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永泰椽板龙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福州市
椽板龙,始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乾隆盛世为其鼎盛时期,主要流传在永泰县梧桐镇埔埕村,这里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以林、黄、陈三大姓为主,约9000多人。椽板龙原由一条条板凳连接而成,舞动时消耗体能太大,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这样摆起来显然轻便自如许多。
椽板龙有长有短,长者32节,短者28节,每节长3.3米,厚2厘米,第一节接头各留10厘米,钻一直径为3厘米的圆孔,装上一根约60厘米长的短棒,供舞龙者使用,使整条龙转动自如。每节还装有4个高40厘米,直径20厘米的灯笼,每条椽板龙安装的灯笼在百盏以上。灯笼上所书“三大驾”,即所拜祭的三个神灵:广平尊王、林显相公与郑仙公。游龙开始时,前有一对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引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着白色鞋。4条龙头尾相接,长达4 00多米,龙身蜿蜒盘旋,400多盏灯笼烛光闪闪,十分壮观。每条龙都配有几套锣鼓,并伴有踩高跷、陆地行舟之类活动,场面宏大。游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虔诚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这一活动之中。每年元宵节,埔埕村三姓群众,欢聚一堂,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游龙活动,这一习俗数百年不改。现在游龙活动仍然是埔埕群众增进友情,密切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