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葆桢(1820—1879年)
2020-03-3112-10-06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原标题:历史人物 | 纪念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诞辰200周年(二):沈葆桢的精神遗产

  作者:陈道章

39614339692047373.jpg

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年),进士出身,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署广信知府、江西巡抚、总理船政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等。他是历史转型期人物,做了许多一般封建官员所不敢做、不愿做的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无所畏惧

沈葆桢一不怕大敌当前,二不怕洋人胁迫。他在广信知府任内,太平军大将杨辅清率部万余人乘胜进攻广信。当时沈在河口筹饷,夫人林普晴(林则徐次女)写血书向镇守玉山的总兵饶廷选求援。沈葆桢赶回守城。乡绅备轿请他与夫人一起逃往山中,被严词拒绝。林普晴怀剑倚井,准备以死报效清朝。适饶廷选援兵赶来,与太平军激战一昼夜,保住广信。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内讧迭起,逐步走向失败。沈葆桢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恰在此时,封建官员平时作威作福,临难多贪生怕死。像沈葆桢这样临危不惧的犹如凤毛麟角。

清朝官员从鸦片战争失败后,一反自命天朝大国的常态崇洋媚外,对洋人唯唯诺诺,沈葆桢可不是这样。沈葆桢在江西巡抚任内发生“南昌教案”,因为群众误认教徒杀生人制药品,愤而捣毁教堂,驱逐洋教士,引起国际纠纷。总署要求处理教案的文件如雪片飞来。沈葆桢不肯逮捕首犯,朝廷严旨切责,他甘丢乌纱帽,自请处分。洋教士只好放宽要求,拿些赔偿金了事。

1876年,安徽建平教徒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民众捣毁教堂,波及附近各府县,此即“建平教案”。两江总督沈葆桢经过调查,认为罪在教士,因此拒不出兵镇压。法国人多方要挟,上头压力很大,他又一次自请处分,最终还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处分闹事双方的一些人,赔钱重建被毁教堂了结。

39614337744950961.jpg

船政老照片

1866~1875年,沈葆桢在福州马尾当船政钦差大臣,筹办中国最大的造船厂,也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厂。他“师夷长技以制夷”,聘请数十个英法科技人员,教中国员生学习造船、驾驶,却坚持“权操在我”,不许喧宾夺主。

开办初期,税务司美理登企图混进船政当正监督,被沈拒绝。1869年,洋工博士巴不服调度,谩骂匠头,总监督法国人日意格请准予以开革,法领事巴世栋来厂说情,被沈婉言拒绝。法领事请美理登会审日意格,美理登过分干涉船政,沈葆桢把情况上报清廷,总署同意由沈“持正力争”。

第一艘轮船“万能清”号出海试航,法国人总监工达士博要用外国人引港,多方挟制。沈葆桢置之不理,从管驾、引港到舵工、水手全用中国人,试航成功。

监工贝锦达办事迟缓,匠首布爱德盛气凌人,都被斥退。先后被开除的洋工还有:歌迭、西林、贝那德、格里那等十多人。使洋工知所儆惧,不敢再飞扬跋扈,造船质量有了提高。

英国人要在马限山上购地建副领事馆,居高临下,探我船厂虚实。沈葆桢尽买附近山地,不让建房。后学堂英籍教官逊顺虐待学生,学生罢课,提调夏献纶处罚为首者,引起更大不满。沈葆桢将逊顺撤职,平息了学潮。在晚清失败主义笼罩下的官场,沈葆桢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保卫与建设台湾

1874年,日本借口台湾生番杀死避风的琉球船民出兵台南,企图占领台湾。清廷命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接旨后,沈葆桢调兵遣将,以船政制造的舰船为主,组成中国第一支舰队,调动陆军万余人赴台。同时招募当地兵勇,团结少数民族,以实力为后盾,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终于签订《北京条约》,退出台湾。可以说他是抗日的先驱,保台的功臣。

清康熙以来,禁止沿海人民赴台,不许移民与土著通婚,使台湾保持未开发状态。沈葆桢奏请开禁,鼓励移民开发台湾。同时开山辟路,使运输畅通,让山地人民接触到外来文化。

1875年,台湾土人抗官起事,沈第二次赴台。为避免台湾脱离大陆,他奏准“抚番”。开山抚番是巩固台防的根本性措施。沈葆桢从思想入手,设立义塾,兴办教育,使高山族人民从此由渔猎过渡到农耕,走向文明。他请旨表彰郑成功,奉准建“忠节祠”。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和保卫建设台湾的沈葆桢,至今仍受到台湾人民的纪念。

