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驺无诸在双杭地区惠泽山(后又称钓龙台山、大庙山)筑台,接受汉朝廷遣使册封为闽越王。该台被称越王台。后人在山上建闽越王庙,称无诸庙或大庙。
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35年至公元前110年)
驺余善(无诸子)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自立为东越王。传说余善曾在大庙山上临江(闽江)垂钓,并称钓得白龙。后人为之筑台表瑞,称钓龙台;此段闽江被称白龙江(即南台江)。
唐
唐初
闽县在台江地区设乌石乡,下辖嘉崇等5个里。双杭地区属嘉崇里。
大中十年(856年)
在大庙山上重建闽越王庙。宋天禧元年(1017年)、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均有重建或修建,民国时期毁。
五代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
闽王王审知在福州筑“夹城”,其南城有宁越门(今南门兜)。《闽县乡土志》载:“登南城翘望,有台(指大庙山上的闽越王台、钓龙台)临江”。南台、台江由此得名。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
闽王王审知在大庙山南麓闽江边的新市堤(今潭尾街一带)设宴,为梁太祖派来的册封副使翁承赞饯行。
后梁乾化二年(912年)
闽王王审知在南禅山麓建南禅寺,是为台江地区最早的佛寺。内有佛像千尊,南禅山由此得名。民国5年(1916年)毁于火。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
在南禅寺旁建鹿鸣书院,后废。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
南唐兵围福州,吴越发兵援闽。吴越水军在城南白吓浦(今双杭街道霞浦街)登陆。南唐兵溃逃,死亡2万余人,福州遂归吴越。
宋(960-1279年)
闽县将乌石乡改为高盖北乡,原辖5个里改为2个里。双杭地区仍属嘉崇里。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
在大庙山上置钓龙台院,院中有达观亭、碧光亭。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
大庙山以南、以西各洲逐渐从闽江水域拓出,与大庙山南麓由两个沙痕形成的上杭、下杭陆地逐渐连成一片。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
福州太守王祖道在大庙山以南水域拓出的楞岩洲(一称楞严洲,即今中亭街)的南、北两方水道上修建联舟浮桥。北面浮桥用舟20只,浮桥之西与上、下杭相联。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北面浮桥河床增高,改建为石墩桥(置方形石条,一步一墩)。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
在三捷河畔建张真君祖殿(一说在绍兴六年)。明正统四年(1439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民国6年(1917年)都曾扩建或重建。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
台江地区发大水、上杭、下杭一带民房漂没甚多。
明
成化六年(1470年)
福州知府周纯义将楞岩洲北面石桥改建成单孔拱桥,俗称小桥。小桥位于上、下杭之东,为上杭、下杭通向中亭街的必经之道。
成化十九年(1483年)
六月十九日,福州大风雨。双杭地区拔木毁屋,三捷河中船只漂没。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八月,倭寇数千人进犯福州,焚劫台江地区,上、下杭一带悉为灰烬。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初,福州发生地震。双杭地区大震有声,至夜余震不止,墙垣颓塌。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五月二十六日,福州洪水为灾。双杭地区平地水深数尺,“浮尸败椽,散江塞野”。水呈卤浊色,居民不敢饮用江水者月余。
清
顺治二年(1645年)
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即帝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十一月,以大庙山钓龙台为天壇。
顺治十三年(1656年)
正月十五,大雪,大庙山上积雪1丈、平地5尺。次日地冻,河水凝结。
七月十八日,郑成功率抗清军队从闽安镇进占台江地区,登岸扎营,整办器具,攻会城三战三捷。后因会城外清兵突来驰援,郑军遂于二十七日退保闽安镇。
