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禅和曲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音乐
传承人:屠敏
禅和曲又称“禅和子”,即参禅人所唱奏的佛曲。源于宗教音乐,是融佛教和道教音乐为一体的佛曲,为唐代梵呗的遗响,经过历代艺人加工、提炼,成为有唱词配合的民间音乐。它曲调十分舒缓柔和,唱词多为规劝世人的箴言。
禅和曲在过去没有系统地整理过曲目,基本上是以宗教形式的“早课”“午供”“晚课”“拜斗”“焰口”来区分曲词,其中许多调头互相渗透。1934年,西禅寺梵辉法师将禅和曲的文词和锣鼓点,整理成《赞颂集要》一书,福州名人陈宝琛为其题名《梵呗流辉》,此书于1936年6月出版后,随同佛曲流传到东南亚一带,今已流失。
禅和曲演奏形式有坛上与坛下两部。坛上负责演唱兼司打击器(法器);坛下司管弦乐(和音)。主唱者发唱时,以磬声示意,管弦乐则应声伴奏,其中有用间奏(即纯器乐演奏,俗称"挂穗")。乐器以笛为主,佐以逗管、笙、椰胡、二胡、三弦、双清、扬琴等。打击乐有钟、鼓、磬、铃、大小木鱼、铮锣、小钹、碰铃、铙、钹等。音乐悠雅、抒情、别致,极富韵味。
100多年前福州鼓楼地区的地方宗教组织“斗堂”(带有业余娱乐性质的团体)、“济功堂”、乌石山的“一善堂”、布司埕的“兴合堂”和卫前街的“集贤轩”等,这些组织在民间演奏这类乐曲,成员多属缙绅后裔,寓娱乐于宗教形式,被纳入民间音乐。抗战胜利后,福州城里的禅和曲爱好者随迁台湾,有老一辈著名乐手林建霖、林澜平等,这些人到台湾组织禅和曲演唱团。近几年来,台湾的宗教演奏团基本上每年都到福州,在福州的裴仙宫表演禅和曲。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省文化部门组织民间乐队演奏禅和曲,弃除唱词,进行纯乐器演奏,经过加工,改造和编创,出现了以禅和曲调创作的民族器乐合奏曲《万象巍巍》《北云下山》《伍修行》等,1982年,由福州市群众艺术馆主持筛选编辑《禅和曲集》,初步分出“内三腔调”“外三腔调”“香花调”“吉仔调”和“拜腔”等五种。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