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禊·流觞
2020-03-0903-53-5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林山

20200309_A06_02_1.jpg

登云水库

  祓禊,古代汉族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祓,除灾求福的一种仪式;禊,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人们自然会选择在靠近水源的地方,聚族而居。河边溪畔,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古代人们就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风花雪月,喜欢热闹,总要找理由,找机会外出聚会。于是,一些大众性的习俗,就保留了下来。比如,人们在春暖花开的夏历三月,选择第一个巳日,偕亲带故,呼朋唤友,到野外水边嬉游,去病患,除鬼魅,作祈禳。魏以后就固定在三月初三日,沐浴除灾祈福,称为“修禊”。

  用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话来说:“禊,洁也”。春日万物生长蠢动,易生疾病。这个时候,到水里洗濯,可以防病疗病。《后汉书·礼仪志》说:“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去宿垢,是除去皮肤上的垢,也是指消除身上的旧疾。当然,这种活动,必须有神秘仪式,才有奇效。所以,刘昭解释说:“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

  修禊是古代的大众卫生运动。我们的祖先,在讲究卫生的同时,还喜欢有些创新和创意。于是,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圈,相约到野外的河流小溪边,临水设席,各守一处。从上游开始,把酒杯放入水中,听其顺水漂移。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取过酒杯,喝下杯中酒,可以驱邪祛病,称为“曲水流觞”。觞是酒杯,一般是木头制的,不大,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两边有耳如翅,便于取舍,又称“羽觞”。福州的这种酒杯,会用脱胎漆器。

  光喝酒没劲。一些文人墨客就来事了,轮到谁喝酒,还要当场吟诗作对。后来逐渐成为上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福州的文人雅士,包括官宦、士族人等,喜欢风雅,喜欢浪漫,流风久远。

  从闽越王无诸时候,就有流觞宴集的活动。那时,古城南边,水太大,不好玩,就选择了东北边的桑溪。

  桑溪在今晋安区岳峰镇登云村、鹤林村,发源于北岭山脉。有两条溪水自恩顶青鹅山流到登云村,人们称之“双溪”。“双溪”像两条龙,游到鹤林村的“溪口”汇合,因此“溪口”建有“双龙庵”。以后因“双”和“桑”谐音,“双溪”慢慢就说成“桑溪”,当地也被称为“桑溪里”。1956年,修了登云水库后,桑溪便注入水库。

  这段溪涧,水流迂回,岸线曲折,溪流清澈见底,时有溪鱼上下,溪边植被郁郁葱葱,是非常理想的游戏之地。无诸让人在这里建了遮阳避雨的亭子,组织春游雅集。王室带头,许多官员也附庸而来。于是阳春三月,游人如织。

20200309_A06_02_41.jpg

冶山曲水流觞石


20200309_A06_02_42.jpg

冶山三曲题刻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之四十《土俗类二》“上巳”条记录了这个事情:“禊饮。《旧记》:桑溪,在闽县东,乃越王无诸于此为流杯宴集之地。”如果从时间上看,桑溪雅集比著名的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要早550多年。

  无诸集宴桑溪,称“曲水流觞”。这种文化娱乐活动在王宫延续到唐末,闽王王延钧也照例到桑溪修禊。《闽侯县志》记载:“金凤偕后宫杂衣文锦列坐水次,流觞娱畅,穷日以返。沈麝之气,环珮之响,燎炬之光达于远近,途中丝竹管弦缤纷奏和,清音入云,观者塞道不能前。”想象一下,那个情景应该是非常热闹的。

  不知道为什么,“桑溪雅集”后来沉寂了。也许是闽越国民内迁江浙三四百年,修禊亭荒芜了。

  到了宋代,因为多年多批次的中原各界移民,福州重新繁荣发展,“桑溪雅集”又成为装点人们生活的高雅文化娱乐活动。《名胜志》:“相传闽越王流觞处,宋郡守有禊游亭。”

20200309_A06_02_43.jpg

乌山曲水流觞石

  《三山志》记载,历代福州太守的禊饮活动,主要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南湖的禊游亭,一个是东禅寺的秉兰堂,一个圣泉寺的曲水亭。暮春之际,祓除之日,太守就率群僚,找其中一个地方去了。程师孟当福州太守时,他组织的修禊,就安排在了东禅寺。这位《宋史》对他治理福州的政绩有“筑子城,建学校,治行最东南”评价的诗人官员,写了《上巳游东禅》:“出城林径起苍烟。白马遗踪俗尚传。第一僧居兰若处,几番身醉荔支前。百年骚客来题寺,三月游人作乐天。更爱堂头迎太守,路旁先坠碧云鞭。”

