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高跷舞(洪塘)
2019-12-0608-25-57来源:福州新闻网

2019年2月,高跷舞(洪塘)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舞蹈

传承人:陈孝斌

  高跷舞俗称踩高跷,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中间有一跷踏,两个为一副,高约0.6米。表演时,脚蹬脚踏,并用布带把脚及小腿绑在跷踏、跷杆上,外套花裤,或穿特制长衫。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多者四、五十人。洪塘高跷可追溯到明朝,当时有位官员名叫曹学佺,是洪塘人,精通音律,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他回到家乡后,时常找人表演他谱写的词曲,为了让乡人都能看到,就让表演者踩上高跷。2006年,洪塘获得“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称号。

(本文来源:福州新闻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