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二进院落
连江县东湖镇岩下村陈春金老奶奶是王氏家族第十代媳妇,从嫁到王家起就住在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里。她过生日那天,古朴的厅堂内支起了圆桌,酒菜香气在屋内缭绕,子孙们摆上生日蛋糕,陈奶奶戴上寿星“王冠”,笑逐颜开。
这座留耕堂,由闽王王审知后裔所建,系连江县建筑面积最大的清朝古民居,以宏伟大度、结构精美而闻名,有着“开闽第一家”“108间大厝”之称。
陈春金老人在留耕堂过生日
这里有座“留耕堂”
古宅大院藏春秋历经200多年历史
“你看,我们的留耕堂,还上了‘学习强国’呢!”70多岁的村民王细珠拿着手机,自豪地向来访的记者展示。
作为留耕堂第十代“守厝人”,王细珠娓娓道出了这座古厝的“前世今生”。
留耕堂由王光天、王光祖兄弟于1766年合建,土木二层结构,三座相连,坐东北朝西南,占地1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380平方米,在清末被誉为著名的“十二扇(门)大宅”。
记者看到,厝外矗立着一块大石,刻有“留耕堂”三字,厝内是大片葱郁的菜地,有耕读传家之意。主厝门第镶嵌一联——“启土无诸地,开闽第一家”,有追本溯源之情。
留耕堂呈现古朴之美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审知入闽后,王氏一支筑茅岩下,繁衍生息,聚成村落,称为“岩下村”。
王细珠说,留耕堂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王家祖母于山间救助一只受伤野鹿,野鹿为了报恩,让祖母拾得3块金元宝。祖母将其中一块用于兴建留耕堂,取“官家不如农家好,早去暮归转回家”之意。
如今,留耕堂修缮一新,更有一番情趣。厝外,青瓦白墙,飞檐翘角,修旧如旧;瓦片青苔密布,墙上青草点缀,古意中带着绿意。厝内,迎面是古朴的龙跃门;往前,视野开阔,天井两端是对称的书院挡墙;再往前,主厅悬挂着“崇德为善”“知书达理”牌匾。王细珠说,留耕堂尚学之风绵长。
留耕堂木雕精美
“这个天井不一般。”王细珠介绍,天井由宽大石板有序铺成,两侧各有一个排水口,起到“海绵”的作用。
留耕堂整体布局类似丹阳三落厝,三厝相连,又有沟渠相通,宛若迷宫。老宅门窗木雕精美,石臼、石磨等保存完好。
记者探寻时,一个六七岁女童闯入视野,在天井附近嬉戏。她叫王睿曦,是王氏家族第十四代后人,暑假回来后常到老宅里玩耍。
这里有群“守厝人”
大小七次修缮海纳天下游客
实际上,留耕堂也曾日渐衰败,漏风进雨,无人问津。那么,它是如何实现新生的?
“金屋银屋,不如这里的老屋。”55岁村民胡飞龙说,“虽然我搬走了,但是常常梦到小时候在这里捉迷藏。”
留耕堂共有108个房间,分列主厅两侧。鼎盛时期,这里住过300多人。如今,古厝仅剩六七户,搬出去的人或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谋生,或远赴美国、加拿大等地打拼。
“王氏祖先建宅,历经16年才完成,得到许多路人的帮助。现在,这里许多房间没有上锁,有人搬走了,屋子空了下来,谁都可以搬进来,亲如一家。”胡飞龙说,守望相助的家风在这里延续。
留耕堂的精美柱础
每一间房、每一扇门都承载着留耕堂世代子孙的乡愁。村委会主任王秀文说,从2000年开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乡贤等群策群力,先后七次集资修缮古厝。
2000年,留耕堂修缮理事会成立。当时,古厝内鸡鸭成群,猪粪遍地。每户拿出100元,总共筹集1.1万元,用于卫生清理工作。
2005年,古厝迎来大修。理事会筹集60万元,王启基等乡贤更是慷慨解囊,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连外嫁的女儿也出钱出力。古厝修缮一新,解决了漏水、白蚁、老化等问题。
第三次,大家筹集数万元修缮走廊和地板;第四次,做好了防火工作;第五次,修缮了边门和边廊;第六次,重修了倒塌的10个房间;第七次,进行了电网改造。
“尽管资金有限,但是大家很有热情。”王细珠说,如今修缮一新的留耕堂又热闹起来,来这里研学的学生和游客渐渐多了。
小朋友回老宅过暑假
这里有张“富村山居图”
发展“三色”旅游让古厝永续乡愁
古厝新生,有了生气;游客来了,带来人气。今后,如何带来财气呢?
2019年,东湖镇的岩下村、天竹村被列入连江县乡村振兴试点村。今年,试点村建设全面启动,每个试点村有统筹资金300万元。
王秀文说,村里将5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管网改造、公路拓宽等基础配套工程,留住绿水青山。
“人气旺,财气才能旺起来。”王细珠介绍,岩下村是省级定点革命老区基点村,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离福州市区仅1个小时的车程,这样可以把人吸引过来。岩下村又与天竹村为邻,天竹有畲寨,岩下有古厝,可以一起发展古民居旅游。
绿色山水+红色文化+古色大厝,勾勒出岩下村的“富村山居图”。
东湖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厝,东湖镇党委和岩下村“两委”将借鉴三落厝古民居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保护开发留耕堂,发展乡村旅游,让古厝长存,让乡愁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