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音乐:十番音乐(连江)
2019-11-2205-40-48来源:《传承与守望——老福州的记忆》

2019年2月,十番音乐(连江)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音乐

传承人:林贤

十番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乐种之一。连江十番音乐是福建十番音乐的一个流派,与福州十番音乐同源同宗,但由于地理交通和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至今保留着完整的古代音乐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古乐风格。2019年3月,十番音乐(连江)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番音乐源于宫廷雅乐,在漫长的民间流传过程中,融入了道教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吸收了西域民族和海上丝绸之路各民族的乐器和音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器乐合奏形式。

连江十番音乐始于清同治年间,清末曾经聘请福州宝旺师傅和南平来俤师傅到连江传艺。由于交通不发达等缘故,连江十番音乐的传承大多在子弟间口传心授,一直保持着自然纯朴的方式。

连江的十番古乐有异于福州十番音乐就在于一个“古”字。原因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在乡村原野间流传,乐师们原来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后来虽成为华侨,但从没有割断过农民的血缘,所以能一直保留着农耕文明特有的粗犷古朴的基本特征。

连江十番古乐有室内“坐奏”和户外“行奏”两种演奏方式。乐队成员15人至20人不等。乐队主要分为:打击乐部分称“前堂”,管弦乐部分称“后堂”。室内坐奏时,管弦乐在前,打击乐在后;户外行奏时,打击乐在前,管弦乐在后。

乐队演奏传统十番曲牌,由笛子高吹做引子,板面胡琴和弹拨乐器跟进,中音椰胡为主奏乐器。打击乐有“盖头”(乐曲前奏)、“夹腹”(与乐曲齐奏)和“趟腹”(乐曲中间独奏)三种演奏方式。目前保留的演奏曲目是传统十番曲牌,如《秦楼月》《西江月》《海底天》《蟠桃会》《雁来红》《将军令》《梅花三弄》等;还有民间小调,如《潘海歌》《铁断桥》《万年欢》《双贵子》等。

连江十番古乐使用的乐器有四类:击打乐器,包括云锣、狼帐、清鼓、大小锣、大小钹、双铃;吹管乐器,包括笛子、逗管、笙;擦弦乐器,包括低音板面大胡、中音板面椰胡、高音板面椰胡;拨弦类乐器,包括双清、月琴、中阮、三弦等。

乐器承传了传统的形制,如云锣原是宫廷乐器九音锣;狼账源于古代的羯鼓、西域民族马背上的战鼓;板面椰胡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东南亚国家椰子壳加工的胡琴等。笛子的超高八度吹奏,音色既美且柔;用竹和芦苇杆制作的逗管,能吹出近似从喉咙发出的音响,故也称“喉管”;主奏乐器椰胡保留着古代“奚琴”碎弓的演奏技巧。

打击乐是古乐中最富特色的声部(清鼓、狼帐、锣、钹、什锦锣),而板面的弦乐器音色又使古乐更加古仆浑厚(椰胡、低音板胡、双清、中阮),超八度的笛子与带有浓郁方言特色的逗管争鸣,使人感到一股浓浓的连江本地的“虾油味”。

十番曲谱原为工尺谱,现代虽改为简谱,但能够理解其演奏技巧的人仍然不多,乐师们靠的是口传心授,曲从心发,乐由情生。“纯如轩”乐队目前保留着全国仅有的与工尺谱同唱的有音高的打击乐谱(锣鼓经)识谱方式。锣鼓经和工尺谱用福州方言连江口音演唱。

连江十番古乐作为一种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保留着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是连江的乡音和乡愁。1978年琯头拱屿纯如轩乐队代表宁德地区农民参加福建省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并应邀专门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海内外广播。2010年以来,连江十番古乐队参加过许多全国知名的民族民间音乐展演,受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赞赏。十番古乐传承人多为华侨,因此他们将古乐带出国门,让世界更进一步认识中国的传统音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连江十番古乐开展进校园、进社区、社村庄文艺志愿展演活动,并在琯头中心小学建立十番古乐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支近百人的师生乐队。

2016年纯如轩乐队在国家大剧院展演,其演奏的连江十番古乐音频和视频资料作为国家记忆永久典藏。

(来源: 《传承与守望——老福州的记忆》)


de23465409244b549c0bca5e6207eabd_th.jpg

“纯如轩”十番古乐队参加第九届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展演


1d73d20141de4eb9b428d0f6201b39d0_th.jpg

“纯如轩”十番古乐队在中国音乐学院展示连江十番古乐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