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战胜过的疫病
2020-03-0105-41-30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疾病流行情况十分严重。大江南北各市县曾严重流行血吸虫病,昆山县在1949年前的30年内因血吸虫病流行,102个村庄被毁灭。疟疾流行时,农家十室九病。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民国25年(1936年)的117年间,江苏有65年流行霍乱,病死率高达44%~74%,流行期间路断行人,田园荒芜,棺木一空。丝虫病的流行,遍及全省。麻风病在江苏流行也很严重,病人贫病交迫,流离失所,有的沦为乞丐。天花、伤寒、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等急性传染病流行也十分猖獗。

1581167764933660.jpg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江苏卫生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50年代,全省先后消灭了天花、古典型霍乱、黑热病、回归热等。自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均有大幅度下降,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等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1976年江苏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88年江苏基本消灭血丝虫病。在疫病控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    霍    乱

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靖江县发生霍乱(古典型霍乱)流行开始至1947年,在128年间,江苏省有65年霍乱流行,平均两年流行一次,病死率都在10%以上,在局部地区,可高达44~74%,严重时往往路断行人,田园荒芜,棺木售之一空。其中,发生过两次大流行,1932年长江大水,38个市县发生霍乱流行,发病10430人,死亡1606人,病死率15.4%,1946年发病5338人,死亡732人,病死率13.7%。

新中国成立后,真性霍乱没有发生过。1962年10月,太仓县归庄乡农民金永兴去上海、青浦运粪,感染副霍乱(Eltor型霍乱),10小时后死亡,尸体运回后,办丧事时引起食物型暴发。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首例霍乱病人。1962年起,每年进行大规模的预防接种,70年代对乡村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强调及时快速补液,控制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根据国务院1981年提出的“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在全省农村地区大力发展自来水,1981年后,疫情逐步下降。

2    天    花

天花是一种古老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江苏经常发生流行,病死率极高,危害很大。自民国时期设置卫生部门,始有天花流行情况的零星报道。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36年的37年间,江苏先后有15个县市报告过26次天花疫情。民国2年(1913年),江阴县天花、霍乱流行。民国9年沛县天花大流行。民国37年冬邳县发生天花537例,死亡78人,病死率高达14.5%。

常熟市于1983年3、4月间,对以麻脸为标记的历史天花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共查出1912—1949年历史天花3011例,分布在31个年份,平均每年81.3例,最多的1947年有202例。这次调查证实该县在1949年以前每年都有天花发生。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和南京市卫生局都把天花列为法定管理传染病之一,苏南、苏北行署卫生处及辖区各级卫生部门大力开展防治工作,通过普种牛痘,至1953年全省仅发生天花一例,1954年起江苏已无天花病例报告。

3    血吸虫病

江苏有血吸虫病流行,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东晋时,江苏著名医药家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一书中叙述了“水毒”“水蛊”等类似血吸虫病的症状。公元7世纪,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更近似血吸虫病。近代自1911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江苏省有血吸虫病流行。江苏是全国血吸虫病人较多的省份之一。高邮市新民滩在1950—1951年两年中,因大批群众上滩搞绿肥等,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4017人,死亡1335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0年和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分别在无锡梅园和苏北高邮建立了华东区苏南、苏北血吸虫病防治所。1955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1956年,各级党组织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广大血防专业人员和流行区干部、群众紧密结合,以移风易俗、改造山河的精神,与血吸虫病作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到1987年统计,全省累计治疗血吸虫病人634万余人次,平均每个患者治疗2.5次。通过科学防治,江苏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4    疟   疾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左传》中就有黄河、淮河流域疟疾流行的记载。元代朱丹溪谓“吴、楚、闽、广之人患疟独多”,进一步指明长江流域疟疾患者较多。1902年在南京地区证实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病例。1931年,长江流域洪水为灾,在南京等地引起间日疟、恶性疟大流行,发病率达60%,居民原虫率达23.4%。1936年,如皋县东乡恶性疟疾大流行,患者20万余人,死亡逾万。疟疾流行之广,更甚于血吸虫病。 

1960年全省75个县市发病人数超过1060万。经过防治,间日疟发病率已由1959年的6.22%,下降到1987年2.21/万;恶性疟疾在1960~1969年累计发病58914人,死亡264人,到1987年全省只发生32人。从1902年至1987年,疟疾在江苏曾发生七次大流行,其严重程度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通过疟疾检测、化学防治、防蚊灭蚊等多种手段,疟疾基本得到控制。

