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八井拳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承人:兰明伙(省三批)、雷知坤(市三批)、雷明(市三批)
八井拳是畲族著名的武术拳种,因产生于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而得名。八井村坐落于罗源海湾内侧,原为盐碱地。南宋时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开始在这里打井,至清代,共挖八口井,民间称八井,这里畲民就把村名改为八井村。
八井拳属南拳,创拳初衷是防土匪入侵。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相传最早在明成化年间(1465 1487年)由雷居安、雷安和两兄弟传到牛洋村,其后裔迁居八井村后逐渐出名。
八井拳既有中国南拳刚健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又有独具风格的攻防套路,动作多模仿动物,短促有力。其基本套路有龙庄、虎庄、半龙虎庄、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庄为最基本的套路,共12个动作(三箭、挖鞭、三击、牵基、圆化、赴掌、推马、掩耳、摘桥、三垮、按手、十字),每个动作基本是三步一反复,作完一个动作便要开声(即大喊一声)。半龙虎庄拳术进攻多用手,脚式用马步或箭步,威武健壮。龙庄、虎庄、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皆是在半龙虎庄的基础上发展的,动如龙蛇飞舞,静如观音坐莲。每个动作有攻有防,攻防结合,步伐稳健,连贯自如,节奏分明,具有很强的健身作用和观赏价值。据传八井拳的绝招是点穴,因此,拳师收徒传授非常注重考察徒弟道德人品,不轻易教人点穴绝招,并有“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的规矩。清末起,八井拳开始声名大振,并出现一些著名的拳师,影响日见扩大,不仅流传到闽东各县畲族地区,亦传播到汉族人中去。
与八井拳共生的是八井村以跌打伤科为特色的畲医畲药,历史上八井不少拳师同时也是治跌打损伤的畲医,如八井村著名的拳师雷乾祯(1881—1950年),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他总结出一套有关人体气血与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人体血气运行与穴位、“六神”(心、肝、肺、脾、肾、胆)之间联系以及在指甲、眼球上表现的理论,并绘制出十二时辰“六神”示意图、二十四节气“六神”示意图、“穴位”示意图等。诊断时重视指甲根部血片、颜色、眼球斑点位置、颜色的检查,从中发现患者受伤害的时间、部位以及伤情。在治疗上讲求内外结合,对伤害处采取“刺”(针灸)、“拔”(拔火罐)、“洗”(草药熬汁擦洗患处),因时(患病时间)、因情(部位、程度)、因人(患者体质)配制草药,疗效显著,求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医。至今仍有一些八井村民,以家传的治疗跌打损伤的畲医绝技,在县内外民间行医治病。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