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2020-01-0601-46-00来源:学习强国

2006年5月,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传承人:郑益坤(国一批)、黄时中(国四批)、郑修钤(国五批)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在历史上,它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作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特级名艺人黄时中和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漆器一级名艺人陈天赣向记者介绍,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装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更加丰富多彩。

2006年5月20日,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漆画工艺合作社的老艺人高秀全(左),从事漆器工作已有数十年。他的作品细腻、舒展,题材广泛,深受广大漆器爱好者的青睐。

中国是漆器的发源地,最早的实物发现于距今七千至八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跨湖桥遗址等处。战国至秦汉,是漆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各种生活用品、礼仪用品、丧葬用品等应有尽有。此时漆器主要采用彩绘工艺,也有雕刻、镶嵌、针划等。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时期的缓慢调整和发展,漆器工艺逐步向艺术品发展,宋元时期雕漆、嵌螺钿、戗金等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明清时期漆器制作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迎来了又一个高峰。由于此时漆器制作数量大、品种多,留存至今的漆器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漆器经历了新的发展。1956年,《人民画报》摄影记者何世尧来到福建福州,探访这里的漆器匠人。人民画报 何世尧 摄

1578287282965617.jpg

福州漆器艺人罗原富等制作的酒具体现了高超的制作水平。

1578287297568045.jpg

脱胎漆器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其质地轻巧坚牢,造型朴实大方,色泽鲜艳,光亮如镜,装饰技法丰富多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1578287316133307.jpg

由福州艺人高秀泉制作的《金锦漆瓶》在技法上也有所创新。现代漆器常和金、玉、石相结合,综合多种工艺,使漆器表面装饰相互辉映,斑斓多彩。

(来源:学习强国)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