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馆作为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地方志工作对外展示的一扇窗口。方志馆能否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方志工作者业务水平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着方志事业的社会影响力。
我国目前的方志馆有不少是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建筑形式、管理机制、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等已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文化信息公开化、信息使用便捷化、信息服务多元化的大环境。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时代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方志馆的功能和作用,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主导力量创新
目前,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对象和参与成分都过于单一。我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园区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运营,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模式,其他两种模式目前少有出现相关案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是值得尝试的新路径,将方志馆公共服务由单一建设主体向多方主体参与建设及运营方向转移。在方志馆文化服务提供过程中,需要不断积极参与当地规划布局的公共文化项目,以公共财政引路,引导社会各界捐助财物。完善捐赠制度,实施地方志品牌化工程,适度宣传和回赠纪念品,给予捐赠人士以荣誉感和获得感。探索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界人士志愿参与方志馆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提供者的扩充,一方面有力于发展方志文化事业,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多关注和受众,一举两得。
(二)展览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推动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少方志馆研究方面的论文提出,要依靠互联网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但是对具体的细节应用,只是大略指出需要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在方志馆建设中,没有自成体系的研究。未来方志馆的建设形式应是智能集成方志馆。集成是指融合新兴前沿科技研究,综合性的科技研究,建立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平台和架构基础之上,以多种线上、线下的软硬体结合的方式进行地情文化的展示。智能是指方志馆的资源运营情况必须由机器智脑进行不断收集信息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调配方志馆的各类软硬体设施和多元化的媒体素材,从而更智能地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个性定制、多样多彩的文化服务。一些方志馆也在智慧方志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破,比如广州市方志馆推出了智能机器人,但是距离智能集成的标准有所差距。
(三)管理运营创新
1.选址
《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颁布后,多地的方志馆建设开始争取立项。为方便方志馆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文化服务,在选址中也要注意选择文化展馆集群地。中国文化血液里面,含有很多集群的因素,比如中式的宗族、家族等,就是通过血缘将人员扭结在一起。能量集中,才能汇聚迸发更强大的力量,才更加安全可靠。方志馆建设在选址时,也应充分发挥集群的优势,尽可能加入到公共文化设施集中项目,比如某某省文化公园系列展馆、某某市“三馆一厅”等A2类图书展览设施用地。通过集群建筑的形式,既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化观感,又方便市民、游客对方志馆进行口碑宣传,无形中增加方志文化服务的影响力。
2.布展
目前国内很多方志馆仍然是文字内容占据比例较大。文字在短时间内的冲击力和直观表达力量是不够的,要通过编剧、道具师、手绘师、原画师、建模师等专业性人才,把地方志资料里极具价值的、人无我有的文字性内容挖掘出来,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大量使用图片、视频、模型、沙盘、塑像等形式,尽可能压缩文本内容,使方志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尽可能丰富多彩,在视觉、听觉效果上塑造震撼力,以满足公众文化增长的需求。
3.互动
结合方志馆的发展历史和各文化展馆的现实情况来看,双向互动是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应有之义。除却展览元素和公众的互动之外,还要需要丰富的互动元素,增强方志文化服务的活性。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组织邀请专家、名人作报告、讲演,组织各种地方特色艺术表演,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举办公益课、手工制作、亲子活动、书词研究会、年俗展览会等各式各类活动,并将这些活动送出去,送进机关、军营、校园、社区、农村。用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同样起到宣传方志文化与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双重作用。
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做好、做强、做大,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考验。尽管各地的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并且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新时代方志人的不断探索创新下,必然能够取得方志文化的新辉煌。
(摘自《安徽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