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江区
2020-03-1704-04-55来源: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政府网站

  福州市台江区地处省会城市中心区域。2018年辖10个街道52个社区居委会。土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319224人,流动人口997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52‰。 

  资源优势:台江区地处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濒临闽江12公里岸线。上下杭地区是“福州商魂”的发源地,孕育出“商帮会馆”兴盛的商贾文化。海峡金融商务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作为“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重要组成部分,百米以上写字楼35栋,累计引进楼宇项目48个,省建行等13个金融总部入驻运营。全区商业资源发达,商业服务业用地180.49公顷,苏万宝、台江万达、中亭街等多个商圈林立。主要旅游景点有“闽江游”、滨江旅游街区、南公园、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柔远驿(琉球馆)、古田会馆等。 

  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台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5.63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4.30亿元,增长7.5%;工业增加值26.65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381.33亿元,增长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170元,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6.52亿元,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3.17亿元,增长4.1%。出口总额76.5亿元,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0.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60亿元,增长3.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6亿元,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18元,增长9.3%。 

  大事要闻: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十一黄金周”期间,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接待游客超40万人,“丝路再起航·潮玩上下杭”等主题活动广受好评。 

  完成排尾红星地块征迁。红星及周边旧屋区改造项目地处台江区门户位置,是历史上重要的船运码头和商业集散地。该片区房屋建筑年代已久,房屋密度大、人口较密集、违章搭建普遍,公建配套设施落后,与中心城区城市形象极不协调。该地块共完成征收涉迁总户数7855户,征收房屋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搬迁总人数近2.9万人,拆除面积726.8亩,拆除总建筑面积达97.6万㎡。该项目是近年来福州市二环以内体量最大的旧屋区改造项目。 

  启动南公园片区征迁。南公园片区房屋征收工作于12月3日正式启动签约。该片区占地303亩,涉迁2681户,单位产113家,摸底征收面积32.52万㎡。至12月27日,签约仅25天就累计完成签约率90.3%、搬迁率76.5%。 

  成功举办“5·18”海交会商会专场等签约活动。大力推进“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签订合作协议70项,意向资金115亿元。 

  顺利完成52个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通过了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社区协商“五事工作法”获评全国社区优秀工作法。 

  【音乐文化资源】

  茶亭十番音乐

  福州十番音乐文化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藏的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代表之一,福州十番音乐发祥地在茶亭,它最早形成流行于福州城,并记载福州十番音乐在清乾隆年间已极具规模,并逐步流传到周边农村及福州五区、八县,以及宁德、建阳、南平、古田、福安、柘荣、霞浦。清乾隆年间郑洛英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词》描写十番曾记载:“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体现当时十番音乐在福州民间热闹、欢乐盛况。流行于福州城。

  福州民间盛行舞龙灯。用来伴奏的打击乐逐渐分化出来,单独演奏。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狼串、大小锣、大小钹等5件。在元宵踩街、迎神赛会、婚丧寿喜时敲打一番。当装点仪式还显得单调感到不满足时,便加进管弦乐器,包括笛子、逗管、椰胡,同时加进清鼓、云锣。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种管弦乐器多用双数,即双笛、双管、双胡。所用乐器已有10种,乐队规模基本成型。传统十番音乐的乐器,主要有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等10种。随着十番音乐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又加进笙、木鱼等乐器。十番音乐乐器十分古老,可谓乐器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时期福建省闽清籍音乐家陈两所著的《乐书》中便有记载。十番音乐演奏形式分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讲究。主要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十番音乐的曲牌大多取材于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体现一定意境,有的还表达古老传说故事。

  茶亭十番音乐留存下来曲牌有近百首,较突出有:《秦楼月》《一枝花》《水底天》《雁来云》《莲花串》《柳娇音》,以及《东瓯令》《西江月》《南进宫》《北云璈》《月中桂》(俗称“东西南北中”)等。

  疍民渔歌

  台江疍民渔歌是福州市传统民歌。在福州古代也被贬称为“曲蹄曲”,是福州疍民传统民歌形式,使用闽东语福州话吟唱,主要分为“盘诗”和“唱贺年歌”两种形式,流传于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其历史可能已经超过一千年。目前濒临失传危险,已被列入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疍民可能源自于福州古代原住的越人,传统上他们世代居住在闽江或沿海连家船上,受到陆地上汉人严重歧视和迫害,被当作贱民,不得上岸定居。被称为连家船民,或贬称为“曲蹄”、“曲蹄仔”,有时汉字也写作“科题”,女性则被称为“江妹仔”、“曲蹄婆”,早期文献也称他们为“游艇子”、“白水郎”、“蜒”等。古代时绝大部分福州疍民都是文盲,但长期水上生活让他们创造出疍民渔歌这种独特的民歌形式,其曲调既有自编的传统疍民曲调,也有采纳闽剧曲调。

