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遗风,铿锵后张——福建罗源后张历史文化名街
2020-01-1002-35-45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吴林鋆

山重水复,望前路,野草归途。凭垣拂袖,望不尽,朱门影孤。昔宅邸豪府,谈笑有鸿儒。今斜阳映照,寻常旧巷路。忆两宋当年,玉痕犹在,庭锁明珠。今回首,驻足寻踪,借古怀抒。

为铭记我们居住地所在的历史文化,我们有贮存古籍的档案室,也有陈列文物的博物馆。殊不知,历史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含意深远、古朴悠长的街巷上。在福建罗源,留存着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古迹,那就是后张历史文化名街。

后张街发于旧城,绵延百米。她位于罗源旧城垣北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文明古街,东起坝边(今粮贸大楼前),西至土贝河乾,折向西南是后张巷,又自碑牌兜向南垂直于溪尾街,全街平面呈两个“T”形,总长约380米。

后张街历史悠久,青史载名。据《罗源县志》载,后张街由张姓居民始建于北宋。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出了罗源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张蔚,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南宋嘉定四年(1211)又出进士张磻,亦官参政,卒赠少师,因在张蔚之后,县人称张磻为“后张”,又因张磻宅在巷中段,该宅在街市之后,是以所在之处的街与巷得名为“后张街”。南宋末,元军铁骑踏破南宋都城临安,进士出身的张大同父子,与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丞相陈宜中、少保信国公文天祥一起,在福州立七岁的赵昰为端宗皇帝。福州沦陷,张大同跟着大将张世杰等为保护流亡的幼帝,辗转抗敌,激战沙场。张大同与张锐父子英勇不屈,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仍奋起抵抗,浴血奋战,终为国捐躯,壮烈牺牲。此后,元兵进入罗源城血洗后张,将张大同合族数百口诛杀,只逃出张锐弟弟张龙飞。后张街遭元兵焚毁,后张子孙皆被杀尽屠尽,元朝再无张姓人。后再度重建,今存为明代建筑。

后张街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后张街的张氏家族十分显赫发达,宋时罗源首个进士张蔚及张黄裳、张元老、张翰、张牧、张翊、张痒、张禹等进士和宰相张磻、太学生张道、知府张贵龙、张迥、兵部郎中张斗南、临州和泉州府曹张迈、张造等皆出于此。到了清代,张氏后裔张继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任福建台湾镇总兵,继任广东高廉雷罗镇总兵。后张街还有陈氏名人陈缜,孝宗皇帝亲擢为特奏名第一,赐同进士出身。后张街在清代嘉道咸同四朝67年间,出了曾任三水知县的黄铨、武义县的于振纶、博罗县的阮赓唐、博白县游长龄四个异姓县令,游长龄还升任浔州府知府,他的《赠复空上人》七律一首镌刻于鼓山涌泉寺石壁;书法家黄铨曾以《兰社诗略》一书风行于世,其字以“瘦硬见长”著称。另有台湾府教授薛锡熊,道光二十六年举人,曾任永安县学教谕,辞职归里后,掌教罗川书院,其一生热爱教育,治学严谨,博才善诗文,颇有名望。

在古典中孕育,又在战火中重生的后张街,承受过一次次历史风暴,依然款款地展露着自己古朴苍老的面容。后张街成为文明古街,因其具有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和风雅古典的文化气韵。

后张街的名胜古迹众多,明代民居十分独特。后张街有一条古老的水利工程蒋坑浿,又名官浿、穿城浿,从蒋坑山引水入城,纵贯后张街,以灌溉岐余三千五百多亩的农田。后张街位于在凤山中段文殊山南麓,山上景物有“凤城八景”中的凤堞晴岚、群玉叠峰、堂右仙泉和三郎奇石等四景,三郎石上有宋代摩刻,可谓是奇景竞秀,风光无限。又有明代建筑的民居9座,其中8座仍保持原貌,有一座俗呼“武义县”的民居,仅以左右照壁镶嵌整块青石板,高1.37米,宽4.76米,面积各6.52平方米,为全县居民所无,见者不惊叹石匠之鬼斧神工!

后张街有宋代张氏家族遗址群,流传经典古宋遗风。今牌8号屋后空地疑是园林遗址,遗有两处摩刻:一是庆元五年“寒竹松风”,一是张氏子孙读书处的“翠竹读书台”,另一遗址俗呼“张厝埕”。1994年基建时曾出土北宋年间铜钱七市斤多。两处住房因张锐参加了“保宋抗元”战斗,被元军夷为平地。埕之东有一俗称“张厝埕水井”是罗源宋代“城内七星井”之一。埕之北张氏宗祠,50年代拆建他用。

古色古香的后张街,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现代的气息。位于后张路26号清代民居,原为陈秀恒及其侄陈鼎良故居。陈秀恒,字仁山,13岁考中秀才,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任教于罗川学堂。20世纪40年代任县参议会、政干所秘书等职,兼任《罗源县志》总纂。陈系民国时期凤山吟社第二任社长,其侄陈鼎良亦为吟社成员。但如今它被世人称为“味解小院”——2017年5月福建海峡卫视与斗鱼TV推出真人秀节目《味解之谜》第三季罗源站在此开拍,中国跳水冠军吴敏霞应邀参加,故称味解小院。

后张街的文化娱乐设施精妙,民间活动也很亮眼。精巧设置的鱼池厝、王玉麟画室和阮家假山雪洞小园林,后者有一株百年以上的高与屋齐的桧香树,陪伴四季奇花,缕缕清香外溢,沁人心脾。在民俗活动中,有于家春节之夜“烧柴塔”,鞭炮与尺唱声连成一片,观者如云,意在获“福”。烧塔毕,主要宴请部分观众。曲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评话俱乐部”,节日赛会、化妆踩街演唱的高跷、灯棚、肩头棚多从这里培训出来。

异水奇山,锻就罗川;英魂铁血,铸我后张。她是一段史,记载了家国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又是一段诗,歌咏了士族的高洁,文人的风骨。置身后张,忽而把岁月拉近,那青褐斑驳的色泽里蕴含着的,是我们追寻已久的精神故乡。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