39614337641963365.jpg

沈葆桢建设台湾的示意图

台湾原是福建省的一个府,孤悬海外,实权操于地方官手中,官民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定。沈葆桢奏请“整顿吏治”,建议巡抚移驻台湾。清廷决定福建巡抚每年冬春二季驻台,并增设台北府,下设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强化了对台湾的管理。他奏请派人往欧洲采购铁甲船、水雷、洋炮等,更新武器装备,在台南训练洋枪队,在澎湖、安平、旗后等处修筑炮台,加强了军事力量,把台湾与大陆紧紧连在一起。

基隆盛产煤,沈葆桢提议将台煤纳入官办,在老寮坑用机器采煤,提高产量。沈葆桢独具慧眼,革新进取,采取各种措施利国利民。恭产王奕䜣对他的评价是:“经营台湾实关系海防大局。”李鸿章给他的信中说道:“我公在彼开此风气,善后始基,其功更逾于扫荡倭奴十万矣。”

赶上时代 虚心学习

在近代化实践中,如何对待西化和西方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沈葆桢设厂造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振兴图强,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沈葆桢办船政时,对近代科技十足外行。但他能放下架子,努力学习,除向总监督日意格等人学习外,还派幕僚梁鸣谦深入工厂,向外国员工请教。梁鸣谦(进士出身,当过礼部主事)逐日把学到的新知识反馈给沈葆桢,两人逐渐由外行变为比较内行。

沈葆桢听说北京出版一部《格致入门》,便写信向总署索取了几部。他以不自满的态度刻苦研究最新科学技术,曾写信告诉陕甘总督左宗棠:“新式船械,日出不穷。今所谓新,转眼即改,断无待其登峰造极而后取法。”

沈葆桢是近代中国构筑知识体系者之一。他与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续派留学生:“西学精益求精,原无止境,推步(推算历法)、制造(制机、造船等),用意日新,彼己得鱼忘筌,我尚刻舟求剑,守其一得,何异废于半途。应该‘因其已新者而日新之,又日新之’。这样才能够不断取人之长,使人才蒸蒸日盛。”

39614337945083539.jpg

1877年船政派去英国留学的中国第一批海军生

沈葆桢重视培养人才,从中发现尖子,敢于提拔。如出洋留学归来的船政学堂毕业生罗丰禄、严复、陈季同、魏瀚、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王圭、萨镇冰等,未出洋的学生如张成、吕翰等都得到重用。他们散处全国各地,当上新型军事或专业学校的监督(校长)、教官,新办工厂的负责人,舰长轮机长等。船政成为工业人才的辐射源、新技术的孵化器。

为人民 顾大局

1875年5月,清廷分别任命李鸿章与沈葆桢担任北洋与南洋大臣。7月,总理衙门决定每年各拨给两洋水师200多万两的海防经费。款目不少,但不足购买一艘较大的铁甲船。一心一意想购铁甲船的沈葆桢,几经考虑,认为应把钱集中使用,才能发挥更大效能。而北洋近在京畿,比南洋更需要取得制海权。11月,他一到江宁(南京)就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即提出把南洋这项海防经费拨给北洋使用,3年计700万两左右,连同北洋的经费,可以买一批铁甲舰。以此为核心,配合福州、上海等地生产的舰艇,就可建立新型舰队。他从全局着想,支持友军,这是极为难得的。

39614336964057264.jpg

沈葆桢

此前之1872年11月,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大型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与外国人在华办的旗昌、怡和、太古等公司抗衡。最大的“旗昌”轮船公司用削价竞争的办法,也斗不过招商局,终于亏空破产,拟把整个公司卖给招商局。招商局拿不出222万两(第一期要100万两)的购款,请求李鸿章帮助。李筹不出钱,主管盛宣怀慌了,向沈葆桢要。沈葆桢从大局出发,认为收购旗昌,自然压倒太古、怡和等洋行,答应借官款100万两购下旗昌。招商局得到发展,也带动了官督商办大型企业的热潮。

光绪二年,两江灾患频仍,纵横数百里遍地蝗虫,灾民十余万涌向南京、苏州、上海、扬州等地。沈葆桢上奏设立捕蝗局,发动军民全力灭蝗。他采取各种办法减轻天灾的危害,如留养(截留救济灾民)、资遣(发口粮、遣返外流人员)、工赈(以工代赈,修堤浚河)、典牛(入冬农民典当耕牛,来春赎回),以此渡过难关,保住秋粮丰收。

