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传承人:刘景舒(省一批)
永和鱼丸是福建一带的汉族风味名菜,属于闽菜系。永和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是福建福州市现存最老的鱼丸品牌,2001年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
鱼丸最早出现于秦朝江浙一带。秦始皇云游江南到了湖州,喜爱鱼米之乡的鲜鱼,但鱼肉剌多,吃起来极为不便,便下一道谕旨,要求随行厨子送上的鱼必须将鱼剌剔净,否则斩首。厨子前思后想不得要领,气急之下,抡起刀背猛砸砧板上的鲜鱼,没想到歪打正着,鱼肉与鱼骨竟截然离析。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剔骨法让厨子惊喜不已,索性将鱼肉剁成稀泥,然后包上鲜猪肉馅,团成一粒粒丸子,煮汤送上。这种吃法,深得秦始皇欢心,从此鱼丸便在南方流传开来。
永和鱼丸创始人是三坊七巷人氏刘必松,(小名叫刘二弟)。上世纪20年代,刘二弟跨过海峡到台湾,在台湾永和镇学会做鱼丸的手艺。上世纪30年代初,刘二弟回到福州,他做了一担鱼丸担,每天挑着自制的鱼丸,敲着叮当作响的碗匙,在三坊七巷中叫卖。不多久,街坊里巷住户一听碗匙声音,就知道“鱼丸二”来了。于是,纷纷走出家门品尝他的鱼丸。人们认识了刘二弟,也认识了他做的鱼丸。鱼丸分为鲨鱼丸和鳗鱼丸两种,汤里加入胡椒粉,味道独特。
鱼丸制作工序主要有:选料 (新鲜的鲨鱼、鳗鱼)、洗净、采肉、漂洗、脱水、精滤、排斩、调料、成型、水煮。
(资料来源:中国非遗网、《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