顺治十八年(1661年)
五至六月,大水3次,上、下杭一带房屋漂溺。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在上杭街白鹭<木臭>建台江书院。光绪年间(1875-1908年),改为台江两等小学堂。
雍正年间(1723-1735年)
闽县在里之下建置图、铺。嘉崇里在上杭街置留饭铺、犀石铺、惟心铺、白马铺;在下杭街置锦江铺、福星铺、河泊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海防同知署移驻双杭地区霞浦街,负责审理台江地区诉讼事务。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在双杭地区星河巷建观音庵。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在双杭地区星河巷三捷河上重建星安桥(始建年代不详)。
嘉庆十一年(1806年)
在后洲汇巷与双杭三通桥下巷之间的三捷河与新桥仔河交汇处修建三通桥。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福州港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开埠。台江地区沿江和上、下杭一带遂成福建大宗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内贸外贸业务迅速发展。
光绪三年(1877年)
五月初五至初八日,接连4昼夜大雨,上、下杭一带水势汹涌,瓦屋漂没甚多。
光绪十三年(1887年)
七月十九日,大水突至,较光绪三年(1877年)洪水尚高尺许。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七年(1892-1901年)
上、下杭一带及其附近商家,为方便向省外贸易活动,自置各类民船(包括山东船、<舟苗><舟览>船等木帆船),往返于宁波、上海、山东、天津之间,船只共达100艘,往返台湾之间的船只约有70余艘。台江地区海运业盛极一时。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台江地区鼠疫、霍乱先后流行,波及上、下杭一带,历经3年,死者甚众。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六月初一日,福州邮政总局在双杭地区潭尾街设邮政分局。这是台江地区第一家邮政局。
光绪二十八日(1902年)
六月初三日,闽江上游溪洪爆发,上、下杭一带平地水深数尺至丈余,庐舍淹没甚多。
光绪三十年(1904年)
福州开智学会在南禅寺创办私立开智两等小学堂。民国7年(1918年),改为开智小学。民国16年、37年先后增设初中部、高中部。1952年,分别并入南禅小学、福州第八中学、福州第四中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二月十三日,福州各界民众在上杭街建宁会馆集会,反对法国商人魏池私自拐骗福州劳工1825人(窝藏于各洋行烟馆内),企图于十六日乘船劫往巴拿马运河当苦工。在各界民众协同努力下,全部被拐人员终于获救。
冬,福州商务总会在下杭街成立,首任总理张秋舫。商会作为各商帮、商号的协调机关。会员包括福州、兴化、福宁、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等地上层商户。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五月初一,由福州绅士陈宝琛、林炳章、林绍年等10人发起成立福建去毒社总社,在城内澳门桥林则徐祠堂召开成立大会。总社设在大庙山。
同年,商人张秋舫、罗金城、李云藻等集资在大庙山创办商立两等小学堂,后停办。民国11年(1922年)复办。民国20年(1931年),改名福商小学。民国34年、35年(1945、1946年)扩办初中部、高中部,名为私立福商中学。1952年,改为福州第四中学。
宣统元年(1909年)
八月初二日、九月十五日,两次飓风大作,房屋倒塌甚多,灾情惨重。
宣统三年(1911年)
七月廿四日,上、下杭一带商店员工举行罢市,声援福州抬桥工人请求政府取消轿捐的请愿行为。最终迫使当局宣布取消轿捐、船捐。
清末
闽县撤销乡、里建制,建区。双杭地区属南台区(又称南一区)。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年)
闽县与侯官县合并,先称闽侯府,后称闽侯县。双杭地区隶属其管辖。
同年,上杭街电报局在龙岭顶贤坛1号(今大庙山8号)设立。这是台江地区第一家电报局。民国24年,并入福州电报局。
民国6年
福建省会警察厅下设的第三警察署与闽侯县共管双杭地区。
民国8年
6月14日,上杭街发生黄恒盛布行老板黄瞻鸿、黄瞻鳌抗拒福州学生联合会学生到布行检查日(本)货,打伤致死工人1人,打伤学生3人,当局逮捕市民和学生,酿成“黄案事件”。福州各界民众群起抗议,省内外各地群众奋起声援。当局被迫释放学生和群众,拘捕黄氏兄弟,斗争取得胜利。
