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永泰虎尊拳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承人:林章营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洑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
虎尊拳取猛虎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突出“以刚制刚,见力生力,见力破力,刚极化柔”,有短手近打,又有突窜远取。讲究底力与内功,练拳时常常“吞喉露齿,狮嘴麒麟目”,虎威慑人,还时不时地带有闭气催力及发声生劲助威,在步型上以“前三后七坐马为主,亦可根据实际技击动作的需要,由三七步,随时转化为四六步、七三步或六四步。这种步型的最大特点在于既稳重心,又善于移动与变化。在于型上多用“虎爪”和拳、掌,同时手法多变,手脚紧密配合,既擅长手法,又擅长腿法,练习时既主张箭不尽发,力不尽使,讲究守门户。又非常强调“劲达末梢”“出拳锤打铁,伸爪虎扑食,砍掌刀劈柴,插指凿入木”。在身法上,提倡“胸抵力,胸杀丹”,也就是说胸肋要稍提,以抵防外力,丹田要守,以蓄内气,以便达到“起肠吊肚劲力起”的目的。
虎尊既是一种以刚制刚的硬拳,也讲究见力借力,见力化力,见力破力的柔法,两者切不可偏一。在技击中“脚象石磨,手似车轮,脚步多移,手法多变,逢桥断桥,无桥造桥,开我生门,关彼死门,出技父子手,父子相随,逢空则补,买卖相连。”在技手上讲究吞、吐、浮、沉四法,吞为收,吐为连,浮兼养,沉可承。所谓收则虚,克其力头,连则实,功其力尾;养则持,消其力;承则续,功其弱,相生相克,变化多端,出手真硬,化手又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必要大硬,必要柔软,硬硬练到柔,柔软练到硬,以四两横破千斤直。
虎尊取猛虎之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以短手近打为主,讲究底力与内功,虎尊的套路及动作名称多以虎的形象来命名。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