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保|华林寺大殿
2020-03-1005-25-47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1583377750730111.jpeg

华林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原称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改今名。寺内其他建筑均已毁圮,仅存大殿,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尚割据福州,其臣下鲍脩让为郡守所创建,是中国长江以南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保存着唐宋之间建筑的特点。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华林寺规模颇大,松林茂密,游人络绎不绝。明朝著名文人曹学佺说它是“疏雨不曾妨客入”,足见其景色迷人。据王应山《闽都记》载,原华林寺西廊有转轮经藏,东廊有文昌阁、普陀岩,正殿之后为法堂,法堂西为祖师殿。华林寺还有御书阁、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叫佛庵等。

现存华林寺大殿一座身南向,面阔三间,长 15.87米,进深八椽,宽14.68米,单檐歇山顶。殿前部(深两椽)原为敞廊,廊内设平棊,殿内彻上明造。后世在殿周围建围廊,故原建门窗和檐出不明,殿内塑像已无存。

唐宋木构建筑的构架,一般分为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类。华林寺大殿内柱显著高起,属厅堂型构架。但其内柱柱头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与四周檐柱上三层昂尾相接,形成一个不在同一标高上的铺作层(见斗栱)。所以,华林寺大殿的构架是一种特殊的厅堂型构架。建筑风格独特,构法考究,为国内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虽经明、清两代重修,但其主要梁架斗栱等,仍是宋代初年建筑的原物,是研究北宋以前建筑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