8月25日晚,台风猛袭双杭地区,房屋损坏,伤亡者众。
11月,双杭地区各界民众和省内外群众一起,声讨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策划的“台江事件”。该领事馆指使由日本浪人和台湾浪人组成的“敢死队”,于11月16日在大桥头、坞尾街、安乐桥一带殴打学生、市民和巡警,捣毁菜馆,还派日舰入侵进行威胁、恫吓。在全国民众的抗议浪潮下,日本政府被迫撤走军舰,撤换驻福州领事,赔偿损失,并向中国人民道歉。
民国11年
在台江地区诗人翁心组、蒋逢午、张鹤廉等于民国初年倡组的文学社团基础上,于大庙山成立福州志社。志社诗人捐资建诗楼,民国11年兴建、民国13年落成。
1-2月,双杭地区中学教员参加福州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为反对欠薪而举行的罢教斗争。
4月,双杭地区各小学教员参加福州小学教员为要求加薪而举行的罢教斗争。
民国13年
6月23日,洪水越过南台万寿桥面,双杭地区低洼之处尽城泽国,民众财产损失严重。
民国15年
5月,双杭地区工人在中共福州地委组织领导下,在南公园举行“国耻纪念日”集会。会后上街游行,沿街散发传单,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口号。
民国16年
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中共福州地委派陈碧笙、蔡珊组织福州店员在大庙山关帝庙(今龙岭小学)成立福州店员总工会,下辖基层工会60多个,会员万余人;并建立工人纠察队,与国民党右派组织的工会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3月9日,福州店员总工会组织会员3000多人,在大庙山集中后前往南校场,参加中共福州地委召集的“拥护党权”万人大会,会后举行请愿游行。
同月,中共福州地委在双杭地区建立中共平民小学支部。
4月3日,国民党发动事变,福州店员总工会被解散,工会领导人遭通缉。
民国19年
12月9日,福州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在大庙山福商小学举行成立大会,通过纪念广州暴动等决议,选出马路、码头工人代表2名,出席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游行。
民国20年
在下杭街破获日商福太洋行贩买鸦片烟土3000两。
民国21年
5月8日,双杭地区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参加福州学生集会,通电反对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性的《淞沪停战协定》。5月9日,举行总罢课,学生宣传队上街开展反对日本侵略的宣传。
11月5日,福州反帝大同盟等团体在双杭地区潭尾街举行群众集会,纪念“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红军的胜利。
11月9日,福州自动肃清劣货联合筹委会(简称肃劣会)在双杭地区潭尾街楮亨堂纸店清查、销毁日货,6名会员被警察逮捕。翌日,肃劣会集合群众向福州公安局请愿。中共党员郑维新被福州公安局局长丘兆琛枪杀,造成震惊全国的“郑维新事件”。在全国人民愤怒声讨下,十九路军当局撤去丘兆琛职务,释放被捕人员。
民国23年
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10户为甲,10甲为保)。双杭地区在福建省会公安局第三分局保甲区之下设大庙山联保办事处、上杭联保办事处。
民国25年
3月,“福州大众社”在十橺角2号何厝里成立,为中共福州工委外围组织。民国26年1月,在“福州大众社”基础上,组建“战友社”,出版抗日宣传刊物《战友》。此后,何厝里一直成为中共福建省委、中共闽江工委的地下活动点,直至福州解放。
民国27年
8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中共福州地方组织的外围组织)在下杭街108号(今238、240号)生顺茶栈内成立,队长郑挺、党团书记舒诚。年底至翌年初,停止活动。
11月,福建省抗敌后援宣传工作团第三十一分队在双杭地区平民小学成立。分队运用话剧、歌咏、版报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
民国28年
9月18日,上、下杭一带群众参加在台江地区举行的“九·一八”8周年纪念会及讨汪(精卫)大会。入夜,举行火炬游行。
民国29年
年初,中共福建省委闽中工委地下交通联络站在上杭路10号陈秋帆、林怀英夫妇家成立。
同年,政府撤销联保办事处建镇,在双杭地区设上杭镇。
民国30年
4月21日至9月2日,日本侵略军第一次侵占福州,双杭地区群众备受蹂躏。
民国31年
2-6月,福州发现肺鼠疫,死者甚众。双杭商人蔡友兰捐资1.6万元购得疫苗500瓶,无偿赠给福州各医院,抢救病人。
9月,大庙山上设置1台手摇警报器。1950年后,改用电动警报器。