5    斑疹伤寒

1942年春,从豫东逃至徐州的难民临时集居于旧黄河两岸,生活条件恶劣,发生斑疹伤寒流行,日死亡数十人。1946~1947年江苏报告487例,死亡19人,南京市报告48例,死亡1人。1949年1~3月份苏州吴县报告15例。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3年,江苏共报告斑疹伤寒992例,死亡46人,病死率达5%。1954年起,全省疫情报告网逐步健全,自1966年以后疫情明显下降,最多十几例,最少为零,1982年仅报告1例,1983~1987年全省无斑疹伤寒病例报告。采取以灭虱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6    回归热

民国2年(1913年)沛县回归热流行,80%的人发病。1928年1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颁布《传染病预防条例》,将回归热列为应进行报告管理的疾病之一。1946—1948年,该病波及全省38个市县,共发生病人1852例,死亡8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归热在江苏发病仍较高,1954年后每年仅有几例,最多几十例,每年还在入冬前进行突击灭虱,以消灭传播媒介,在传染源管理方面,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使群众逐步养成勤洗澡洗头、勤换衣物的习惯,逐步控制疫情的发生。1964年以来全省已无回归热病人发生。

7    白    喉

清道光十年(1830年)白喉在江苏流行。清咸丰三年(1853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与清军在江苏交战期间,城乡白喉流行,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18年(1929年)镇江共发生白喉流行13次。1914年6月,南通白喉流行,患者十有五六不救。1924年南通农科大学发生白喉20余人。1934年铜山县白喉流行。1948年吴县发生白喉227人。1948年沭阳县周荣区白喉流行,半月内死去15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江苏省发生白喉大流行,波及71个市县,发病率高达83.12/10万,死亡率为5.09/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南京、南通、扬州、无锡市等。随着人群带菌调查和免疫监测和免疫接种工作的深入,白喉已经消失殆尽。

8    百日咳

江苏省1955年开始把百日咳列入疫情报告制度内。1959年、1963~1966年、1971~1972年、1974~1975年均有流行,以1972年流行最重,发病人数129187人,发病率高达237.78/10万,病死率0.01%。1978年推行计免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87年发病降至4.29/10万。1980年是实施计划免疫后的最高发病年份,发病率仅为38.90/10万。 

1953年江苏省开始试用百日咳菌体菌苗,1960年改用百日咳、白喉二联菌苗,1970年又改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混合制剂。1983年按江苏统一规定的免疫程序改为对3、4、5足月龄儿童分别接种1针,共3针作基础免疫,2岁和4岁加强1针。百白破菌苗接种后的效果是肯定的,保护率约为85%左右。江苏省自1978年实施计免后,百白破菌苗的接种率逐年提高。

9    脊髓灰质炎

1955年脊灰被列为法定传染病,1956~1987年全省共报告34369例,年平均发病率2.22/10万,死亡616人,平均病死率1.79%。省内曾发生过4次流行,即1955~1957年在南通地区,全区发病率1956年为12.59/10万,发病数占全省总数的81.07%,1957年为4.70/10万,发病数占全省90.67%。

1985年前全省主要为2个月至3岁的儿童投苗,每年服1个全程,7岁加强1次。1985年后,疫苗改为三价混合糖丸。按卫生部颁发的2、3、4月龄连服3次,4岁加服1次的程序,采用两年过渡的办法于1988年开始全面执行。

10    麻   疹

民国11年(1922年)苏州麻疹流行,21天内死亡27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起始有较系统的疫情报告。麻疹的流行可分三个阶段:1950~1967年用麻疹疫苗(简称麻苗)前为第一阶段;1968~1978年用麻苗后为第二阶段为;1979~1987年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为第三阶段。1978年全省开展了计划免疫工作,确定麻苗的免疫程序为出生后8~12个月进行初免,多数地区于第二年复种一次。1982年制定的《江苏省儿童免疫程序》规定对7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一次。同年根据卫生部下达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 

11    伤寒、副伤寒

江苏确诊的伤寒(包括副伤寒)流行最早见于民国初年。民国8年(1919年)沛县每年伤寒流行死亡数以百计,1946年至1948年1月,全省不完全统计报告伤寒病人6724例,死亡202人,仅南京市就报告病人1516例,死亡32人。