  “盘诗”是节日时连家船聚集在水面,比如闽江沿江一带,男女一唱一和、渔歌对唱。其曲调多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疍民自编曲调,唱词是在问答过程中即兴发挥,没有固定唱词。歌词内容包括男女求爱、互相嘲谑、互祝平安,等等。开场的引歌一般为:“一条竹仔软丝丝,撩你对面来盘诗,跟你上段盘下段,莫盘坏诗盘好诗。”接着就开始正式对唱,对唱形式一问一答。“唱贺年歌”则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四福州疍民向岸上福州人讨粿时所唱吉利歌曲,用来换取米粿。其曲调既有传统疍民调,也有取自闽剧清唱小调,其中如《十二月果》《十把白扇》曲子长度10句或12句。在演唱时往往右挎竹编小鼓篮,左挎一尺多长、内装半筒水的小竹筒来敲打伴奏。在元宵、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时也有唱此类歌谣的习惯。福州疍民渔歌其他形式还包括“端午采莲歌”等。

  福州疍民渔歌虽起源于福州疍民,但很可能对福州族群的民歌民谣产生相当大影响。“盘歌”由疍民社会流传到闽江沿岸,并进一步传播到整个福州,像《一枝花》《撑船歌》《月光光》《卖洋桃》《一粒橄榄》等福州民间歌谣都带有疍民渔歌印记。

  1950年以后,福州疍民放弃传统水上生活,大规模上岸定居,绝大部分福州疍民渔歌衰落和濒临灭绝。1980年代末,台江区组织编写《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台江区分卷》,其中收录许多福州疍民渔歌。

  【旅游和商贸资源】

  “闽江游”项目 福州市重点旅游项目和“十佳”旅游线路。2017年,“闽江游”项目有7艘游船,运力规模为580客位。项目有“一日游”和“夜游”两种形式,散客和团组包船两大类别;常规旅游线路有琅岐丝路采摘之旅、壶江岛海鲜美食之旅、马尾船政文化之旅和城市滨江夜景之旅;特色线路有“闽水文化之旅”“休闲观光游”等,并承接水上婚礼、游轮自助餐、商务会议、公司庆典等各类活动。“闽江游”是解读榕城历史文化、游览闽江风土人情、展现海西建设丰硕成果的综合性旅游线路品牌。

  滨江旅游街区  东起闽江大桥,西至青年会广场,南临闽江,北至台江路,东西长1100米,南北长210米,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街区内以元洪东百为龙头,以台江旅游码头为中心,以青年会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为依托,分为台江旅游码头、沿江步行休闲广场、时尚购物广场和高档休闲会所4大功能区域。通过改造南星澡堂、台江影院等节点,完善解放大桥至闽江大桥之间岸线景观,将商贾文化、饮食文化和码头文化等3大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以高档商品为主,自然历史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功能齐全商旅互协性休闲游憩街区。

  中亭街 福州市传统商业文明发祥地,宋代开始沿街设市,自古即是福州商业经贸中心枢纽,因其千载繁华、万商云集而享有“聚宝盆”“黄金地”之名。中亭街分八大主题商业区,各区1—3层均有3条纵向室内街,各街区间以天桥衔接,形成“街中有街,处处有店,层层相接,楼楼相通”商贸格局,是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商贸中心。

  福州宝龙城市广场 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是集购物、美食、休闲、文化、娱乐、商务、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型现代购物休闲中心。

  万象城购物中心  福州市首座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商务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中心位于西二环与工业路交会口,占地面积约4.67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单层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户外广场面积2.2万平方米,拥有800个停车位。万象城购物中心与宝龙城市广场隔路相望,形成福州市具有影响力的新商业中心。

  台江万达广场 位于江滨大道北侧,占地7.233万平方米,规划为商业金融(兼容办公)用地,是台江继福州宝龙城市广场之后又一城市综合体。该项目位于长乐南路东侧,前横路西侧,闽江北岸、鳌峰路南侧,用地范围总面积约63.51万平方米,是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中心城市未来发展金融中心。将现代时尚、国际化的商业、商务理念与东方文化有机结合,打造集商业、办公、商务酒店、休闲娱乐、文化及市民活动为一体多元化CRD(城市休闲娱乐中心)。

