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保|福建船政局建筑群
2020-03-1003-22-54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福建船政局建筑群保留了清代福建船政局建筑,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选址动工,后由沈葆桢主持其事。同治七年(1868)7月船政十三厂(车间)大部分落成。现保留有一号船坞、钟楼、轮机厂、绘事院等。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船坞

一号船坞

一号船坞又称青洲石船坞、新船坞,位于马尾区罗星山下东青洲。坐西北向东南,方位角160°。船政初创只设有一船槽,供修船之用。随着造船增多及吨位不断增大,船槽不敷使用。光绪九年十二月(1883年1月),福建按察使张梦元督办船政,即上奏朝廷,提出拓厂、添机和修造大船坞的计划。次年5月,新任船政大臣何如璋规划发展船厂,也把修造船坞列入计划。后因中法马江海战爆发,计划暂搁。十二年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奏请在罗星塔下修建船坞,以便勘修北洋、南洋、浙洋、粤洋、台湾各处兵船,强调此事“实难再缓”,总理海军衙门大臣以“目下经费竭蹶,实难为继”为由再次搁下。翌年,裴荫森与船政道员提调杨正仪、船坞道员提调沈翊清经过多次勘测,便在罗星塔东侧下方先动工再上奏修建石砌船坞。由吴德章等技术人员参加监造。十五年八月,闽海关不能按时拨给船政经费,船坞工程费用左右支绌,又暂停。后海军衙门令船政“分工兼办”,裴荫森与兼管海关的福州将军汇商后,决定在海关六成项下原拨给船政的经费中拨出6万两,作为按年筹办船坞的经费。十六年二月廿七日船坞复办,于十九年六月廿二日建成,计用银49万两。船坞还设有抽水机、机器厂、官厅、丁役房、水手房、木料房等,总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时船政工作人员朱宗炳在位于一号船坞右侧的罗星山东麓岩壁上题“云屏”题刻,文:“余于癸巳秋奉公,船坞大工告成,见峭壁当窗,云屏列坐,时有云气往来,爰书数言,以志鸿爪云尔。光绪十九年仲冬,琴川朱宗炳题。”光绪三十年船台改建石料,并造船屋。1934年扩建。从坞顶到坞口外侧长111.0米,内侧长101.7米,上沿最宽处35.8米(底宽19.2米),有效深度7.6米(总深9.8米)。该坞除供福建水师维修使用外,曾接受修理“海筹”“海琛”“海容”等军舰,还对外承接修船业务(光绪二十五年,为美国西能达夹板船、法国兵舰、商船维修),是当时远东著名的大船坞之一。1941年日军撤退时炸毁船闸,潮水自由进出,坞底泥沙越积越高,坞旁设施尽毁。1949年后荒废。2000年6月,福州市马尾区建筑设计室完成《马尾清代船坞挡墙修复工程方案》。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马尾区人民政府共投入近100万元资金修缮船政一号船坞。2001年,福州市文物局组织专人对一号船坞进行清淤、考古,马尾区政府主持修复。次年,海军司令部拨来一艘猎潜艇,供人参观。1988年公布为马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船政为了改变官办经营模式,以一号船坞为营业单位,开始承修中外船舶。船政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开自然之利”,培育市场经济,进而整体扭转官办企业僵化的经营模式。囿于历史的局限性,一号船坞的经营活动虽然取得一些成效,却未能持续下去。但一号船坞的市场化经营,对近代中国官办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与转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钟楼

钟楼

钟楼位于马尾区马尾造船厂内,坐东北朝西南,方位角230°。船政早期聘有洋监督(总工程师)和一批来自欧洲的工程技术人员,盖了多座欧式楼房提供洋员办公和居住。其中洋员办公所安放一架自鸣钟,便于洋员和船政人员作息。民国后,设号兵,用军号来调整员工上下班,但报时仍以时钟为准。为方便员工观看钟点,1926年由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设计,继任造船所所长马德骥组织施工建一座钟楼,次年完工。钟楼具有浓郁的法兰西风格,平面呈方形,共五层,通高18.2米。第一、二层各四根边长0.56米的方形钢筋水泥柱;第一层曾作为总务办公室,楷书“总务处”三字犹存;第二层起四面边沿饰铁艺栏杆;第三、四层向内收分,四边设廊,廊内砌墙,四向开拱券门洞;五层四面墙上原来各镶圆形大时钟一面,时钟由造船所仪表车间精制,直径1米,现存圆窗。楼顶八角形,安装南北指向标和风向标。1939年被日机多次轰炸,钟楼受损,机械钟被毁。1984年经修缮,钟楼基本恢复原貌,但未安装上时钟。1988年公布为马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轮机厂

轮机厂

轮机厂即装配车间,专任制造全船大小机器。位于马尾区马尾造船厂内,坐东朝西,方位角260°。面阔21.5米,进深60.2米,占地总面积2400平方米,由轮机厂和合拢厂两个部分组成。同治六年(1867)建造,由法国工程师设计,是具有明显欧洲近代厂房风格的单层砖木铁结构建筑。轮机厂建筑材料来自厦门的优质砖块,房屋地基选用造船厂附近山上的石头,坚固横梁购自新加坡,跨度超过20米;由船政自行铸造的120根重2500公斤的铁圆柱支撑。轮机厂为双坡顶,三角山花立面,拱卷落地门窗,墙厚0.8米;清水红砖外墙,一顺一丁砌造。两排各15根铁柱将厂房分为三开间;铁柱间连以铁拱桥,柱头支撑三角支架,屋面重量承压在支架上。车间内配置车、刨、削、钻、钳等各类机床二百多台,主要制造轮船的机件和合拢校准。合拢厂是两排各5根铁柱将车间分成三开间,柱头上架以工字形钢梁,上铺方木横梁、木地板。同治十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150匹马力的船用蒸汽机。轮机厂在中法马江海战中损毁严重,后重修;1938年6月1日,南车间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剩北车间和合拢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原厂房上面加高一层,安上玻璃,以增加亮度,仍为马尾造船厂主要车间之一。2006年重新修复,同年12月23日辟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对外开放。1988年公布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各国船厂中,轮机厂已极为罕见。

绘事院  

绘事院

绘事院(亦称“绘画学堂”)于同治六年十二月设立,培养设计船、机样式和绘制图纸人才,也是中国最早的船舶设计机构。位于马尾区马尾造船厂内,坐东朝西,方位角260°。船政大臣沈葆桢上奏时指出:“造船之枢纽不在运凿挥椎,而在图画定式,非心通具理,所学乃属皮毛。”“故特开画馆二处,择聪颖少年通绘事者教之,一学船图,一学机器图。”原暂设在栈房(仓库)中,后因仓库拥挤在合拢厂屋面梁架上另设一层阁楼,作为绘事院。初名“绘事楼画馆”,有三四十人在此“承绘船身、船机”。四面开窗,窗高棂亮,是理想的图纸设计和绘制场所。整座建筑清水红砖外墙,一顺一丁砌造;外立面墙设壁柱,檐口叠涩出两层石边;封护檐式四坡顶,条石压脊,四周环建女墙。中法马江海战中损毁严重,重修。1986年绘事院辟为马尾造船厂厂史陈列馆。1988年公布为马尾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各国船厂中,合拢厂与绘事院这类建筑物已极为罕见。船政学堂是中国最先创设的新式学校,开近代科技教育之先河。船政学堂各建筑大都毁于日军侵华战火,绘事院的留存,是见证中国新式教育开端的唯一实物建筑。

(摘自:《船政志》)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