新中国成立后,报告病人仍较多,但由于抗生素的推广应用,病死率比新中国成立前下降91.31~99.98%。苏南太湖周围及苏北里下河地区是本省伤寒高发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全省每年对数百万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农村饮用上自来水,组织群众消灭苍蝇,切断了传播途径。

12    细菌性痢疾

痢疾是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高峰在夏秋,7~9月占全年病人的60~78%。民国22年(1933)3月苏州市报告赤痢18例,死亡4人,病死率27.78%,1936年吴县痢疾流行,死亡人数次于霍乱。南京市1946~1947年报告病人3560例。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病死率逐年下降。50年代起,全省每年在不同季节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工作,冬春季重点抓慢性痢疾发现及清除疫源地。为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开始接种痢疾菌苗,同时用中草药马齿苋、风尾草、大蒜等预防和治疗,可起到良好效果。

13    狂犬病

1934年南京市报告,平均每10万人口发生狂犬病1.1例。1943年宝应县报告在该县北沙头发现有狂犬病。1944年太仓县报告在该县双凤镇也曾发生狂犬病。

新中国成立后,1955~1987年江苏共发生狂犬病1420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17/10万,1978年以前,主要措施是号召灭犬,对被犬咬伤者接种狂犬病疫苗。1982年省农林、卫生、公安三厅联合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狂犬病防治工作的联合通知》,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发动群众,做好狂犬病的防治工作。

14    钩端螺旋体病

江苏省1960年首次在苏州地区发现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1964年江苏正式有疫情报告,至1987年全省计有54个县(市)报告病人12261例,死亡11人,平均年发病率为0.92/10万,病死率0.09%。病人以农村青壮年和散童为主,主要呈散发形式,高发年份则以暴雨后造成洪水型或雨水型流行为主,稻田型也有发生。 

1965年赣榆县官河公社徐藕大队发生钩体病暴发,当即开展圈猪堆肥,以杀死钩体菌和各种虫卵、提高肥效、改善环境卫生,疫情很快得到控制。1971年泗洪县钩体病流行,全县发动数十万人,短时间内填平污水沟1.8万多条,圈养牲畜10万多头,挖土水井1400多眼,卫生面貌焕然一新。实践证明,圈猪堆肥,改善环境卫生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同时,为控制疫情,1972~1975年全省安排接种钩体菌苗365万人份。通过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1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20年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首先在上海确诊,并沿铁路线播及附近各县。这是江苏第一次关于流脑流行的报道。1928~1946年,每年冬春之交,大江南北,流脑均有发生;而常州、苏州、常熟、太仓、启东、宝应、盱眙、沭阳、徐州等市县先后都有暴发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起,建立了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从1954年到1987年的33年间,每年都有流脑病例发生。1980年以后,疫情迅速下降。50和60年代还没有有效的疫苗,主要依靠一般卫生清扫和隔离、检疫措施由于对流脑提纯菌苗的工艺改进,1980年起,流脑提纯菌苗改名为流脑A群多糖菌苗。江苏将该菌苗列为常规接种。

16    流行性出血热

60年代以前,江苏省没有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正式疫情报告。1961年1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报告了第一例出血热病人,患者系江浦县农民。同年5月省工人医院也诊断一例出血热病人,患者系龙潭采石场工人。1962年济南军区在微山湖南部湖滨地区发现了9例出血热病人。同年11月22日无锡市近郊区报告一例出血热病人,患者袁某系毛纺厂钳工。1963年丹阳、武进等县相继报告发生出血热病人。 

60年代开展灭鼠,采取人工、机具、扑捉、毒饵诱杀等综合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70年代,广泛应用药物灭鼠,赣榆县用磷化钙投洞熏蒸灭鼠,灭鼠率达98%,丹阳用磷化锌毒饵洞内灭鼠,有效率达90%以上。1985年东海县于青湖乡用敌鼠钠盐进行大面积野外灭鼠,鼠密度由灭前的20.76%降到灭后的2.31%,灭鼠率为88.54%,该乡流行性出血热由221.51/10万,降到29.97/10万,收到了较好效果。

当前,一场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疫”正在打响,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从闻令而动、勇担重担的人民子弟兵,到席不暇暖、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医护人员;从每天在防疫第一线工作14个小时的老党员,到身患渐冻症仍坚守阵地的医院院长;从不远万里赴印度采购口罩送到武汉的中国“药神”,到八方驰援武汉的各省医护志愿者……他们无怨无悔,守土尽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很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本文原载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