  倒是到了明代,藏书家徐熥、徐𤊹兄弟来劲了,要重兴雅事。他们查考了郡志,按图索骥,到桑溪实地查找。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修禊亭遗迹。于是,披荆斩棘,重新修整。到上巳日,约了好朋友谢肇淛、邓原岳、曹学佺、林宏衍、陈荐夫等,兴致勃勃来这里“桑溪雅集”。他们仿效前人流觞韵事,每人赋四五言诗各一章,徐熥和谢肇淛还各写一篇《桑溪饮序》,并把盛况图画下来,做成册子流传下来。

  徐熥的《桑溪禊饮》序是这么写的:“东郊桑溪,距城十里而近,故越王无诸流觞之所也。世代既遐,胜游久废。虽逝者如斯,沧桑未改,而吟迹罕至,榛莽可悲。万历己亥祓除之日,和风初扇,晴旭乍开,遂集诸贤禊饮其上。泉声琮琤,石势盘曲,苍林葱茜,黄鸟嘤鸣。草色叠为裀毡,松籁韵而弦管。或踞盘石之次,或席丛薄之阴,列坐不拘,浮觞无筭。临流泚笔,酒载诗成,以咏以游,穷日而返。”如果当时有录像,会留下非常精彩的雅集实况。

  谢肇淛的《桑溪禊饮》序长了些,自然信息量更大:“福州行春门外三里许,桑溪之水出焉。夹涧穿石,沿回屈曲,相传越王流觞处也。宋初,王祠部逵曾修禊有诗。至于今,虽溪流如故,而游辙久荒。万历癸卯春,赵寅甫偕同社诸子题名石上,又十载矣。太守喻正之使君公事之暇,旁搜往迹,约以上巳祓饮于此。而苦雨连旬,鸥盟屡愆,至十有三日始霁,乃偕周民献司理,连镳出郭,飞简趣客。则予及林谨任都谏、王永启比部、徐兴公处士从焉。是日也,宿霭乍收,惠风鼓畅,远峰送目,鸣禽悦耳,循水穷源,列坐其次。藉草为茵,倚树成幄,近揽丘壑之胜,远吊兴亡之迹。感居诸之不奄,嗟萍梗之难聚,欣然以喜,怆然以怀,杯行无筭,主客亦已颓然矣。时溪流新涨,沮洳百亩。寻仁甫曩年刻石坐处,业在水中,而同游名姓,半堕鬼录。昔人谓俯仰之间,便成陈迹,良不虚也。日表尚高,余欢未毕,乃循阡陌而东,又四五里,达圣泉寺。丛林宝地,徒剩茅茨,香火腴田,尽归豪主。逐鹿之涧已芜,蛰龙之渊安在?彼神道设教者犹若是,况于人世之蜉蝣,沧桑之陵谷哉!所幸松根圣水,泓澈依然,竹杪青山,回合相向。于是使君顾而乐之,布席林间,淆核还至,剧谭递劝,授简赋诗,不知夕阳之在山也。夫茂林修竹,兰亭之地久墟,白蹋铜鞮,习家之池已屋。乃一时之觞咏,卒为千古之传奇。故知名无翼而长飞,德无根而永茂,则使君之游也,宁独赏心乐事,追休美于前王,亦且嘉闻流声,存遗思于奕世,登高作赋,讵直可为大夫,侔色揣称,深惭玷于宾从云尔。”

  徐熥赋诗《桑溪禊饮》两首:“春风载柔,遵彼长林。我有旨酒,与子同斟。幽怀既惬,玄想弥深。悠悠逝波,实怆我心。”“暮春有余闲,出郊骋游目。桑溪激清湍,澄泓递洄洑。微暄起川涘,轻阴垂灌木。群贤互箕踞,浮觞沂溪曲。周遭信堤岸,斟酌劳童仆,石矗防仄倾,流驶虑颠覆。幽赏豁尘襟,余芗散春服。尊罍犹未罄,羲轮欲回毂。俯仰成古今,动静悟往复。谁哉契我心,兰亭有高躅。”

  曹学佺的诗是:“行行东郊,深无人烟。言登崇冈,仍趋平田。双溪同源,其流溅溅。天成之沟,因为周旋。宾朋来斯,居同衿连。流觞何迟,随人而迁,遐思前人,由之无愆。”

