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纪念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诞辰200周年(七):沈葆桢的家教故事——谆谆诱导尽其才
现代人谈论起近代船政的开创者左宗棠、沈葆桢,常津津乐道于左宗棠和沈葆桢的舅舅——林则徐之间的交往,实际上左宗棠与沈葆桢之间还有另外一层更直接的私交关系。在沈葆桢与左宗棠的函信中,沈往往自称为“侄”,其缘故在于左宗棠和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早在1832年参加会试时在北京就已相识,且引为同道,其时间远早于和林则徐相识,左宗棠和沈葆桢之间是“叔、侄”的辈份关系。
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出生于福州寒门,喜读书,寡言语,性情诚笃,主要倚靠教书授学为生,因品行高尚,受同乡林则徐青睐,成为了林则徐的妹夫。沈廷枫早年在福州教书,后应聘至泉州、广州等地教学,虽然自己一生未能得意科场,但教授出的学生中多有佼佼者,沈葆桢就是沈廷枫特殊的“学生”。
在沈葆桢为父亲所撰的生平“先考丹林公行述”中,记录了大量关于父亲教诲的故事。
对于教育,沈廷枫自己有一套家传的理念,认为教育应重视方式方法,使人乐于向学,而不视学习如畏途。为此,沈廷枫教书时态度和蔼,“无疾言厉色”,采取谆谆教诲的和风细雨模式,“委曲引掖,以尽其才”。
有关爱子沈葆桢的教育,沈廷枫虽因长期在外教书,很难亲自课督,但始终关注着爱子的成长,在关键的时刻都会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引导。
1839年,时年20岁的沈葆桢参加福建乡试,考中举人,名列全省第三,正是少年得意的时刻。远在广州教书的沈廷枫却在此时以短短数语,适时地给儿子上了一堂戒骄傲自满的课程:“汝进取有基,可喜。少年侥幸,可忧。”
1847年,沈葆桢参加丁未科会试,中进士。在儿子踏上宦途之际,沈廷枫则告诫儿子任官之时千万不要顾念自己的家庭还处于贫寒,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用之学”,言之意味深长。
沈葆桢(选自《沈文肃暨林夫人像》,民国印版)
此后沈葆桢历任江西广信知府等职,1859年请假回原籍侍养父母。当1861年清廷催促沈葆桢赴曾国藩大营听用的谕令到时,沈葆桢于双亲恋恋不舍。沈廷枫和林蕙芳则对儿子作了一番有关于忠孝和国家的动情教诲:“汝往哉!汝虽非军旅之才,尽汝心,竭汝力而已!若以吾二人故,上负天恩,下失民望,吾二人何以自安,吾所不安者,汝安之否?!汝往哉!”
洒泪告别双亲,沈葆桢离开福州北上赴任,于第二年授江西巡抚,主政一方。1865年,母亲林蕙芳去世,沈葆桢辞官回原籍守制,同时侍奉年事已高的父亲。也就在这一期间,沈廷枫的故友左宗棠在福州开创船政大局,船政百端待举时,忽因西北局势吃紧,清政府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为确保事关海防大局的船政成功,左宗棠力邀才干突出,又是福州本籍的沈葆桢出山主持。面对完全陌生的近代化事务,沈葆桢曾一度意存犹豫,经左宗棠反复上门游说,加之清政府谕旨催促,最后慨然赴任,成为首任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任上坚持原则,身体力行,排除万难,使船政成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篇代表作。
沈葆桢(台湾延平郡王祠藏图)
鲜为现代人注意的是,在左宗棠上门力邀,沈葆桢意存犹豫的阶段。沈廷枫在这一关键时刻,对儿子也有一段不失时机的教诲:“左公移督陕甘,船政之成败非其责任矣,犹谆谆若此者,为国家耳!汝何得畏难!倘奉旨允行,请释服莅事可也!”
1870年,船政成功在望之际,沈廷枫在福州病逝,远在千里之外西征途中的左宗棠闻讯悲恸不已,撰下长篇祭文,饱蘸深情,回忆了自己力邀沈葆桢出任船政时,沈廷枫从旁给予的大力支持,赞颂了沈廷枫对沈葆桢的言传身教。
“公有文章,载韬其光,有子崛起,凤鸣高岗。公有堪干,未展所积,有子发舒,大川舟楫。美既彰前,盛复继后,立德言功,为三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