秋,福州市政筹备处在大庙山设立福州市立初级商业职业学校;民国35年8月,增设高级部,改名福州市立商业职业学校。1949年10月,并入福建省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址设鼓楼区中山路),改称福建省立福州商业职业学校。
民国32年
年初,双杭地区的福州商会向各商号募捐8000元,资助福州医师公会开办福州合组医院,初址在国货路原平民医院内,后迁达道路原博爱医院旧址。
民国33年
4月29日,福州市政筹备处训令,至民国34年5月23日正式实施;福州撤销设区。双杭地区设置上杭保、下杭保、延平保、醴泉保、大庙保,改隶于福州市小桥区。
10月5月至翌年5月17日,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占福州,双杭地区群众再次受到蹂躏。
民国34年
9月,中共福建省委在潭尾街同和锡箔杂货行建立地下联络站。不久,移至太平山山仔里村高家,直至福州解放,负责人苏华。
民国36年
5月10日,中共闽中地委委员陈振先在双杭地区潭尾街尤溪会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0月26日被杀害。
同年,中共福建省委地下联络站在延平路15号陈鸿英诊所成立。
民国37年
6月18日,洪水泛滥,上、下杭一带水深2米左右,历时6天,为百年罕见的大水灾。双杭地区救火会等慈善团体施粥急赈,政府发给每户灾民赈款法币100万元、赈粮白米5斤。
民国38年
8月,乡绅人士在下杭街创办四端初级中学。1952年,并入福州第四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8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公安部接管福州市政府警察局小桥分局和所属派出所;9月3日,成立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小桥分局,在双杭地区设双杭派出所。
11月7日,福州市人民救火联合会成立,会址在吉祥山,下设双杭等5个分会。
1950年
1月,福州市人民政府为控制粮、布市场和平抑粮、布价,相继在双杭地区龙岭顶、油巷下分别成立油类、纱布交易所。规定所有粮油贩运商人、纱布商人、经纪人等都要在场内或指定地点进行交易。
5月9日,台湾国民党军飞机3架滥炸中亭街、三通桥、玉环路、安远路等,炸毁房屋122间,死97人,伤200多人。其中,双杭地区三通桥边被炸死7人,伤多人;星安桥下26号林家叔侄两人被炸断一边手臂。
8月10日至9月10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民主建政工作,废除旧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小桥区设12个居委会,在双杭地区建置双杭居委会、越麓居委会。
1951年
同年,双杭地区开业西医、中医,组成小桥第一、第四、第五联合诊所。
1952年
10月13日,福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秋季物资交流会,分别在台江汛、大桥头、三保、大庙、下杭一带设零售市场,为期5天,以零售为主,兼营小宗批发。小桥、台江两区成交额分别为2.8万元、7.5万元,其中工业品占33.6%,农产品占66.4%。
1954年
10月,福州中医进修学校从城内鼓东路迁至延平路罗家祠堂。1955年11月,改称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1958年8月,改办为福建中医学院。1960年4月,迁址吉祥山。
12月,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在延平路12号成立。1957年1月迁往交通路22号。
1955年
5月,小桥区人民政府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在双杭地区设立区政府派出机构双杭街道办事处,下辖龙山、龙岭、三通、星安、更新、水巷、潭尾、大庙、延平、上杭一、上杭二、下杭一、下杭二、隆平、高顶、龙台16个居委会。
12月,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在延平路103号成立。1957年3月,改名为福建省中医研究所并迁往交通路22号。
同年,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大礼堂在上杭路落成,著名文学家谢冰心莅临参观,并在此向全市文学界人士讲课。
1956年
1-2月,双杭街道掀起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实现各行各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上、下杭一带成为福建省、福州市部分国营商业公司驻所及其所属商店的批发站、货栈、仓库的集中地。
