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仓山区
2020-03-1812-40-59来源: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政府网

【地理环境】仓山区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地处福州城区南部,辖整个南台岛,东西长27.3千米,南北宽10.3千米,区域面积142平方千米,加上洲地面积逾150平方千米。仓山区四面临江,北隔闽江分别与鼓楼、台江、晋安、马尾、隔江相望东面与马尾港隔海相距7.61海里,南临乌龙江与闽侯长乐相连。

境内闽江环绕,形成南台岛。闽江在南台岛首尾分而又合,斜贯中部。地貌由平原、丘陵和滩地组成,并以丘陵,平原为主,属丘陵性平原。山丘坡地占全岛面积的1/5。地势北陡,中高、南缓。地表起伏大,丘陵分布在中、西北、东南部,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有翁主山、鬼洞山、妙峰山、高盖山、城门山、清凉山。境内制高点高盖山(海拔202米)位于南台岛中部。由于闽江流速、流向的改变,导致泥沙落淤、堆积,沿江地带沙洲发育,河滩广阔,形成形状各异、面积大小不等的沙洲滩地。

境内地质主要由中生代熔岩,燕山期入侵岩及第四纪沉积物构成,受到以断裂为主,褶皱为次的构造变动影响,表现在构造特征上岩层成宽缓的隆起和坳陷,褶皱构造由于受以后的岩浆侵入和喷发作用所破坏,表现不明显。而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主要是由于位于福州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和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的交汇处,受上述断裂构造的控制,断裂发育、动力变质作用强烈。福州山字型构造在境内南部通过,沿乌龙江作弧形分布,控制闽江南港河流形态,并在境内南部造成岩层动力变质带。

境内历史上为福州对外交通口岸,辖内闽江自西向东流经马尾入海。境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北缘,夏长冬短,暖热湿润,降水丰沛,且有一定的干湿季,土壤母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土壤的富铅化过程比较彻底。地带性土壤主要为红壤,南、北港的滩地、洲地发育的主要是潮土。平原地带因长期经人类开发和耕作,发育的主要为水稻土和沙土。

境内闽江河段受潮水顶托,坡降平缓,属感潮河段。流域内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间变化也很大。流域年平均径流深957毫米,年均径流量584亿立方米,枯水和丰水年份径流量变幅290~910亿立方米。下游输沙量有增加趋势,洪水期输沙量所占比重相当大。境内河流具有双向流动特征。在涨潮时,闽江径流受潮水顶托,可上溯到河浦、港汊及大小河渠;落潮时,河浦、港汊及河渠的水流又可下泄注入闽江的南、北港。区内主要河道有螺洲河、白湖亭河、义序河。螺洲河由闽江南港的螺洲入口向东流经浦口乾元、葫芦阵与濂浦河相通,全长7千米,自古就有葫芦阵两头潮之说。

【气候特征】境内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季短而无严寒,夏季长而无酷暑。年太阳总辐射为4379.4兆焦耳/平方米,夏半年大于冬半年。每年春分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增大和日照时间增长,太阳辐射量也逐渐增大,至7~8月为最高值。此后太阳辐射量开始减少,至12月为最低值。年太阳可照时数年平均为4425.9小时,平均年实照时数1884.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日照年际变化较大。

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395.6毫米。降水季变化明显,主要集中在夏半年(4~9月),6个月的降水量达1026.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6%;而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6个月的降水量为36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4%。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2.3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境内受闽江河谷谷地地貌的影响,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夏季东南风、南风频率分别16.6%和14.5%,静风频率为26.9%;冬季东南风和西风频率为11.5%和10.4%,静风频率为23.1%。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最大风速可达31.7米/秒。

境内季风气候明显,一年内冷暖气流随季节交替,变化明显。一般年份是2月底至4月中旬,春风送暖,西南气流开始入侵境内,常有细雨绵绵,为春雨季节。此时天气阴晴多变,有“春天孩儿脸,一天有三变”之说。4月中旬末,春雨结束,阴雨天减少,可连续出现一段时间的晴朗天气。5月中旬,雨日再次增多,因南、北两股冷暖气流常在境内上空交锋,其锋面时而南移,时而北推,造成多雨天气。因空气潮湿,物品易发霉,又称霉雨季,一般可历时40天。在这期间常有大到暴雨出现,闽江也进入汛期,水位上涨,沿江地带造成洪涝。

梅雨过后(一般自6月下旬开始)天气晴热,在湿度有利的情况下,对流云发展,午后多雷阵雨,即“哺梨雨”,并有连续3天出现,出现每次雨时比前一天迟一二小时的现象。雷阵雨一般历时短促,降雨强度较大。有的年份,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天气晴热单调,易造成伏旱。6~9月是台风盛行季节,常有台风影响和袭击境内。当台风正面袭击时,带来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往往拔树毁屋酿成灾害;当台风非正面袭击时,其带来的丰沛降水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夏旱和秋旱。9月中旬后,夏季风开始减弱,秋风送爽,暑热渐消。10~11月底,大陆冷高压建立,且日益增强南下,冷空气也逐渐盘踞全境,天气稳定少雨,气温逐渐转凉,秋高气爽,雨水较少,绝对湿度明显减少。12月至次年2月,冷空气势力强大,南下影响次数增多,气温降至一年中最低,天气转为阴晴相间,多晨雾,温度较小。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14624.25公顷,其中耕地772.66公顷,园地309.17公顷,林地863.3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340.3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094.2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26.97公顷,草地117.48公顷,其他土地227.01公顷。

