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保|陈太尉宫
2020-03-0502-08-43来源:古建中国网

  陈太尉宫座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宋代,木结构,单开间,占地面积1115平方米,由正殿、配殿、戏台三个部分组成。正殿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有28根立柱,为鼓圆形状,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为“江南瑰宝”。

陈太尉宫.jpg

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原为陈氏家祠,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建造者为陈苏。他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贡士,唐乾符三年(876年)随王审知入闽,至新丰里曹峰(现中房乡)居住,教民农桑,85岁去世,乡人感其德,于祠内立像奉祀,改名“高行先生祠”。

1509000093335345.jpg

陈太尉宫内部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建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战死沙场,年仅18岁,因抗金之功被敕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亭于宫,大宫遂改称“陈太尉宫”。此后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使一宫之内四朝建筑共存,成为文物专家眼中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1509000092339649.jpg

陈太尉宫·藻井

  大门结构独特,面阔五间,据记载是清代咸丰年间所建。正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八字屏墙。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前檐下为七层如意斗拱连叠,上承歇山顶屋盖。大门后面部分是与大门连为一体的戏台,与传统祠庙的戏台的位置、格局都不相同,演戏时把木板铺设于戏台之上,左右戏台即可连为一体。

1509000092809866.jpg

陈太尉宫近景

  从大门入,陈太尉宫依次为宫门、戏台、庑殿、正殿,总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左右的庑殿为元代扩建,穿斗式结构,用材硕大。建筑最重要的部分是单开间的正殿,经碳十四测定,为宋代原构。最让人惊奇的是,殿中所有梁、椽、柱都是相同长度,绝无二样。而由于柱子的长度只到屋脊的一半,建造者采用了在柱上叠斗的方式构筑骨架,然后再在其上铺檐盖瓦。宋朝建筑的用料扎实,做立柱的木材粗大到可与明清时期豪宅的大梁相比,甚至每块瓦片的重量都有七斤二两。

1509000092598966.jpg

陈太尉宫一隅

  陈苏,河南固始人,唐末隐居罗源曹峰,教民农桑、礼教,贞明元年(915年)卒死后被遵为神,封太尉。后陈苏祠堂改名为神宫,称陈太尉宫,入祠奉祀,乡人感陈苏德称之为“高行先生”,祠亦改名“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年),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被追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其后,宫改称为“陈太尉宫”。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3间殿堂,又续戏台、宫门,均是穿斗式构架。一宫之内,宋、元、明、清建筑并存,融汇组合一体,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

2001年6月25日,陈太尉宫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