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同(1852—1907年),字敬如、镜如,号三乘槎客,西文名Tchengki-tong(Chean Ki Tong),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同治六年(1867 年)考入船政学堂前学堂,为第1 届制造艺童。因成绩优秀,提前毕业,授四品都司。光绪元年(1875年),随同日意格,与魏瀚、陈兆翱、刘步蟾、林泰曾等四名同学赴欧游历,进修学习。考察英、法、德、奥四国后,写成《西行日记》4 卷,受到沈葆桢赏识,保举升为三品参将,并加副将衔。三年,作为清政府首批派往欧洲的留学生,赴英、法深造,并任文案。进入巴黎政治学堂修习“公法律例”,同时又在中国驻英、法、德等国使馆任职。精通法语,兼习英、德、罗马、拉丁等多种西方文字,不久,即成为欧洲外交界的活跃人物,与俾斯麦、甘必大等德、法政界要人关系密切,经常出入于欧洲上层社会的沙龙,在各种文化场合做有关中国的讲座,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生活。自光绪十年起,出版法文著作多种,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麦等多种文字,获得了西方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将“文化中国”形象传递给西方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十七年,因私债问题被黜回国,后定居上海。甲午战败,清政府割让台湾。时为台湾布政使的他,“拟以民政独立,遥奉正朔,拒敌人”。台湾首义失败后回上海闲居。二十二年夏秋之际,赴湘、黔考察西南采矿业。二十三年秋,举家于沪上参与变法运动,与弟寿彭创办维新刊物《求是报》,致力于译介西方历史、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著作。同年十一月,又与上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及梁启超等倡女学,筹划成立女学会、女学堂,出版女学报。其多种法文著作,如《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娱乐》《中国拾零》《黄衫客传奇》《一个中国人笔下的巴黎人》《中国故事》《吾国》等,在法国文坛上享有盛名。一方面将中国文化、文学直接传播给西方读者,为近代中学西传第一人;另一方面,将西方现代文学、政治、法律观念引入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 年1 月)病逝南京。
(来源:《船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