沈葆桢在两江总督任上筑堤、防洪、灭蝗、增筑炮台、收回吴淞铁路、挽回利权、巩固国防等,着实做了许多好事。

清正廉明 弊绝风清

沈葆桢接到船政大臣任命后,因为船政工薪较高,许多人想挤进船政拿高薪,以致沈家箱子堆满了介绍信,户为之穿,忙得沈葆桢“舌蔽唇焦”。进不了船政的人对他怨恨仇视,不断写匿名信、小字报(揭贴),谩骂攻击,他置之不理。

沈葆桢秉公办案,文武官员犯了错误,不论职务高低,概不宽容。有一胥吏是沈家姻亲,因触犯厂规被捕审讯,说情的亲友很多,他都不买帐。在审判时忽然接到父亲的信,他心里明白,当场宣称,家信讲私事,先办公事,喝令斩了。船厂需要大量铁皮,布政司主管售铁的官员故意为难,索取好处费。沈葆桢抓了属吏,以“阻挠国事,侮慢大臣”的罪名,斩首示众。

轻罪重判,小题大做,但杀一儆百,压下了船政中正抬头的歪风邪气。

沈葆桢教导人仅做清官不够,还要替民众办好事,否则,各地都有城隍庙,城隍老爷不贪污、不扰民,有这样的老爷足够了,何必再设什么官?

常见大官腰缠万贯,挥金如土,可是作为封疆大吏的沈葆桢却穷到以卖字补贴生活。欧阳昱《见闻琐录》记:“沈文肃性刚而廉,抚吾省(江西),丁忧归,不名一钱,开一笑轩(应是‘一笑来’)纸铺,写字度日。”何刚德《客座偶谈》:“沈文肃自江西巡抚丁忧归,鬻字为生,每书一联,仅取四百文。”他的书法遒劲俊健,求字的人多,却没有索取高额润笔之资,其人品于此可窥一斑。

沈葆桢经常接济亲友,而对子女开支却有限制,不准随意挥霍,成年子孙则要自谋生计。他写信劝导子侄努力学习,不要争权夺利,求田问舍。他作为一品大臣,宫巷旧居并不比人家高大,死后也未留一亩田地。

沈葆桢勤俭一生,穿的貂褂霉烂,不敢另做,认为“省一件衣服即可救无数人生命”。他“薪俸到手辄尽,未尝有余”,离开船政时,欠下船政4000两银子,在两江总督任上才还清。他有七个女儿,办不起嫁妆,新娘的首饰,有些还是借的,婚后要还给人家。

光绪二年,福州遭遇特大洪水,他挪用自家墓祭和聘请家庭教师用以生息的钱3000两,送请福建巡抚丁日昌代办救灾,然后借钱补上这一项。如此善举,他却要丁日昌保密,不要上奏朝廷。

沈葆桢不摆架子,对下属有事多亲自写信,称兄道弟,措辞谦逊。接下属禀札,也写道:“捧读赐书,辱承垂注拳拳,感难言喻。”连写给秀才的信也是:“读手教……”

敢于承担责任

沈葆桢办船政之初,上奏道:“今则督艺徒者匠首也,而匠首之智不如艺徒;督匠首者绅员也,而绅员之智不如匠首;督绅员者臣也,绅员能知其大意,臣则一无所知而已矣。”

47502807598021236.jpg

船政老照片

1868年6月,马尾一场大风浪,冲崩船厂江岸数十丈,逼近船台。他不把问题推给天灾,而是担起责任,上奏自请处分,同治帝准吏部议,按防范不严,给他降一级留用的处分。这并没有降低他的声望,反而严肃了厂纪厂风,谁也不敢马虎。

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接到继任船政大臣丁日昌来信反映厂中火药受潮。沈写信承认自己疏懒,才使员弁失职,导致火药潮湿。从这几件事以及南昌、建平二教案中多次自请处分来看,沈葆桢不管大事小事,都敢于承担责任。

沈葆桢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他也有许多错误和过失,特别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是一个帮凶。但瑕不掩瑜,他刻苦学习、钻研科学技术的精神;敢于正视自身错误,纠正错误,不怕丢乌纱帽,敢于自请处分的负责精神;把一腔热血倾注于国家的命运以及心怀人民的高尚情操,都值得我们学习。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