  闽江公园  位于闽江北港两岸,全长12千米,总面积约0.8平方千米,是福州城区最大的开放式休闲公园。由7个景区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河园、锦江园、金沙园、望龙园、缤纷园、闽风园和闽水园。具有独特的闽江流域文化特色和榕城风情,集亲水性、生态性、艺术性为一体。园内有休闲亭、科普画廊、花坛、雕塑等,还有颇具亚热带风情的南洋杉、假槟榔、相思树、榕树、桂花等,为开放性公园,被誉为福州“外滩”。

  茶亭公园 建于1982年,2008年3月重建,2016年改扩建面积从原来3.33公顷扩至5.84公顷,有1万多平方米荷花池,醉月桥、水榭香舍等10多处景点。公园继承传统古典式园林风格定位,在保留园内古树、大树基础上,着重体现“古、绿、水”景观特色,反映“茶、乐、工”民俗风貌。

  南公园 位于市中心国货西路,占地3.06公顷。历史上曾为清靖南王耿精忠家族花园府邸,也是清闽浙总督左宗棠设立的桑棉局所在地。1915年辟为公园,称“城南公园”,俗称“南公园”,是福州最大古典园林公园,已有300多年历史。五四运动时期,福州民众在南公园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日货”爱国之举,位于公园门口国货路名称就由此而来。结合南公园历史和现状,在保护和恢复南公园历史文化同时兼顾福州地方建筑特色进行设计,以“王府花园”记忆的古典园林为主元素,突出贡赐贸易文化承载地、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地、“海绵城市”生态建设概念,融入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重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福州古典园林公园。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台江上下杭地区是福州传统商贸区。自明代中叶至清代康雍乾嘉四朝,是商贸的发轫时期,到民国则臻于鼎盛。上下杭两街,长约870米,路宽12—14米,最窄处只有4米;隆平路长320米,路宽9—17米。曾有兴安、南郡、尤溪、福鼎等14个会馆,汇集众多名人故居和文物建筑。截至2017年,上下杭开发建设完成项目106处,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文保单位5处,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登记文物点34处,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传统风貌建筑52处,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三捷河两岸整治改造项目已完成15处,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完成三捷河两岸整治改造项目15处招商工作,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6月,上下杭三捷河沿岸酒吧一条街开业,项目总面积约4570平方米,已有多家酒吧及餐饮企业入驻。

  柔远驿  位于台江区琯后街21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全称为进贡厂柔远驿,有“优待远人,以示朝廷怀柔之至”之意。在这里,官员们负责入贡商品检验、装卸、储藏、加工等业务。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柔远驿,后嘉庆、同治两朝大修,但逐渐废毁,存有二层木结构建筑一座。柔远驿本为琉球等诸藩国来华使者在福州的馆寓之所,后因福州被指定为与琉球交往的专设港口,来柔远驿居住逐渐多为琉球人,俗称琉球馆。1992年,柔远驿落架大修,辟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馆”。

  古田会馆  位于台江区同德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馆建于民国4年(1915年),由古田商帮集资建造,占地面积约630平方米。馆舍坐北朝南,门内依次为戏台、天井、中厅、正厅,两侧为2层楼厢房,整体布局小巧玲珑。馆内建筑木构件、2个藻井等雕饰件完整,石柱石栏结构完好。古田会馆是福州地区会馆建筑中较有特色的珍贵建筑。

  陈文龙纪念馆  位于台江区下杭路,总占地1200平方米,恢复“海神”陈文龙尚书庙原有的亲水性特点,保持明清建筑形制和风格。有康熙、嘉庆、道光皇帝三方御碑和九方总督、巡抚等褒扬陈文龙的牌匾;有乾隆到民国时期14方石碑刻;有41斤重的乾隆年间铸制镇庙狮钮铁印等。形成集民俗、宗教、旅游活动为一体的新景观。

  大庙山  位于台江区西部,福州第四中学所在地。山上福州第四中学校内尚有一块“全闽第一江山”的大石碑。据说此山原名惠泽山,汉高帝五年,在此山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死后又在山上立庙祀之,故名大庙山,山之西麓有大庙路。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