4月,台江区、小桥区合并为台江区,双杭街道改隶台江区。
1957年
10月,台江区调整行政区划,双杭街道办事处下设上杭、下杭一、下杭二、大庙、水巷、星安、延平、更新、龙岭、潭尾10个居民委员会。
1958年
7月,社会医生联合起来。按街道将联合诊所组成卫生院,双杭街道卫生院设在台江延平路27号。
同月,双杭街道成立防空指挥部,各居民委员会成立防空小组,发动群众挖防空壕。
同年,双杭街道办事处动员“大办工业”,先后办起五金厂、草蓆厂、纸品厂、破布场等工业厂、场。
同年,中共双杭街道支部委员会成立。
1960年
2月,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双杭街道改为双杭人民公社。
11月,中共双杭街道支部委员会改为中共双杭街道委员会。
1962年
同年,双杭街道办事处组织双杭艺术团,成员40多人,开展歌咏、舞蹈、方言话剧等业余文艺活动。在轮工俱乐部演出方言喜剧《结婚进行曲》50场次,场场爆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艺术团解散。
同年,社会人士在龙岭顶创办培英民办中学,在隆平路创办民办勤工中学。1969年底停办。
1963年
4月,双杭街道人民公社恢复为双杭街道办事处。
12月,中共双杭街道委员会改为中共双杭街道支部委员会
1966年
2月,设在水巷的台江文具厂(区属企业),有20人组成三极管生产车间,成为福建省最早研制半导体器件的单位之一。7月,筹建成立台江无线电元件一厂。
3月10日晚9:30分,延平路53号原福州市绳缆厂车间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经济损失3万多元。
8月3日,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台湾区选择大庙山、彩气山、吉祥山、南禅山等4个山头,分期分批开挖坑道式防空洞。
1967年
1月30日晚10:30分,龙岭小学教员张某某在“文化大革命”中采取纵火方式自杀,同时烧掉教室两间,过火面积80平方米,经济损失4000元。
1968年
10月至12月,赤卫区(原台江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双杭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兴无街道,并成立街道革命领导小组。1970年6月,革命领导小组改为革命委员会。
同年,兴无商场在下杭街两段南侧开业。1980年1月改名双杭商场。2000年7月,因涉及苍霞旧属区改造被拆。该地段划归苍霞街道管辖,曾先后在此地开设台湾百货商店、永辉超市折扣店。
1969年
7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革命委员会抽调省、市机关干部1190人,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赤卫区(台江区),进行全省“斗、批、改”试点。先从兴无(双杭)街道开始,后在全区铺开,划分城市阶级成分。至1970年,全区共评出各种阶级成分57970人,其中被评为小业主、资本家以上剥削阶级成分者共6047人。1978年9月20日,由中共台江区委、台江区革委会召开大会,宣布所评成分作废,材料全部剔除、销毁。
9月,各街道所属居委会分别更名,并改为居民连建制,设革命领导小组。双杭(兴无)街道的上杭、水巷、延平、星安、下杭一、下杭二、更新、潭尾、大庙、龙岭居委会别更名灭资、红光、阳光、红星、建新、兴无、更新、反修、战斗、曙光居民连。
下半年,福州市革命委员会领导宣布街道工业“资本主义十大罪状”后,赤卫区(台江区)从兴无(双杭)街道开始,各街道、居委会所办工业场(组)全部被解散;街道工业办公室也被撤销。
1971年
5月4日,福州市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街道生产问题的通知》,双杭街道工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
1976年
4月17日晚9时,福州市遭受几十年来罕见的冰雹,暴雨袭击,最大雹粒达19公斤,兴无(双杭)街道民房及建筑物遭严重破坏。受灾面积约0.38平方以里,占92%,经济损失50多万元。18日,街道救灾指挥部成立,从事救灾工和。
1978年
年初,台江区地震办以室成立,在双杭、义洲两个街道分别设立中心地震测报点,配备兼职测报员4人,并在双杭防空洞、双杭灯具厂等处设立5个仪器测报点。同年9月,双杭的地磁仪和义洲的土地电首先观测到发生在台湾的7.2级地震的地磁和土地电效应,并作出预报。
3月,恢复各居委会原来的名称和建制。
4月,恢复台江区名称。
8月,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创立,址设下杭路。
1980年
1月1日,恢复双杭街道名称和办事处建制。双杭街道办事处仍辖原10个居委会。
同年,中共双杭街道支部委员会改为中共双杭街道委员会。