  徐𤊹诗:“维兹春暮,既令且和。良俦至止,载咏载歌。冥心川上,涤志崇阿。缅怀古哲,感彼流波。”

  陈价夫也留下两首诗:“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春禽弄波,晴翠映澜。千载一集,兹游实难。觞来勿辞,请君尽欢。”“汛汛清漪,盈盈羽觞。临流不接,凝思未遑。情怡曲渚,目睇连冈。逝川阅水,感念前王。”

  这些文人墨客不止一次来此雅集。据《福州摩崖石刻》记载,桑溪还有一方题刻:“万历癸卯上巳,郡人赵世显、王昆仲、陈仲溱、陈价夫、马歘、王毓德、徐火勃、袁敬烈、王宇、曹学佺、王继皋、郑登明、高景、林光寓、康彦扬、黄应思觞咏于此。”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而据《乌石山志》作者郭柏苍说,他在桑溪也有上巳雅集的题刻,现在也没有发现。那时,郭柏苍每年扫墓都要经过桑溪,对桑溪的流觞活动也是满满记忆,有诗为记:“年年上冢过桑溪,上巳重观上巳题。霜雪盈巾艰衅浴,池塘在屋易扶藜。参差燕羽桥三面,睍睆莺声柳一隄。正是汝曹行乐处,传杯那惜醉如泥。”

  从有关记载看,清代,“桑溪雅集”还是继续着的。魏杰写有《上巳日桑溪流觞》:“雨足郊原农事忙,桑溪有客到流觞。崇山峻岭翠屏列,修竹茂林青盖张。浅水双流浮鸭绿,危机四座饮鹅黄。筹教童子参差换,杯许骚人次第尝。酣醉共须拼酩酊,狂歌直欲咏沧浪。登云路迥神仙渺,修禊亭开草木香。跻胜题碑书道左,纪游勒石枕溪旁。幽怀漫把兴衰感,自在壶中日月长。”

  清代在台湾教书的刘家谋,每到上巳日就会惦念过去在桑溪修禊的事情。他写诗给朋友说:“故乡禊事话桑溪,酒侣吟朋迹久睽;愁绝行春桥畔柳,年年天末望归蹄”。真难为他,满满的乡愁,只有在回忆和梦里消解一二。

  诗书画俱佳,却以译坛巨硕彪炳史册的林纾,也很喜欢“桑溪雅集”。他题《桑溪秋意图》:哀柳斜阳水上头,诗人觅句水边楼。年来涉笔皆乡思,写出桑溪一半秋。1921年,他在册页题:出山泉石寻常事,溷浊由他我不问。但论山中却清净,道人听水作消闲。吾闽桑溪山中细水分数道出,居人隔溪而居,倚杖柴门淙淙入听,此中不知得多少诗思。恨领解者少耳。

  冰心对这种活动也是非常享受。她在《寄小读者》中,对小朋友都掩饰不住兴奋说:“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也便是我们绝好的野餐时期。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

  历代雅士修禊雅集,往往在园林中,选择有水流的地方,建亭禊游流杯,吟诗咏词,如北京南海的流水音、潭柘寺的猗玕亭。也有的不设亭,如圆明园中的坐石临流。有的索性在亭内地面石板上,凿出弯弯曲曲的沟槽,引水入来,流杯饮咏。没有大园林,又想风雅,也有的就在自家庭院中,凿设“曲水流觞石”,聊胜于无。

  冶山,风雅静僻,又为泉山。山上有块微缩版的曲水流觞石。还有一曲至九曲石刻共九处,有“九曲池”“流觞亭”等题刻,都是忆山阴往事、传兰亭遗风的“曲水流觞”遗迹。

  485年,显宗天皇时,曲水流觞的雅集活动,以曲水宴的形式传入日本。暮春时节,文人雅集,吟诗作赋,惜春悲秋。

  到如今,知道曲水流觞的已经不多了。倒是曾经出现了“击鼓传花”这种相类似但离水的游戏,估计各龄青年都玩过,不知道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就形式和内容来说,传承了热闹和娱乐,缺少了文雅和内涵。

  时至今日,在乌石山北麓,澳门路的南口,小广场地上有一个“曲水流觞”石。我想,如果那弯弯曲曲水渠,能够凿成“福”字,那就是“流觞有福”了,会吸引许多游客驻足、嬉戏、留影的。

  曲水流觞,闽都雅集。水贵曲,文化须流啊。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