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很相信风水的一个国家,无论是合婚还是建造房子,建城都有自己一套风水理论的,目的就是营造人与自然的平衡,适应。福州古城就是按照当时的风水理论建造出来的,那么福州古城这样的一个风水宝地究竟是如何建成的呢?
福州古城
福州城址选择与风水中国古代人们对城址的选择十分慎重,认为它是未来事业兴旺与否的关键,关系到族人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必须作为头等大事,集中全族人的智慧,由最高领导者作出决定。《诗经》中《大雅·公刘》篇就记述周朝祖先公刘,约在公元前十五世纪,率领族人迁居陕西旬邑县选址建城的经过。
福州镇海楼
全诗大意是:公刘登山察看地形,见山岗之南百泉流过,平坦可居。在这片平原上,北有高大的山阻挡北方寒流,南面远处朝山,有险可据,东西两侧耳山蜿蜒起伏,山环水绕,水土完好,可避水灾、御干旱、防战乱,适宜耕种,凭险防守,是建都立邑的好地方。于是公刘就决定迁族人于此,为周族的繁荣昌盛奠定良好基础。
福州文庙
福州古城始建于汉朝初年。当时闽越王无诸助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福州建冶城。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这里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无诸即选此筑城。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涝,又可灌溉周围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树木水源,使屏山成为冶城风水宝地。
福州林文忠公祠
郭璞在《迁城记》中写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
在这里,郭璞对福州建城的选址作了风水理论的阐释。他意思说:把海变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变荒芜为繁荣。有树才有鸟,有树鸟才有优美的居住环境,这是千年不变的道理,绝对不能毁坏林木花鸟。
福州古城风水
城前面有乌石山和于山两座山,就像是双眉,必须很好保护山上树木。林木郁郁葱葱,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涧里的水保持清澈,流归大海。人类与环境,就像主人与客人一样,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稳,主人就很自在。环境保持良好,水清土肥,人们才能生产安居。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高山下的城镇,这里是一片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