军、恢复与重建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标志与示范作用。翻看这些老年鉴,其间溢满了对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拥护,对国家强盛的期盼,对学术发展的渴望。如《世界经济年鉴》创刊号“说明”:“随着我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这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开展国际经济交流,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现状,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我们的借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拟从今年开始编辑《世界经济年鉴》。”《中国哲学年鉴(1982)》“编者的话”:“197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特别是继之而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哲学工作有了新的生机。……大家认为,编辑和出版这样一部年鉴,对于哲学的普及和发展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不难发现,年鉴创刊饱含了学界对国富民强的殷殷期盼。可以说,学术年鉴的创办是改革的需要,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需要,是国家建设走向转折的“集体心声”。

二、深化对年鉴的认知,致力于学科建设

40年来,学界对年鉴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如利用年鉴载体推动学术实现存史价值、培育学人价值和资政价值;利用年鉴对学术史进行考察,实现学术上的“考其渊源,察其流变”;利用年鉴理清各学科发展脉络,实现高效科研管理的目标等。如今,学术年鉴已经成为学术资料的集中展示平台、分辨学术高下的权威评价平台、学术数字化的试验平台、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平台。学术年鉴的生命力更加勃发,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学术年鉴工程,这是学术年鉴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近年来,在学术年鉴工程的推动下,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恢复或创刊了10多种重点学科学术年鉴,利用年鉴推动学科建设的示范效应得到彰显。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发展学术年鉴最积极,成效也最显著的国家。相信随着年鉴体例和出版形态的不断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学术年鉴将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品牌。

三、培育学术增长点,助力学术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术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而学术年鉴或许是一个选择。在构建学科体系方面,依托学术年鉴,可以全面掌握学科发展概况,对于学科的扶持、学科布局的调整、学科带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在构建话语体系方面,年鉴是被广泛认可的权威工具书,具有独特的学术话语权。由国家权威科研单位编纂,一年一发布,从不同学科视角发出中国学术声音,起到“学术白皮书”的作用。在构建学术体系方面,学术年鉴记述新思想、新观点、新著述、新情况、新经验等,反映学术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展现中国学术的厚实基础与发展方向。此外,学术年鉴的文献价值、数据库应用、学术评价功能若有效开发,其经济社会效益将是可期的。

当前,我国年鉴事业正在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亟需打造精品年鉴的平台。期待学界更加重视发展学术年鉴,构建学术年鉴体系,助力中国学术再腾飞。

回首峥嵘岁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呈现从艰苦创业奠基起步,到严重挫折停滞不前,再到改革创新发展繁荣的波浪式曲线。这样的发展曲线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规律性,也反映了学术思想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力。70年来,每一次历史大转折都与学术思想的进步或停滞相联系。因此,站在迈进新时代的历史潮头,梳理当代学术思想,既是在记录历史,也是在描绘未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与文摘分社社长、编审)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19年第3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