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1820—1879 年),榜名振宗,字幼丹、翰宇,侯官县(今福州)人。林则徐外甥与女婿。道光二十年(1840 年)中举,二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曾充武英殿撰修,顺天乡试同考官。咸丰四至五年(1854—1855 年)先后任江南、贵州道监察御史。以言官身份多次上疏,得到皇帝赏识。五年十二月,授江西九江知府,次年六月调署广信知府。上任后到河口筹饷,适逢太平军杨辅清部连克贵溪、弋阳,进逼广信。其妻林普晴刺血修书,向浙江玉山总兵饶廷选乞援。广信解围后,于七年擢为广饶九南道道台。九年六月,又以抗击太平军和剿办弋阳“土匪”有功,赏加按察使衔,随即以亲老辞官回籍。十年六月,调任吉南赣宁道道台;十二月,出任江西巡抚。上任后,即到广信筹防,令士民凭险筑寨,实行坚壁清野,竭力对抗太平军。当时,曾国藩湘军粮饷多仰仗江西,其以本省军务急需,奏留自给。同治元年(1862 年),南昌教案发生,清廷命其严加镇压,但却未予深究,以赔偿教堂银两结案。三年六月,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护幼天王洪天贵从皖、浙边界入江西,即命席宝田督师追剿,尽杀之。清廷赏其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加头品顶戴。四年三月,母病逝,沈葆桢回籍奔丧。五年五月,闽浙总督左宗棠议创船政。调任陕甘总督前,力荐其为总理船政大臣。主政船政期间,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正、副监督,采用“包教包会”“权操之我”的形式,克服技术难、人才少、条件差等重重困难,排除后任闽浙总督吴棠、大学士宋晋和外国侵略势力的种种阻挠干扰,因地制宜,革旧布新,勇猛精进,取得可喜成效。首次为国家建造了第一批近代舰船,建成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式轮船制造工厂;建立了第一支近代意义的海军舰队,“福星”号建成后即成立轮船水师,担任沿海巡航任务;设立船政学堂,并视之为船政根本,开创新式教育之先河,选派毕业生赴欧留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海军将领和造船工程师,乃至近代外交、天文等各类英才。十三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侵台,其任钦差大臣办理台湾防务,率轮船水师赴台。采取联外交、预边防、固民心、通消息等措施,一手“理谕”,一手“设防”,调兵驻守各处,建筑炮台,铺设海底电线,沟通闽台军务;又抽调淮军到台。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转而要求抚恤琉球遇害人员家属及赔偿军费,最后撤军,从而遏制了日军对台湾的侵略。日军撤退后,实施善后始基的治理措施,开禁招垦,开山抚番,惠工兴商,以兴利除弊;同时更改营制,析疆增吏,增设台北府,置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增设恒春县,奏移福建巡抚于台,并顺以舆情,倡建郑成功祠,修筑城垣,增强防御力量,为巩固台防和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李鸿章称赞“善后始基,其功更逾于扫荡倭奴十万矣”。连横的《台湾通史》评述:“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光绪元年(1875 年)四月,受命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督办南洋海防。十月上任后,整顿吏治,严肃治军。时两江地区经历天灾人祸,大片土地荒芜,则鼓励外地民众到江南开荒。任内修河堤,行海运,筹积谷,拔罂粟,减税收,整盐务,禁厚殓,修炮台,固防务,平冤案,选贤能,做了许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二年,奉命处理“皖南教案”。以“罪无所归”折服洋人,妥善结案。临终仍关心船政,遗疏嘱咐“铁甲船不可不办”,预言“东洋终须一战”。五年十一月初六日(1879 年 12 月 18 日),终因积劳成疾,病卒于督署。清廷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肃”,设专祠(在今福州市政府大院内)以祀。著有《居官圭臬》,其一生奏稿、诗文,分别收入《沈文肃公政书》《夜识斋剩稿》《船司空雅集录》刊行,后出版的有《沈文肃公牍》《沈文肃家书》等。
(来源:《船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