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面对强敌,以船政及其系列海军学校培养的海军军官为中流砥柱的海军全力抗争,展现了“舰虽亡,旗还在”和“雪甲午耻”的坚忍顽强、敢战雪耻的精神。海军赤血丹心,奋战不屈,救民族于危难,在江阴海空战、武汉保卫战、敌后布雷游击战等战斗中,谱写了慷慨雄浑的战歌,最终和全民族一起迎来了伟大的胜利。
力战强敌
甲午战争后,清末、民国内乱外祸频频,海权旁落,中国海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抗战前,中国中央海军共有3支舰队、各类舰艇78艘,总排水量59034吨,普遍舰龄老、式样旧。日本海军共有主要舰艇296艘,总排水量1201320吨,拥有舰载和陆基飞机1000余架,其中最先参加侵华行动的共有包括3艘航空母舰在内的数十艘军舰,排水量达10余万吨。面对强敌,弱小的民国海军展开了破釜沉舟般的英勇抗击。
美术作品:淞沪抗战中,中国海、空军攻击日本在华旗舰“出云”。(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由于敌我实力悬殊,为拱卫南京,海军在江阴段长江构筑沉船阻塞线,图为江阴阻塞线位置示意图。(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江阴阻塞线沉船表(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建造的“通济”舰,从清末到民国一直是中国海军重要的练习舰,被海军学员亲切地称为“济伯”。抗战到来时,年迈的“通济”舰被派至江阴阻塞线自沉,贡献最后的国防价值。(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通济”舰舵轮。(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937年9月,守卫江阴阻塞线的中国主力舰“平海”“宁海”与数百架次前来空袭的日军飞机展开多达数日的激战,击落多架敌机,最终双双殉国,是为人类战争史上空前惨烈的海空恶战。图为恶战重伤后搁浅在靖江八圩港的中国海军“宁海”舰。(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938年日军攻占南京后,溯长江西犯,海陆合攻武汉。为阻止日军西犯,武汉保卫战就此打响。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血战金口,誓死卫国。(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在金口殉国的“中山”舰舰长萨师俊,是中国近代海军耆宿萨镇冰的侄孙。(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随着水面舰艇牺牲殆尽,失去海岸线的中国海军从1939年末开始组建布雷游击队,深入敌后在江河湖泊实施布雷,阻遏日军的水上交通。图为第二次湘北会战后,海军湘阴布雷大队合影。(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抗战期间,海军在长江、珠江等水域实施布雷战。其中长江中游共布雷1500余颗,炸沉日军大小舰船135艘。(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毕业于海军学校的倪行祺,抗战期间任海军布雷队第三分队队长。(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944年在湘阴乌龙嘴布雷时与日军遭遇,倪行祺胸口被枪弹击中,幸亏上衣口袋的药盒抵挡了子弹而化险为夷。图为倪行祺当时身着的军服和被子弹击中的药盒。(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雪甲午耻
源于船政学堂的海军学校,在抗战期间坚持教学。1937年末,福州马尾开始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海军学校实施内迁,辗转于1938年迁徙到贵州桐梓继续办学,为海军保持薪火不灭。照片是时任海军学校训育主任邓兆祥和学生们的合影,背后可见海军学校当时的校训“雪甲午耻”。(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前身为奉系军阀东北海军所辖的葫芦岛航警学校,在“九一八”之后迁至山东刘公岛,旋即迁往青岛,全面抗战开始后,又内迁四川万县。(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原设于江苏镇江的电雷学校,其所辖的“史可法”“文天祥”“岳飞”等鱼雷艇中队在长江上与日军作战,后通过铁路转运至广西坚持抗战。(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1942年起,为支援同盟国作战,中国海军向英、美派出参战军官,直接编入英美海军作战,参加了大西洋护航、诺曼底登陆战等行动。(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海军也洗刷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军耻。图为1946年在伦敦参加同盟国胜利游行的中国海军。(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1947年,原日本海军的“雪风”等投降舰在上海举行换旗仪式。(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