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0.1583万公顷,商品林面积0.1288万公顷,生态林面积0.029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34%。湿地面积未调查。经济林地0.0636万公顷。

【建制沿革】唐代,仓山境域隶属于闽县及侯官县,宋代至明中期分属于闽县和怀安县。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仓山境域分属闽县和侯官县。以龙峰山和望北台为界,以东属闽县,以西属侯官县。民国2年(1913年)闽县与侯官县合并成立闽侯县,仓山境域属闽侯县。民国6年福州省会警察厅成立,仓山境域行政上属闽侯县和省会警察厅第五署双重管辖。民国34年10月福州市国民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仓山区公所。

1950年1月,林森县(闽侯县)一区的白湖、双湖2个乡划入仓山区,划入面积10多平方千米(同年9月又划出),5月设水上区,辖闽江洪山桥至魁岐水域,面积7平方千米。1955年3月,市郊盖山的美墩、中墩、程厝边、长安、塔仔里、洋洽、新成里、白鹭岭划入,面积3平方千米。同年5月,水上区与仓山区合并。1960年3月,市郊盖山公社划入,面积30多平方千米,次年6月又划出仓山区。1968年9月,仓山区因“文化大革命”运动更名为朝阳区,同时成立革命委员会。1970年2月,郊区朝阳(盖山)公社、建新公社、市红星农场、闽侯县城门公社划入,总面积增至112平方千米,包括整个南台岛,1975年5月又划出朝阳区(仓山区)。1978年4月,朝阳区复名仓山区。全区有4个街道办事处及水上工作办事处,下辖40个居委会。1986年11月成立三叉街街道,1988年5月撤水上工作办事处,成立对湖街道,全区共有6个街道,下辖70个居委会。

1996年1月,福州市区划调整,晋安区的仓山、盖山、城门、建新、螺洲5个镇划归仓山区,辖区扩至整个南台岛,面积扩至142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2019年,仓山区辖对湖、上渡、仓前、三叉街、下渡、临江、东升、金山共8个街道, 建新、盖山、螺洲、城门、仓山共5个镇。全区共有13个乡级行政区, 64个社区、102个村委会。

2019年仓山区行政区划一览表

街道乡镇名称

村   居   名   称

社区居委会(个)

村委会(个)

仓前街道

公园  麦园  万春  劳工  航兴

5


 下渡街道

下藤  藤山  港头  港垱  银桥   

5


临江街道

菖蒲  下池  观井  仓前山

4


三叉街街道

村东  绿岛  湖畔  金浦

4


对湖街道

师大  万里  马厂  湖岭

5


上渡街道

新成  红星  洋洽  滨洲  江南

5


东升街道

  东辉  东南

3


金山街道

金洲  金环  金河  金鳞  吉龙  水都  鑫龙 丽景

香江  建中  金骏  彼岸  中天  新筑

14

8

石边  上雁  新颐  潘边  卢滨  刘宅  葛屿 闽江

城门镇

城门  敖里  前锦  白云  胪雷  龙江  浚边 清富

下洋  洋坑  梁厝  厚峰  壁头  安平 谢安  樟岚

绍岐  濂江  福濂  狮山  连坂 潘墩  黄山  胪厦

湖际


25

盖山镇

郭宅  华彩

2

30

下岐  屿宅  叶厦  白湖  郭宅  江边  浦下 高湖

后坂  北园  首山  跃进  齐安  东兴 黎升  半田

中山  中亭  新安  尚保  浦口 竹榄  吴凤  吴山

天水  六凤  照屿  洋下 上岐  葫芦阵

仓山镇

三高

1

10

先锋  东升  仓山  金星  万里  先农  湖边 郑安

下湖  联建

建新镇

马榕  金亭  江滨  洪塘  农大  淮安  金洪 嘉禾

观江  梅洲  金霞  福湾  浦江  金港 状元

15

22

洪光  劳光  楼下  阵坂  麦浦  高宅  冯宅 红江

江边  玉兰  透浦  冠洲  东岭  凤高 长埕  中截

湾边  建平  霞镜  半道  港头 横龙

螺洲镇

螺洲

1

7

敖山  乾元  天福  杜园  店前  吴厝  洲尾


【人口】 2019年,全区总户数172391户、户籍人口520214人,流动人口544478人。其中户籍人口比上年502687人增加17527人,同比上升3.49%,平均每户约3.02人;流动人口比上年489713增加54765人,同比上升11.18%。人口年龄比例:0至18岁人口为103716人,占19.94%;18至60岁人口为327559人,占62.97%;60岁以上人口88939人,占17.10 %。男女比例:男性257454人,占49.49%;女性262760人,占50.51%;女比男多5306人。

自然变动 全区出生人口8207人,出生率16.05‰;死亡人口1395人,死亡率2.73‰;人口自然增长681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32‰。

机械变动 全区迁入21986人,同比上年23770人减少1784人,同比下降7.5%;迁出11271人,同比上年12444人减少1173人,同比下降9.43%;迁出少于迁入10715人,人口迁移增长20.95‰。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