同年,时年70多岁的林依嫩(外号“猪血嫩”),在学军路开设“猪血化”小吃店,味美价廉,讲究卫生。依嫩“猪血化”闻名全市,多次在区、市风味小食评比中获奖。
1981年
同年,福州新药特药经营部建立,址设台江下杭街142号,经营名贵药品、抗肿瘤药品、血液生物制品及进口药品等1200多种,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经营新药、特药国有企业。2003年4月该经营部迁走。
1983年
12月,台江区双杭卫生院被评为福建省家庭病床先进单位,随后参加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家庭病床经验交流会。
1984年
2月,双杭街道10个居民委员会进行改选,按各居民委员会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选出正、副主任40人,委员30人;下辖113个居民小组。
1985年
1月,中共双杭街道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2月,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视察双杭街道台江制镜装潢厂。3月,福建省乡镇企业会议代表参观该厂。
3月,台江区人民法院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首建双杭和后洲、茶亭3个人民法庭。
1986年
3月,双杭街道办事处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
9月,台江区创办育智学校,址设下杭街178号,专收弱智儿童。
1989年
8月,台江区公安分局在双杭等4个派出所管辖的内保单位,实行“创建安全”活动试点,修订,落实责任制,订立并执行“七员”(驾驶员、仓管员、财务员、出纳员、化验员、保管员、电工员)责任状,81.5%的内部单位取得成效。
10月7日中午12:35分,延平路魏厝发生火灾,烧毁9个门牌号房屋,过火面积约270平方米,受灾居民21户、65人,经济损失2万多元。灾后,由台江区房管局进行重建。1992年初,建成延平新村,坐落于魏厝弄13号,2座7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约5200平方米。
1990年
年初,在“除六害”(按“六害”为:卖淫嫖娼;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吸食、贩运毒品;聚众赌博;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专项斗争中,双杭派出所在上杭路叶某家查获“麻将”、“牌九”赌博活动各1场,抓获参财人员37人,缴获财资1.7万元。
年初,由双杭街道对上杭路171、172号进行旧屋改造。1992年7月建成上杭新村,坐落于上杭路119号。共2幢:甲幢7层,乙幢8层,均系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6600平方米。
3月9日11:30分,因连续几天暴雨,原上杭路62号一孩子在煮午饭时,墙体倒塌被压窒息死亡。
1991年
年初,台江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下杭路进行旧房改建。1993年底建成双杭新村,共幢(其中6层2幢,7、8层各1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2.7万平方米。
1992年
10月,金马房地产开发商在水巷进行商品房开发。1995年底建成水巷新村3座,各8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1.9万平方米。
同月,金马房地产开发商在小桥头北则进行商品房开发。1998年初建成金马大厦公寓,共24层,顶层为复式结构,1层为商贸市场,2-5层为写字楼,5层以上为住宅,建筑面积共3.5万平方米。
1993年
12月,安福房地产开发商在上杭街北侧和十橺角旧址进行商品房开发。1997-1998年,陆续建成怡丰新村,共8座各8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3.2万平方米。紧靠八一七中路的怡丰新村F座一、二层经布匹,三层经营窗帘,三层以上为住宅区。于1998年2月开业,是福州市唯一的大型布匹、窗帘专业商贸市场。
1994年
6月,双杭街道引进独资企业福州榕发特种电机有限公司,坐落于台江区隆平路8号,总投资约26万美元,主要生产电磁调速电梯、电机等电动机产品。产品销往国外,经营状况良好。
12月,金马房地产开发商在上杭路196-203号进行商品房开发。1997年底,建成贸发新村3座(除B座9层外,其它均8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1.7万平方米。
1995年
年初,安福房地产公司在原上杭路54-56号进行旧屋改造。1997年2月,建成彩气新村,2幢各8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6400平方米。
1月,双杭街道引进独资企业福州春安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坐落于台江区工业路,总投资约10万美元,主要生产摩托车、汽车等机械配件。产品销往国外,经营状况良好。
5月,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高顶路进行旧房改造。2001年建成广德新村,6幢各16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5万平方米。
12月,天胜房地产公司在复兴里、基埕里进行旧房改建。2002年初建成天胜新村,4幢各8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1.7万平方米。
1996年
1月,台江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义洲街道的汀洲、亭前、示范居委会划归双杭街道管理;双杭街道新增怡丰居委会,将大庙居委会划归帮洲街道管理。双杭街道共辖延平、下杭一、下杭二、星安、更新、怡丰、上杭、潭尾、水巷、龙岭、汀洲、亭前、示范13个居委会。
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三),在张真君祖殿举行张真君祖殿修复落成暨神聚安位、开光典礼,台湾、香港、东南亚一带华人企业家50多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华侨20多人以及国内信众共600多人参加。
5月,街道引进合资企业福州福田工艺品有限公司,坐落于鼓楼区东大路88号,总投资约12.8万美元,主要生产家具、木竹工艺品、塑料制品、礼品等产品。产品销往国外,经营状况良好。
同年,中共双杭街道龙岭、下杭一、下杭二、上杭、更新、汀洲支部被评为福州市规范化党支部;星安小区被评为市文明安全小区。
1997年
同年,学军路逐渐形成更新旧衣市场,因价格低廉,生意兴盛。后因国家禁止经营旧衣,1999年该市场被取缔。
1998年
同年,双杭街道创建文明安全小区率达100%。
同年,双杭街道在怡丰新村与广德新村接合处开辟怡丰早市场,与其后开辟的金马夜市及双杭小商品市场一道,为数百名下岗工人提供就业门路,又对长期占道经营的学军路马口和隆平路两个早市场进行移位与合并。怡丰早市场内摊位最多时达到三四百个,成为双杭地区最大的早市场。
1999年
年初,金瑞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延平路64-92号、103-121号地段进行旧房改造。2002年11月,建成坐落于延平路103号的大庙新村3号、4号楼,2幢各8层,框架结构;2003年3月,建成坐落延平路70号的大庙新村1号、2号楼,2幢各7层,框架结构,4幢建筑面积共1.35万平方米。
2000年
7月,苍霞旧屋区改造工程启动,涉及双杭街道的有下杭街、潭尾街棚屋区土地面积60亩、居民901户。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全力以赴,在一个月多内全面动迁完毕,为旧屋区改造奠定基础。
2001年
年初,福州市粮食房地产公司在南禅寺弄1号福州市粮食五厂地块上承建商品房。2003年1月建成锦华新苑小区,3幢各7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共1.06万平方米。
1月,双杭街道引进独资企业福州日青有限公司,坐落于隆平路63号,总投资约290万元,主要生产整流子产品。产品销往国外,经营状况良好。
12月,中共双杭街道委员会改为中共福州市台江区委双杭街道工作委员会。
12月,全区开展社区整合工作。双杭街道除潭尾、示范居委会部分地域划给苍霞街道、帮洲街道外,13个居委会经过整合形成上杭、下杭、水巷、龙岭、汀洲、示范6个社区,每个社区成立中共支部、居委会和议事监督委员会。
2002年
1月,双杭街道引进独资企业福州利来家具有限公司,坐落于金山工业区,总投资260多万元。厂房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现已投产。
6月,怡丰早市场移入学军路57号天胜新村。1号楼一层为学军路市场,有120多个摊位,经营水产、肉类、蔬菜、粮油、副食品等品种,成为双杭街道最大的副食品市场。
2003年
5月,南华房地产公司在学军路75号动工兴建高达11-17层的富商世家新村3幢,预计2005年年底完工。
11月21日,台江区公安分局双杭派出所并入台江区公安分局后洲街道派出所。
2004年
3月11月12:30分,福州市堤边变电站收购管平路原福州小刀厂厂部地块。在拆迁时,几个湖北拾荒妇女进入工地的防空洞内,因点燃火柴照明引起杂物混合燃烧,造成一人死亡、两人重度烧伤。
4月28日,台江区双杭街道并入台江区后洲街道。
(来源:《福州双杭志》)